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8 毫秒
1.
以PPSU材料的婴幼儿奶瓶为研究对象,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研究食品包装材料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在纯水、乙酸、乙醇、植物油4种不同模拟物中的迁移规律,研究邻苯二甲酸酯类溶出量与食品接触介质、乙酸质量浓度、乙醇体积分数、浸泡温度以及处理时间等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纯水基质食品模拟物对邻苯二甲酸酯类的溶解性较小,酸性食品模拟物相比于水模拟物有更强的溶解性,而含醇类食品模拟物和脂肪类食品模拟物对大部分邻苯二甲酸酯类都具有较好的溶解效果;塑化剂的溶出量随着乙酸和乙醇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较高的温度对PPSU包装材料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的迁移溶出具有明显影响,并且随着接触时间的延长,PPSU包装材料中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向食品中的迁移的可能性也不断增大。  相似文献   

2.
金属食品包装罐中三聚氰胺迁移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研究了金属食品包装罐中三聚氰胺在食品模拟物中的迁移规律。考察了4种典型样品在不同食品模拟物、灭菌时间、灭菌温度、货架存放以及高温运输条件下三聚氰胺迁移量的变化情况,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迁移量。结果表明三聚氰胺在酸性食品中迁移风险最高,而且在金属罐装食品的实际生产运输时,需严格控制高温灭菌温度、时间以及避免高温长时间运输,以降低金属食品包装罐中三聚氰胺向所接触食品发生迁移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本文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食品塑料包装材料中三甲基锡(TMT)、二丁基锡(DBT)和二苯基锡(DPhT)3种可迁移有机锡化合物的分析方法。分别选取蒸馏水、3%乙酸(体积分数)、10%乙醇(体积分数)和橄榄油4种食品模拟物,研究在各种模拟物中浸泡温度和浸泡时间对迁移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食品模拟物中有机锡的迁移量依次为10%乙醇溶液> 3%乙酸溶液>蒸馏水>橄榄油,且迁移量随接触时间的延长和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用10%乙醇模拟物进行微波加热迁移试验,结果表明,有机锡化合物迁移量随微波加热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设计了光引发剂ITX在食品模拟物中的迁移实验,并研究了包装材料的材质、食品模拟物种类、温度、时间等可能影响迁移的实验因素。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迁移最大的因素,塑料包装材料的种类对迁移结果影响较小,在以异辛烷为代表的食品模拟物中最易迁移。  相似文献   

5.
聚酯(PET)包装材料在食品领域被广泛应用。本文介绍了PET食品包装材料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总结了目前PET食品包装材料的迁移模型研究和相关检测方法,并对PET食品包装材料中有害物质向食品模拟物迁移的相关实验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宋帝  万杰  程刚 《检验检疫科学》2011,(3):26-28,59
建立了改性聚苯醚吸收法测定食品接触材料高温下全迁移物析出量的方法,并对取样方法、提取溶剂、吸附物净化、加热温度、提取周期以及系统稳定性进行讨论。本方法RSD为2.3%-2.6%(n=10),具有操作简单、快速等特点。能够满足对食品接触材料高温下全迁移物析出量的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7.
建立食品接触用涂层中正戊醇迁移量的顶空进样-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方法。样品分别用水基食品模拟液和橄榄油在不同的迁移条件下进行迁移试验。浸泡液在顶空平衡40 min后进样,并用毛细管色谱柱进行分离后使用质谱检测器检测。模拟液中正戊醇浓度在0.02~1.0(橄榄油为mg/kg,水基模拟物为mg/L)范围内与峰面积成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方法检出限为0.02 mg/kg和0.02 mg/L。  相似文献   

8.
目的:初步调查浙江省某地区生产的非PVC材质食品用塑料容器受PAEs类增塑剂污染情况。方法:通过深入研究相关文献、国家标准和欧盟法规后,结合研究中PAEs类增塑剂含量及其特定食品模拟物迁移量检出情况,对其污染范围、程度及其安全性进行探索性调查。结果:在20批次的抽检容器中,PAEs类增塑剂DEHP、DBP和DIBP检出率分别为100.0%、35.0%和40.0%,检出量在0.10~57.70 mg/kg;在橄榄油模拟迁移试验中,5个样品中有DEHP检出,其迁移率最高可达15.4%。结论:PAEs类增塑剂在该地区食品用塑料容器的分布较广;通过特定食品模拟物迁移试验发现,在盛装高温油性食品时,PAEs类增塑剂会加速向食品中迁移,迁移量会超过相关标准限量,存在质量风险。  相似文献   

