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正处于突发性公共事件频发期,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给突发性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带来了挑战。青年是思维活跃、受网络舆论的影响较大的群体,作为公共管理部门加强对青年网络舆情应对研究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斯蒂文·芬克的危机生命周期理论和汉斯·塞里耶的心理应激理论建立起突发性公共事件生命周期与青年心理变化模型,并通过该模型探索相应的应对模式和策略。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互联网上涉检公共事件和热点话题不断出现,不断地冲击着基层检察机关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危及检察工作的开展和检察队伍的建设。妥善化解涉检网络舆情危机,成为深入推进3项重点工作的必然选择。文章试图从涉检网络舆情的现状、如何化解涉检网络舆情危机2个方面作一些探索,为基层检察院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互联网上涉检公共事件和热点话题不断出现,不断地冲击着基层检察机关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危及检察工作的开展和检察队伍的建设。妥善化解涉检网络舆情危机,成为深入推进3项重点工作的必然选择。文章试图从涉检网络舆情的现状、如何化解涉检网络舆情危机2个方面作一些探索,为基层检察院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朱浩 《企业导报》2011,(18):11-13
网络舆情宜用不宜堵,为了使地方政府能够遵循网络舆情传播规律,积极应对网络舆情,即时化解社会矛盾,本文以现代公共管理理论为指导,从应用研究的层面,对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地方政府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思路和对策,即三个方面的主要措施:一是树立科学的公共管理理念,进一步厘清管理职能,建立高效的工作班子;二是优化管理手段,着力形成完善的分析研判机制、应急预警机制和总结反思机制;三是积极引导网站、网民,进一步加强政府官网建设、行业自律、法治建设和网民思想道德建设,多管齐下,最大限度发挥网路舆情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大众物质条件的日益提高,互联网渗入至社会的各个角落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今社会,社会主流信息的传播途径已经从电视、报纸、广播等转至网络传播.近年来,社会上每每爆发突发性敏感事件,公共舆论总是在网络上骤然聚集,面对网络上的一片哗然,相关部门的处理和应对常常出现滞后现象.由于相关部门不能采取及时的措施应对纷至沓来的网络舆论,常不可避免的造成网络舆情事件.这很有可能破坏社会秩序,造成社会动荡,更不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地方政府是公共管理的主体之一,而网民是社会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政府若能通过有力高效的措施与网民进行协调沟通,双方在理解的基础上达成一致,定能有效地应对舆情,提高地方政府公信力.  相似文献   

6.
大数据、"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热点更容易被放大发展成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也越发呈现上升趋势,传统的网络舆情研究方法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实需要。本文分析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和影响,结合基层政府的实际情况,从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加强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提高公信力、强化责任追究机制,依法打击网络谣言等方面入手,提出了地方政府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尹楠 《管理观察》2020,(3):38-40
本研究提出以政府、网民、互联网公司为主体的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协同治理模式,并基于多智能体建模的方法进行仿真模拟,分析影响互联网公司协同治理行为的因素。根据研究结论在政府、互联网公司、网民三个方面分别给出提升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协同治理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分析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了加强地方政府应对舆情能力的可行性对策.  相似文献   

9.
朱雷 《管理学家》2021,(17):82-84
全媒体时代,涉及高校的舆情突发事件愈加普遍,高校尚未形成完备的舆情应对机制,不良网络舆情对我国高校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研究高校舆情的演化规律,妥善处理高校突发危机事件对高校稳定健康发展有重大意义。文章通过识别高校舆情传播过程中涉及的主要利益相关方,基于演化博弈理论,构建了网民、媒体、高校管理部门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讨论了不同利益相关者行为策略的均衡条件。研究表明,对高校网络舆情不同参与主体演化策略的分析,能够发现舆情传播规律,提前制定应急预案,引导舆情向健康稳定方向发展。文章定量解释了高校舆情参与主体的利益博弈行为,研究结果对高校舆情危机应对处理、减少舆情事件对高校利益损害等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舆情成为广大网民了解政府最新动态的重要途径,也是政府了解民众真实想法的重要方式。网络舆情随时代发展应运而生,它的出现既给县级政府带来了挑战,又给政府带来了机遇。所谓挑战即负面网络舆情对县级政府造成的压力,机遇即政府便于通过网络舆情拉近和群众之间的距离,为此本文主要对县级政府应对网络舆情问题对策进行研究。首先以网络舆情为切入点,并从网络舆情形成的社会心理因素及网络舆情危机产生的条件入手对网络舆情产生的原因进行阐述,之后对县级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积极探索、积极响应网络舆情、积极推行电子政务公开、积极形成公众互动及积极采纳公众意见的现状进行深入了解,发现县级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存在舆情监测手段落后、处理手段单一、研判预警能力不足、政府应对迟缓及上下级政府协调不够、官方权威信息发布不及时等问题,并对形成缺乏危机意识、执行观念过于陈旧及应对机制有待完善的原因进行分析后,最终提出健全网络舆情应对机制、转变执政理念,重视信息公开度,建立部门协调联动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鉴于目前人们对网络舆情的认识模糊,本文首先界定"网络舆情"的概念,并进一步探讨网络舆情的特点和未来态势。其次,由网络舆情促成的网络舆情事件日渐增多,对社会生活秩序的冲击力越发突出,本文以近期典型网络舆情事件为例,分析网络舆情事件形成机制。最后,分析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网络舆情处理过程中对于政府形象影响的因素,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无线终端设备的蓬勃发展,舆情的产生、发展、扩散出现了许多新特点,以往的舆情应对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新传媒时代宣传、公关和危机处理的需要。现通过分析新传媒时代舆情的概念、形成,指出目前舆情应对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提升舆情应对能力的实际举措。  相似文献   

