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社会资本与乡村善治:基于"三治融合"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村善治不仅需要国家层面的制度供给与资源输入,还依赖于乡村社会自身的秩序生产.基于社会资本的崭新视角为探索乡村善治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性提供了新的证据.通过对乡村治理演化轨迹和现实困境的深入诠释,为因地制宜引导社会资本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分别论述了社会资本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的协同互动关联,旨在揭示社会资本与乡村善治的内在逻辑联系.聚焦社会资本,为推进农村体制改革、提升乡村治理绩效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谢林志 《数据》2023,(2):40-41
通过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助力铺前镇发展乡村旅游,提高乡村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3.
<正>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治理有效根本就是整合乡村中各类组织的力量,不断构建起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从而达到乡村善治的目标。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牛鼻子”,也是乡村振兴的保障。笔者现以D市M乡镇实践为例,与读者共同探讨推进乡村组织振兴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邹茂景  毛玉玲 《活力》2023,(6):175-177
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石。近年来,乡村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无论是治理主体的多元化还是治理手段方法的有效性均有所提升,实现了多元主体共治的新局面。乡村治理应以推动乡村振兴为目标,并按照乡村振兴要求进行创新。新时代,乡村的发展形势多变,这给乡村治理带来更多的挑战。因此,要结合乡村振兴需求,根据乡村发展现状和乡村发展规划,积极探索乡村治理创新途径。目前,我国乡村治理过程中依然存在治理体制不完善及治理能力有待提升等方面的问题,难以满足基层群众的综合性需求,同时也会给乡村振兴带来不利影响。面对这些方面的挑战,应增强乡村治理主体合力,健全农村组织体系,并推动乡村治理重心下移,以此来为乡村治理营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促进乡村治理的创新。基于此,本文分析了乡村治理创新的必要性,并就乡村治理创新途径进行探究,仅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5.
刘妤鑫 《活力》2022,(9):49-5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为新时代乡村治理提供了方向。乡村治理、法治、德治是我国传统社会、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至今在不同时期的发展下,沿革下来的“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的基石,为新时代乡村治理、法治、德治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治理格局,极大促进了我国新时代乡村的发展步伐。基于此,本文首先针对新时代乡村治理、法治、德治融合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进行阐述,其次分析体系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问题提出针对性的策略,希望对促进我国新时代乡村发展治理、法治、德治融合体系建设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6.
谭鑫 《活力》2023,(5):178-180
随着现代化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党和国家始终致力于推动社会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为了更好地促进乡村发展,应通过派遣驻村第一书记,借助外来帮扶力量,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新活力,助力乡村发展。  相似文献   

7.
张绘 《财会月刊》2022,(22):143-147
在新发展阶段,党和国家将乡村振兴作为“三农”工作的重心。财政支持乡村振兴要实现从“加大投入”到构建多元投融资机制的理念转变。当前,构建乡村振兴多元投融资机制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主要表现为:政府部门内部缺乏联动,外部难以撬动;社会资本投资动力不足,运营操作失当;村民群众技术技能匮乏,生活保障较低;金融机构贷款边界难统一,还款来源难保障。由此,需厘清政府部门权责关系,健全管理机制,统筹财政资金;提高财政金融协调配合程度,加大推进乡村振兴投融资改革力度;强化支农政策导向,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建设;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促进城乡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资金管理机制,提高乡村振兴各类资金的使用绩效。  相似文献   

8.
朱明旭 《活力》2023,(5):184-186
本文对乡村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及实现机理进行研究,从乡村振兴角度出发,首先介绍了乡村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其次对社会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对应措施,以期充分发挥乡村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的效用。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乡村发展水平,还能为后续乡村的经济发展奠定基础,有助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落实。  相似文献   

9.
彭文利 《企业文明》2023,(2):126-127
<正>“乡村振兴战略”于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上被提出。在这一背景下,乡村公共事务作为乡村社区中反映公共利益、公共意志的事务,其治理效能如何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是现阶段面临的一个新问题。对此,笔者认为探索“党建+合作治理”,构建党领导下的乡村公共事务合作治理模式是一个有效的路径选择。构建党领导下的乡村公共事务合作治理模式的意义合作治理是一种新的社会治理模式,有别于以往基于行政层级的垂直治理模式,它提倡民众、政府和第三部门多方协作共治,是促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在党的领导下,构建由政府、村委会、村民、市场化主体多方共治的合作治理模式,对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乡村振兴战略加速了传统乡村的内生性改变,致使农村社会地缘共同体、产业共同体、治理共同体等多方面结构重组。针对传统乡村内部的社会治理结构性失衡、文化式微、经济结构的转变及乡村生态生活“三生”空间再造等多方面问题,应通过厘清民族地区乡村共同体重构的内涵与逻辑,从治理、文化、产业、空间等方面着手,探索民族地区乡村共同体的重构路径。  相似文献   