9.
塑料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由于其价格较低,经常用作食品的接触类制品。食品长期接触塑料的过程中,易产生化学成分迁移的问题,导致塑料中的化学成分迁移到食品内,引起严重的化学污染,直接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食品接触材料的使用过程中提高了对化学成分迁移的重视度,为了避免食品中出现化学污染,要重点分析食品接触塑料中化学成分的迁移,进而保护食品的安全。由此本文主要探讨食品接触塑料中化学成分迁移的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10.
食品接触材料指在正常使用条件下与食品发生直接接触,同时本身成分可能转移到食品中的材料,包括餐具、食品包装、厨具以及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辅助性材料。食品接触材料中的各种助剂可能在与食品接触的过程中迁移到食品中,对食品安全造成影响,威胁人们身体健康。本文从食品接触材料迁移量的测试方法出发,结合具体案例,研究检测食品接触材料蒸发残渣。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利用固相萃取和色质联用技术分析柴油组成的方法,首先利用固相萃取的方法将柴油分离成饱和烃和芳烃,分别加入等量内标物再分别取样进行气相色谱和质谱分析,通过芳烃和饱和烃的气相色谱图计算二者的含量,由质谱图得出芳烃和饱和烃的烃族组成,再根据饱和烃和芳烃的相对含量,由归一计算法得到柴油的烃族组成。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测出的柴油的族组成结果可以满足相关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在食品接触材料中,不锈钢餐具及制品占据了很大比重。随着欧美国家或地区对食品接触材料安全性能要求的日益严格,与食品接触不锈钢餐具(如不锈钢盘、碗、筷、刀、叉等)须通过相关的有毒有害元素迁移量检测,只有低于标准限量的产品方可进入欧美市场。与食品接触不锈钢多采用乙酸浸泡试验检测有毒有害元素迁移量,其实质是考察在试验条件下不锈钢表面的耐腐蚀性。  相似文献   

13.
欧盟最近已决定将适用于若干类与食品接触的塑料的特定迁移限值过渡期延长,其中包括盖子垫圈中的若干类塑化剂。特定迁移限值是指材料与食品接触时迁移进入食品的限量。有关与食品接触的塑料及塑料产品的欧盟法规(经修订的第2002/72/EC号指令)将禁止若干类材料与食品接触,并批准使用多类其他材料。获批准的材料须符合特定的使用条件及特定迁移限值(mg/kg)。  相似文献   

14.
危害物的风险系数及其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进出口食品检验工作的实际,结合危害物本身的敏感性、风险程度及其相应的施检频率,首次提出了食品中危害物风险系数的概念,对现有数据库的相关数据进行了模拟运算,对食品安全状态实施动态和量化的评价,为更有针对性的开展食品卫生监管建立了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5.
塑料制品价格低廉、性能优异和品种繁多,在食品包装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食品长期与塑料包装直接接触,极易导致塑料中的化学成分迁移到食品中,造成食品污染。尤其是塑料包装中的重金属物质,一直是重点监管的对象。文章分析了食品塑料包装材料中的重金属污染隐患,并探讨了几种常用的重金属检测技术,以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16.
气相离子迁移谱(GC-IMS)结合了气相色谱的高分离性能以及离子迁移谱的高灵敏度,作为一种新型的检测技术,在食品风味研究中愈来愈受到关注,本文介绍了气相离子迁移谱的工作原理及在食品风味研究领域的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17.
<正> 最近,一些违法分子在大米、芥末油、玉米色拉油中违法掺加矿物油,部分产品已流入广东等地市场,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极大威胁。卫生部已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立即对大米、芥末油、色拉油及食用油的生产经营单位进行全面彻底的检查。 卫生部要求各地卫生行政部门对在监督检查中发现的掺有矿物油的食品立即封存,防止不法分子将违法产品进行转移和隐藏。对制售含矿物油的大米、芥末油等食品的窝点,各地要作为大案要案处理,必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生产的食品接触材料产品频遭欧盟RASFF(食品安全快速预警系统)通报,其产品主要涉及电烤箱、油炸锅、绞肉机、电水壶、燃气烤炉、电烤盘等,究其原因大多因产品与食品接触部分迁移量超标(如镍、铬、锰等)。针对此类通报案例,欧盟一般采取召回、禁止入境等措施。与此同时,美、日、韩等国家,包括我国在内,都逐步加强了食品接触材料的使用监管。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镀铬钢板表面微观缺陷对其所包装食品的影响。【方法】将带有微观缺陷的镀铬钢板浸润在酸性介质和食用啤酒两种液体中,模拟其在食品包装中的实际应用情况。【结果】表明在酸性介质中Fe离子、Cr离子向液体的迁移量随变形量的增加,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啤酒(弱酸性)介质中Cr离子迁移量相对较少,Fe离子迁移量随时间延长而增加。建议加强食品包装用的进口镀铬钢板表面微观缺陷的检验,保障采用铬钢板罐装食品的卫生安全。  相似文献   

20.
控制图分析在食品安全预警和快速反应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将控制图运用于食品风险预警,建立了针对不同危害物和食品种类的阳性检出率控制图、危害物检出率控制图、危害物超标率控制图和平均值-标准偏差控制图等,并对CIQ系统大量的实验数据进行实验论证和相关修正,为食品安全预警和快速反应提供了有效可行的数理统计模型和快速预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