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本文考察中资企业在不同市场上市时风险投资的参与是否影响首次公开发行折价。研究发现,在大陆中小板和香港主板市场上市的中资企业中,有风险投资参与的企业IPO折价显著高于无风险投资参与的企业,支持声誉效应假说,即风险投资机构以IPO折价来提早退出投资项目,以此来建立自己的声誉,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入。在美国市场风险投资的参与对IPO折价则没有显著影响。本文进一步研究发现从业时间短的风险投资机构,其参与投资的公司上市时的历史也较短;风险投资进入企业的时间越长,IPO折价水平也越高。这两个检验都验证了风险投资机构通过IPO折价提早退出投资项目,进一步支持了声誉效应假说。  相似文献   

2.
风险资本是创业企业资本的重要来源,但风险资本的存在是否影响了IPO企业的折价,其机理又是如何?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对风险资本的作用以及风险资本对上市企业IPO折价影响的研究文献,并提出了未来风险资本支持的上市企业IPO折价研究的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3.
不对称信息理论对"IPO折价之谜"的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寻求IPO定价与分配的有效机制以提高市场效率,是财务和金融学者探究"IPO折价之谜"的重大意义所在.本文立足于不对称信息理论,将IPO折价的起因分别归类于因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问题以及优质公司的信号传递,并对相关理论进行述评,指出行为金融学的引入以及有关代理冲突与IPO新股分配机制的研究已逐渐成为该领域研究的重点,中国的IPO折价研究需要西方成熟理论和经验的引导,但同时又不能脱离中国的实际环境.  相似文献   

4.
IPO折价现象在资本市场已经司空见惯,而我国的IOP折价更是在几个主要的资本市场里是最高的.目前西方存在许多理论从不同角度解释这一现象,目前我国许多学者解释IPO折价现象时基本还是套用西方的理论,而本丈则是从中国的资本市场出发,给出了符合中国特殊国情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盂超 《经济视角》2011,(12):55-56,98
本研究针对中国A股首次公开发行公司的股票的短期折价现象和长期表现进行考察。在用数据表明IPO折价现象确实存在后,我们发现影响IPO折价的显著因素有签署招股书、正式发行日期之间的差值(正相关关系)和发行的股票交易所所在地。长期来看,首次公开发行公司的销售增长表现不及同行业其它公司,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差距会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6.
2009年6月的新股询价机制改革以后,新股发行正式取消了询价的"窗口指导"。文章以2009年政府对新股发行的"窗口指导"改革为背景,选取改革前后在我国A股中小企业板上首次公开发行上市的股票数据为样本,采用随机边界模型,对"窗口指导"淡化前后新股发行定价中的折价行为进行比较研究。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009年改革以前新股折价行为显著存在,且折价程度不容小视,新股故意折价是IPO高抑价的来源之一;而2009年改革后新股折价行为消失,IPO抑价几乎完全来源于二级市场对其估值过高。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事后的”IPO折价、投行市场份额的增长和发行公司质量等多个角度检验了中国投资银行声誉机制的有效性。和以往的研究不同,本文从市场份额和执业质量两个维度衡量投资银行声誉。其中,投行执业质量用投行承销的IPO公司会计业绩“变脸”率来衡量。研究结果显示,尽管单纯考虑市场份额或执业质量时,这些变量对IPO发行折价均无显著影响,但若同时将两者纳入分析框架,并考虑其交互作用,投行声誉的作用就能显著表现出来:市场份额高且执业质量好的投行可以显著降低IPO发行折价,并且能够在未来获得更多数量以及更高质量的上市公司认可。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研究2009年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对新股发行的影响,探讨了发行制度与新股定价等相关问题。本文发现改革后新股发行价上升使得首日折价水平显著下降,同时新股发行价与反映公司质量的财务特征变量相关度增强。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2009年的发行制度改革对于IPO市场价格发现机制的完善具有贡献,进一步揭示了在中国股市的发展历程中,一级市场价格发现制度的欠缺是IPO高折价以及IPO价格结构性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李曜  王秀军 《财经研究》2015,41(2):4-14
价值发现—价值创造—价值实现是风险投资的投、管、退三部曲.文章研究了在价值实现过程中,风险投资对创业板企业IPO折价的影响.文章通过将首日折价率分解成一级市场的“内在折价率”和二级市场的“市场反应率”,解决了传统首日折价率所隐含的市场有效前提条件可能不成立的问题.研究发现,风险投资对创业板企业IPO折价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风险投资具有认证作用,可以缓解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其支持的企业具有显著较低的“内在折价率”;另一方面,风险投资还具有市场力量,能够吸引更有声誉的承销商、更多的投资者和分析师关注,其支持的企业具有显著较高的“市场反应率”.在风险投资的双重作用中,市场力量占主导,从而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IPO首日折价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针对中国A股首次公开发行公司的股票的短期折价现象和长期表现进行考察.在用数据表明IPO折价现象确实存在后,我们发现影响IP0折价的显著因素有签署招股书、正式发行日期之间的差值(正相关关系)和发行的股票交易所所在地.长期来看,首次公开发行公司的销售增长表现不及同行业其它公司,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差距会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11.
中国A股IPO融资成本差异:民营、国有上市公司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中国A股市场1999-2008年企业IPO样本数据,中国A股市场不论是民营上市公司还是国有上市公司,IPO融资成本中的隐性成本影响权重均强于显性成本。但两类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时,其融资成本数量、结构和影响因素均存在明显差异;而发行前的盈利性指标、发行时二级市场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等,对国有上市公司和民营上市公司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朝市场化方向改革的IPO发行制度和定价机制,减弱了民营上市公司和国有上市公司承担的折价费用和融资总成本,以及两者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12.
中国封闭式基金市场基金普遍折价较为严重,并出现"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所述的种种特征。通过描述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封闭式基金的折价特征,用换手率、大盘指数以及剩余到期时间作为解释变量建立回归模型对基金折价率进行实证分析,表明换手率对基金折价影响显著,说明流动性因素是解释基金折价的重要原因;大盘指数对基金折价无解释能力;剩余到期时间也是影响基金折价的显著性因素。  相似文献   

