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4.
5.
6.
7.
作者首先从历史的角度出发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就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智效和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6,(1):19-22
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商品生产的观点是科学的。现实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马克思讲的过渡时期的比较初级的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商品生产实际上是马克思承认的过渡时期的商品生产。商品生产会导致资本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观点,所谓“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不导致资本主义是有条件的,是以承认马克思关于商品生产会导致资本主义的观点为前提的。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要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指导,承认商品生产或市场经济的两面性,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坚持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正确理解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9.
10.
11.
本文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还应该具有一个基本特征:社会主义道德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社会主义道德包括三个层次:较底层次;较高层次;生态道德。社会主义道德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环节对市场经济的促进作用。最后提出建设新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 相似文献
12.
13.
14.
肇端于1960年代的“新计划经济论”经历了一个从“计算机社会主义”到“大数据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其基本理论信条是“算法为王”,即借助信息技术来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的计划化。此信条在今天的典型表达是:大数据使整个经济生活呈现出一种可视化图景,“看不见的手”已然清晰可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新计划经济”论虽然持有对“市场”的承诺,却把经济计划全然奠立于大数据基础上,并由此提出全面恢复计划手段的实践构想,从而陷入否定“市场”也即否定大数据存在根基的理论境地。走出“数据拜物教”迷雾可以看到,大数据不能重塑“新计划经济”,但有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宏观调控的新工具,大数据能促成“市场更加有效”与“政府更加有为”的双赢格局。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李安兰 《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6,(4)
本文从市场经济与社会价值观的相互关系入手,对人类社会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主体价值观,作了必要的分析,提出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四大特征:(1)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和价值目标;(2)个人奉献的大小,是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和价值评价的唯一标准;(3)“兼顾公平”,是社会主义价值行为的根本原则;(4)“两个文明”一起抓,是社会主义价值规范和价值运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等重要观点,并对我国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出现的价值观念的变化和应采取的对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