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论无限防卫     
我国在1997年修订的现行刑法典第20条第3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由此开创了我国无限防卫权刑事立法之先河。对于我国现行刑法关于无限防卫立法的做法,人们褒贬不一。以"构成要件"为切入点,采用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对无限防卫加以浅析。  相似文献   

2.
论无限防卫     
我国在1997年修订的现行刑法典第20条第3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由此开创了我国无限防卫权刑事立法之先河。对于我国现行刑法关于无限防卫立法的做法,人们褒贬不一。以“构成要件”为切入点,采用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对无限防卫加以浅析。  相似文献   

3.
范圣华 《消费导刊》2009,(16):158-158
我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了正当防卫的概念。同时,在第二款、第三款中分别规定了防卫过当和特殊防卫权的问题。本文从正当防卫的概念入手,以防卫过当和特殊防卫为重点对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4.
金梦妮 《消费导刊》2014,(6):208-209
山东招远惨案发生时,现场围观群众无人上前制止。若有群众实施防卫行为,根据刑法第20条第3款,其是否有防卫权呢?若群众实施防卫行为,致使六名施暴者或伤或亡,只为拯救一名受害人的生命,是否超过了必要限度呢?本文将从对刑法第20条第3款的性质定位出发,寻求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5.
艾峰 《商》2012,(11):104-104
在我国现行立法中,对挑拨防卫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对挑拨防卫界定上的缺失以及针对此缺失而提出的完善。我国未来对挑拨防卫的界定中,应规定其行为的合法性,正确划分挑拨防卫的范围并应建立对挑拨人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合同法>第230条规定了房屋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从表面上看,对房屋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没有限制,但是,笔者发现在实际生活中,房屋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受到诸多限制.这种限制基于<合同法>的规定,或者基于其他法律及政策的特殊规定,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出租人出卖用于租赁的房屋类型、房屋租赁法律关系中特定法律事实的存在和<合同法>第230条本身的规定.  相似文献   

7.
权衡耗尽原则--中国专利权耗尽与平行进口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余翔 《国际贸易》2001,(6):43-46
中国专利法经过1992年的第一次修改后,在第十一条第三款规定授予专利权人进口权.经第二次修改并于2000年8月25日颁布,将于2001年7月1日生效的新专利法,尽管对第十一条也做了调整和修改,增加了有关许诺销售的规定,但对进口权本身并没有实质性改动.新专利法第十一条规定:  相似文献   

8.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全球反税基侵蚀(GloBE)提案发展了一系列规则,允许各国对其他国家没有行使初始征税权的所得征税。拥有初始征税权的受影响国家应当如何应对?一种可选方案是让其他国家获得他们选择不征收的那部分税款。这意味着他们将因不能获得税收收入而遭受经济损失。另一个可选方案是增加税收,这样初始征税权将被“充分”行使。然而,考虑到这将对国内纳税人造成更深远的影响等各种原因,这种选择可能是不可取或不可行的。本文探讨了第三种可选方案:引入一种新的防卫税(Defensive Tax),它适用于在没有该防卫税情况下将根据GloBE规则在他国被课税的所得。其结果是,拥有初始征税权的国家将获得税收收入。这种税收不会对跨国公司的整体税收负担和投资动机产生实质性影响,也不会带来更多的复杂性。那些可能受到最近国际税收发展不利影响的国家应该考虑采用这种税收来保护他们的初始征税权。  相似文献   

9.
《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九条规定,行政机关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载明,不服行政处罚决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诉讼的途径和期限。执法实践中制作具体行政处罚决定书时,对如何告知当事人申请复议权或提起行政诉讼权,有两种不同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行政机关依照有关法律或法规的规定给予行政处罚,无论依据的法律、法规规定对当事人不服处罚决定,当事人既可以选择行政复议权,也可以选择行政诉讼权,还是规定先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起诉,都应在处罚决定书告知当事人申请行政复议权和提起行政诉讼权。例如…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行《公司法》第34条第2款规定:股东可以要求查阅公司会计账簿,股东要求查阅公司会计账簿的应当向公司提出书面请求,说明目的。公司有合理根据认为,股东查阅会计账簿有不正当目的,可能损害公司合法利益的,可以拒绝提供查阅……此规定可以更好地保护股东利益,但对股东查账权的主体资格、查账范围、主观要件、对象范围、行使方式、救济途径等规定不够具体,给实际操作带来诸多不便。基于此,笔者对股东查账权制度的缺陷进行探讨,以期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查账权制度。  相似文献   