13.
戴德明  邓璠 《财经研究》2008,34(4):82-92
国外研究者一般认为,上市公司存在着多元化折价问题。对于我国上市公司而言,多元化折价现象是否存在以及多元化折价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相关研究却很少。文章通过计算超额价值,发现我国上市公司也存在多元化折价现象,而信息不对称是导致多元化折价的主要因素。文章还发现,多元化扩张行为会导致信息不对称水平的上升,从而使多元化折价问题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实证检验证实了国内可转换债券上市之初的普遍折价现象.对于转债理论价格和实际价格的差异,本文考察了三种可能的解释:可转债的风险较理论模型估计的更高;可转债流动性较差;可转债发行类似于股票增发,应当出现增发折价.其中第三种解释为本文首次提出.研究结果发现,虽然国内可转债的确存在风险较大,流动性差的问题,但是本文所选用的波动率的代理变量与折价水平不存在正相关关系,波动率和流动性本身也不足以解释可转债平均超过10%的折价.可转债的上市折价水平与股票的增发折价水平近似.观察到的可转债上市折价可能只是增发折价的反映.  相似文献   

15.
多元化与企业价值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迄今为止,人们对多元化经营的认识还没有完全统一,多元化到底是在创造价值还是毁灭价值还没有定论。较早的研究认为多元化企业通常存在折价交易,也有大量文献度量了多元化的折价程度,并通常把多元化折价归因于多元化本身。近期的研究也有支持多元化折价的,但认为多元化折价不是多元化本身所致,而是并购前交易的结果。更新的研究则侧重于对多元化折价的置疑,认为以前的研究方法或数据存在问题,并用新的方法或数据验证其置疑的合理性。新的研究成果是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展开的,部分地克服了以前研究的不足,有其更合理的一面。本文认为多元化本身是中性的.多元化折价或多元化溢价的产生取决于公司特性。  相似文献   

16.
朱家银  贺宝琳 《经济师》2006,(12):147-148
文章首先分析了债券溢价、折价产生的原因,然后通过债券价值与到期时间的函数关系式及其图形揭示出债券溢折价实际利率摊销额法的实质,得到债券溢价、折价实际利率摊销法的简化计算公式,从而有利于运用实际利率法计算出债券溢折价在任意期间的摊销额和确定债券在该期的利息收入。  相似文献   

17.
张军华 《技术经济》2012,31(8):128-132
以2006—2010年间实施新股增发的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分析师关注度对增发折价的影响。研究发现:分析师关注度较高的上市公司具有较低的投资者间估值分歧和增发折价;分析师能力和盈余预测分歧对增发折价没有显著影响;分析师关注度的提高给分析师能力强的公司带来的增发折价降低幅度大于给分析师能力不强的公司带来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封闭式基金的折价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薛刚  顾锋 《财经研究》2000,26(10):18-22
我国式基金当前的市场价格存在着折价。理论界与广大投资者对这一现象都感到困惑不解。事实上,在西方发达的证券市场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西方封闭式基金折价理论的研究,分析了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封闭式基金折价是一个令人们深感困惑的问题。这个问题存在于中国的证券市场和西方发达的证券市场。对于封闭式基金的折价的解释,没有一个统一的观点。本文从投资者和基金经理之间委托代理产生的代理成本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封闭式基金折价交易现象是,金融领域中的一个难解之迷。在现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以我国沪深上市的20支封闭式基金为研究样本,利用数据建立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的计量经济模型。结果表明,封闭式基金仓位能很好的解释封闭式基金折价交易现象,并且能运用前景理论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