11.
随着苏南地区市场化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地方政府的公司主义特征日益凸显,资本正悄然进入乡村开发领域,资本本身的循环积累主导了乡村转型过程。哈维的"资本三级循环"理论揭示了资本循环的规律,为苏南大都市近郊乡村转型构建了一个新的解析视角。基于这一视角,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透视其乡村变迁过程,发现其演化大致经历了哈维所认为的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即资本初级循环、资本次级循环、资本第三级循环。资本初级循环表现在资本投入在产业间从农业向工业领域的转移,资本次级循环表现在资本从产业领域向空间的转移,资本第三级循环表现为资本向社会领域的转移,不同的阶段江宁区乡村聚落呈现出不同的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12.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基于国情进行的战略计划,对于国家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进行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政府和社会资本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政府的引领和主导可以带动社会资本加入乡村振兴计划,加快乡村振兴的步伐。针对目前乡村振兴的情况,社会资本团体和机构也需要进行融资制度方面的变革,建设乡村经济发展助力平台,开放乡村经济团体的融资渠道,放宽融资条件,为更多乡村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加快信息化数字化金融服务技术,给乡村企业和居民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加快现代化乡村建设步伐。文章从乡村融资概念和相关知识入手,分析乡村融资改革对于推进乡村振兴方面存在的问题,经过分析进行深入思考,然后提出乡村融资改革的具体措施,为乡村融资改革提供新思路,力求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相似文献   

13.
张晓娜 《活力》2022,(23):136-138
乡村振兴是新时期我国社会建设的重大战略,实现乡村建设的“空间优化”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现实问题。但当前乡村社会空间呈现出资本主导的被动发展。其主要问题是处于主导地位的认知性空间受到资本逻辑过度膨胀的影响,使乡村具体的感知性空间成为代表抽象价值的符号商品,村民亲历性空间的感性体验被经济理性消解,其所特有的反思性作用与重构性作用遭到压抑。实现从资本空间向人本空间的转换,需要在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指引下重新构建乡村的人本空间,其实践路径如下:纳入多维价值体系,增强感知性空间人本价值导向,推动感知性空间自主发展;谋求多元利益共识,遏制认知性空间资本逻辑膨胀,强化认知性空间的人本发展范式;复归人文关怀,遵循人本逻辑,重唤亲历性空间人本驱动力。  相似文献   

14.
张斯杨 《企业经济》2006,(9):163-165
长期以来,农民沉重的税费负担给乡村治理带来了较多难题。因此,国家从2000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展开了农村税费改革。这场重大变革为乡村治理的完善提供了良好契机。但在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如乡村财力下降等问题,由此给乡村治理又提出了新课题。面对这一问题,我们力图寻找出相应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5.
乡村社会治理作为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参照,也在发生着深刻变革,从以前传统计划的乡村治理模式向开放流动治理机制转变。在乡村社会治理机制的改革创新之路上,"枫桥经验"在乡村治理方面为我们提供了积极的实践经验和路径思考。而随着信息技术在当代社会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凭借它巨大的渗透力和全面性,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探讨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将"互联网+"信息技术与乡村社会治理相结合,实现互联网时代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是迫切需要思考的话题。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新型城镇化发展快速,广西陆川县乡村在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得到了显著改善,农民的生活、生产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此背景下,广西陆川县乡村治理迎来了新的挑战。针对新型城镇化下广西陆川县乡村治理体系构建的问题展开分析,探究了新型城镇化下广西陆川县乡村治理体系构建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刘慧文 《经济界》2023,(3):89-96
韧性治理是一种针对复杂、多变和不确定性的现代社会环境而提出的治理模式。将韧性理论引入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的价值不仅在于从现实的角度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诉求,更在于锚定了建构治理主体的价值基础、发挥制度优势的实践方向。以韧性理论视角强化“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民族地区乡村治理,开展乡村韧性治理的系统性研究,有利于为民族地区乡村治理寻求与扰动冲击相耦合的适应性转型路径,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治理依据。  相似文献   

18.
乡村建设的形式随时代变化,从单一的农业生产到复合多样的发展模式,乡村旅游成为了当下"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产业之一,也是资本进入乡村建设的最直接途径.长期以来,政府作为乡村建设的主体发挥着主导作用,而在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下,基础设施建设不再是唯一的需求,视觉环境、 生态环境的设计与维护就需要政府之外的社会、 企业、 和村民转变为乡村建设新的主体.通过乡村旅游的带动和新的乡建主体的加入,探索乡村建设的新模式,要在维护本土性的前提下,实现乡土资源和产业资本的整合,当地村民和驻村人员的联动,带来乡村旅游和社区营造的良好互动.  相似文献   

19.
梁伟萍 《活力》2023,(11):19-21+25
中国共产党是乡村治理的领导核心,党领导下的乡村治理体系直接影响乡村治理的效能。在国家面向农村发展提出乡村振兴新战略、新要求的同时,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导向尚未获得全面贯彻,部分地区的农村党组织有弱化、虚化与功能边缘化的倾向,建设内生能量驱动的乡村治理体系任重道远,探寻党建引领嵌入乡村治理从而推进乡村善治的做法时不我待。本文基于自下而上的乡村治理逻辑,通过研究党建引领下乡村治理制度体系功能调适的实践逻辑,提出乡村治理主体优化、乡村治理网络重构、乡村内生力量激活三大策略,旨在探索基层党建工作组织嵌入乡村治理工作的内生路径,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社会场域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最关键的小事”,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最基础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中指出,审计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在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和实现乡村善治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分析乡村治理现代化对国家审计的需求入手,结合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体系特征,构建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国家审计监督体系。针对乡村治理涉及的公共权力、公共政策、公共资金、公共项目,探索审计业务类型协同的实施路径,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