11.
张程  林仰平 《大经贸》2007,(11):70-70
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发布的2007年第44号公告规定,"2007年7月23日前未获得外贸权的东部地区企业,不予受理其开展限制类商品加工贸易业务申请",但"此前已承接过加工贸易委托加工业务、且不具有外贸权的东部地区生产企业,在2007年10月23日前向当地商务主管部门申报备案,并在规定的时间内转型为具有外贸权的企业",就可"不受本条规定限制."  相似文献   

12.
私权自治并不能证成二审撤诉权的自由行使,《民事诉讼法》第13条、第157条也不能成为二审撤诉权的规范依据。二审撤诉权必须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意见的规定》第191条为适用依据。在原告申请撤诉、被告同意撤诉且生效判决尚未确定等要件之下,方可允许原告撤回起诉,且应通过禁止再诉防止原告滥用诉讼权利。  相似文献   

13.
闵晶晶 《商》2014,(8):182-182
根据我国1979年和1997年刑法对正当防卫的规定,我们不难发现:第一,两部刑法典均指出对不法侵害人进行防卫,然而不法侵害人是指自然人还是包括法人在内未明确界定;第二,新旧刑法典对不法侵害的含义是故意犯罪还是过失犯罪没有进行阐释。我们认为,对防卫对象应进行规定,同时应对不法侵害本身含义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4.
唐合松  慕楠 《商》2015,(3):217-218
我国《宪法》第42条规定了公民的劳动权,但是该权利的主体、范围和性质引起了广泛争议。为了更好地使劳动权落到实处,需要深入研究该权利到底是保护谁,保护哪些方面,该权利的性质以及相应地,对国家的要求是什么。《宪法》第42条规定的劳动权的主体应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以及满足特定要求的外国人、无国籍人,但是不可能从事劳动的人除外。《宪法》上的劳动权就是指"就业权",包括获得职业权、职业选择权和平等就业权。其中,获得职业权在性质上属于社会权,而后两者属于自由权。我国对公民劳动权的保护存在立法上和司法上的不足,需要尽快弥补。  相似文献   

15.
3月提示     
《进出口经理人》2011,(2):15-15
欧盟3月1日起实施针对进口货品的贸易防卫措施 欧盟委员会宣布,欧洲议会已与欧盟理事会就加强欧委会执行权力的新规达成最终协议。这些新法倒将适用于欧盟实行的贸易防卫措施,与中国出口商的利益息息相关。根新规定,贸易防卫等政策的执行措施将纳入正常制度内。到目前为止,欧盟理事会对贸易措施保有最终决定权。  相似文献   

16.
股东优先购买权制度在公司法领域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基于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合性特征,股东对外转让股权受到优先购买权的限制,我国《公司法》第72条对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对外转让其股权有所规定,但在适用上仍存在不足。本文就《公司法》上限制股权外部转让规定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13年10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5条规定,消费者以非传统销售方式购买的商品合同中享有“无理由退货”的反悔权,关于反悔权的性质学界说法不一,消费者行使反悔权理应按照条文的明文规定,行使反悔权按照法律明文规定的要件,权利行使后发生,解除以非传统销售方式购买商品合同的法律后果。  相似文献   

18.
《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四条第二款、第三十七条第二款、第四十条规定了侵权补充责任,但没有明确规定补充责任人追偿权,学界对此有不同的观点。肯定或者否定侵权补充责任追偿权,应当考虑是否符合权利、效率与公平的要求,是否违背民法学的一般原理。另外,探讨侵权补充责任追偿权,还应该研究比较法理论。我国侵权补充责任追偿制度有充分的法理依据,侵权责任法司法解释对此应作扩张性解释,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侵权补充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19.
王昶迪 《商》2013,(8):174-174
由于《物权法》第101条中关于按份共有人优先购买权制度的规定比较概括,导致在实践使用中存在着一定的争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从解释论的角度,通过比较法和规范意旨的分析,明确《物权法》第101条按份共有人优先购买权的适用、行使和相关的权利冲突等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20.
邵宗日 《商场现代化》2007,(21):276-278
合同法第230条对房屋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作了规定,但对该优先购买权的法律性质和效力却未做明确规定,本文从确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的立法意图,以及承租人优先购买权的现实可操作性角度出发,结合审判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承租人优先购买权的法律性质、效力,以及如何兼顾对善意第三人利益的保护和审判实践中诉讼程序的处理等方面,作了阐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