13.
随着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的发展,其日益成为舆论产生、发酵的主要阵地。社会公众在享受新技术福利、积极主动参与到社会治理时,也面临谣言和虚假信息泛滥、真相难以辨认的困境,政府对舆情的引导作用凸显。文章从政府危机管理视角出发,基于“成都七中问题食品”事件中的“舆论狂欢”和“谣言泛滥”现象,辩证分析政府在处理不成熟网络舆论时的优劣之处,在此基础上探讨政府如何更好地应对频发的网络舆情,将新媒体技术从危机的“助燃剂”变“缓和剂”,提升政府现代化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4.
综合分析了网络舆情扩散的过程,探讨了网络舆情扩散在网民、网络媒体层面以及政府处理网络舆情扩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网民、媒体、政府三个层次分析网络舆情扩散,因地制宜,可以有针对性的找出治理网络舆情扩散的策略,为政府应对网络舆情扩散提供更准确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的普及发展,以及微博、微信等实时传播工具的广泛应用,给工商部门舆情应对工作带来了新的冲击和考验。笔者从工商部门网络舆情分类入手,分析当前网络舆情应对现状,并就如何有效处置网络舆情危机提出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16.
邵春英 《活力》2014,(3):96-96
随着中国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加,日趋活跃的网络舆情对于我国舆论宣传和社会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网络已经改变了我国社会舆论的生态环境,并形成了崭新的网络舆论场,同时也考验着政府的行政能力。做好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已成为提高政府治理水平、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而现实的课题。在突发公共事件频发和网络媒介越来越深度介入的现阶段,如何认识、把握并有效引导网络舆情,维持社会和谐稳定,是各级地方政府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7.
从新意见阶层的兴起、政治信任的流失和网络舆论倍增机制3个方面分析当下网络公共舆论危机形成的原因,并为政府部分应对危机提出了议程重置、话语权重构和政府—公众对话程序建构3项应对策略,以提高政府新闻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18.
应对突发网络舆情危机,必须建立一个完整的应对突发网络舆情危机系统。为此,需要把握突发网络舆情危机的特点,形成应对突发网络舆情危机的外部环境,在危机发生前,就建立一个完整的应对突发网络舆情危机系统。  相似文献   

19.
葛向华 《中外企业家》2013,(11):177-178
本文研究了舆情对食品安全事件的影响,认为新媒体时代舆情对食品安全事件影响巨大,已成为政府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分析了阻碍食品安全舆情正确引导的因素,如政府在新媒体应用方面滞后、主流媒体引导缺位、媒体舆情引导偏颇等;针对目前食品安全事件舆情引导的现状,提出了若干积极、科学、有效地进行食品安全舆论监督与引导的建议与策略:加强网络和传统媒体舆情的互动、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法律和技术监控、食品安全报道理性化、政府合理引导和化解、普及公众食品安全知识等建议,为有效引导食品安全舆情的良性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金占勇  康晓辉  邱宵慧 《价值工程》2019,38(29):111-113
舆情传播的互联网环境与传播平台媒介的创新发展,我国网络舆情的演变呈现出新的复杂特性,由此带来更加难以控制的舆情危机。我国政府在着力"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的过程中,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行为偏差与能力不足。本文在网络舆情新特点和政府网络舆情治理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政府应从法律制度建设、意识提升、技术手段创新、多元主体写作等方面,创新舆情治理体系,提高舆情管控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