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紧跟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很多的金融功能已经可以不受地理位置的约束,可以在不同的地方进行便利以及成本较低的交易,而不需要进行当面的交易,可见,金融业开始脱离空间的约束,逐渐出现空间集聚的情况。对于我国而言,金融集聚出现了逐渐向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集聚的趋势。本文主要阐述了金融集聚的涵义及特征,并科学合理的分析了金融集聚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产业链金融是近年来兴起的商业银行重要的金融创新之一,可充分发挥银行金融平台的作用,为产业链上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相关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类和非金融类服务,提高社会资金运行效率并实现整个产业链的不断增值。目前,我国银行产业链金融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客户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种类日益丰富,产业链信息监控手段不断完善,但在业务规划、信息整合、风险控制等方面仍然有待避一步提升。为更好地推动商业银行产业链金融发展,未来我国产业链金融服务应着力推动以下"六大转变":一是由单一产业链向产业组合管理转变:二是由被动接收信息向主动监控整合信息转变:三是由单一营销向全产业链联动开发转变:四是由单一信贷向综合化大产品平台转变;五是由粗放运营向高契合度精细服务转变;六是由局部风险控制向全产业链风险控制转变。  相似文献   

3.
数字贸易概念蕴含三个层次,即数字产品营销的贸易、数字技术驱动的贸易、数字制造支撑的贸易.数字贸易中的供应链、产业链和生态链在维度上逐渐增加,对于金融服务的吸引力也逐渐增强.借助贝叶斯网络(Bayesian Network)和概率图模型(PGM)的有向分离(Directed Separation)规则进行分析,产业链金融...  相似文献   

4.
从我国农村居民金融市场参与的情况可以看出居民的总体金融参与积极性偏低、金融素养不高,且在农村金融大发展的背景下,民间仍普遍依赖传统方式及非正规渠道进行基础的金融交易。根据调查分析,居民收入、教育程度、金融素养及生活保障程度是影响农村居民金融参与的重要因素。为提升农村居民金融参与积极性,促进普惠金融等政策的顺利进行,提出政府帮扶农村提升收入水平;重视农村居民的教育投资,特别要注重金融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生活保障程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金融资源区位流动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鄢琨 《商》2013,(5):112-113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宏观方面,金融资源分布的合理性对于均衡发展国民经济、缩小两极分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微观方面,大型都市圈的建设、城乡一体化的推进甚至城市内各商务区的协同发展都与金融资源的流动密切相关。然而现实中存在着很多影响金融资源区位流动的客观因素,阻碍金融资源实现合理分布。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金融资源和金融资源流动的理论内涵,并对金融资源区位流动的特性进行归纳,最后详细分析现阶段影响我国金融资源区位流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根据江西高校大学生金融知识调查数据,运用方差分析及OLS方法,检验了大学生的金融知识状况、金融知识与大学生特性,以及金融知识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参与者对调查问题的回答正确率整体较低,尤其是非经管类专业、女性、低年级、低年龄、很少工作经验以及来自农村的大学生;(2)金融知识会受到性别、年龄、收入、工作经历及是否来自城镇的影响。因此,在普及金融知识时,应适当向女性、农村、非经管专业学生倾斜。  相似文献   

7.
生态产业链是低碳经济的重要表现形式,围绕生态产业链稳定发展问题,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生态产业链稳定性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但这些文献在生态产业链影响因素提出方面相对主观,缺乏理论依据和实证检验.本文以共生理论为理论出发点,基于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三要素,开发了生态产业链多元稳定影响因素量表,并通过问卷调查和因子分析方法实证检验并识别了生态产业链多元稳定的影响因素,为生态产业链多元稳定性管理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2011-2018),从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使用深度、数字化程度三个维度出发,围绕研究主题,分析了青海省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并对2011年至2018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论显示GDP、互联网普及率、消费者金融素养能显著促进青海省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其中互联网普及率对数...  相似文献   

9.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金融已成为新时期推动产业链韧性提升的关键内驱力。基于2012—2020年省域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和门限效应模型,考察数字金融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字金融对产业链韧性提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这一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数字金融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在不同分位点处存在显著差异,伴随产业链韧性提升,数字金融作用效应逐步降低;中介机制检验发现,创新要素配置是数字金融影响产业链韧性的重要渠道;调节作用检验发现,市场分割对数字金融与产业链韧性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效应,金融监管对数字金融与产业链韧性的关系发挥U型调节效应。我国应积极加大数字化投入,围绕产业链、创新链等部署资金链,建立和完善金融资产信息库,推动金融业务数字化进程;加快落实、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进程,破除地区间市场壁垒,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加快数字金融监管体系变革,逐步优化金融监管交叉性强、重复率高的环节,提升数字金融监管质量和监管效率;完善创新要素配置,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产业链韧性提升夯实创新基础。  相似文献   

10.
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使得其在金融市场的价值不断展现出来,业务也开始朝着精细化的方向发展,产业呈现出链式化的特点,在这样的情况下部分商业银行提出了产业链融资银行发展战略。文章从这个角度出发,首先简要介绍了产业链金融融资的概况,对于商业银行发展产业链融资的意义进行了分析,接着对于当前商业银行产业链金融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其中存在的各项问题,提出对应改善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发达国家的民间金融也是随着其经济的发展,逐步转型为社区银行和地方银行等模式。目前,我国民间金融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点,通过我国民间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关于如何促进我国民间金融又好又快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金融发展规模主要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时期内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和规模的大小,主要受经济因素、经济结构因素、政治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资本投入的影响。而代表金融发展规模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便是麦氏指数。据此,针对我国GDP影响因素建立了计量经济模型,并利用E-views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关回归分析,建立GDP影响因素更精确的模型,分析了影响金融发展规模主要因素及其影响程度,探讨扩大我国金融发展规模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武峥 《市场周刊》2020,(19):0128-0128
金融经济发展创新可以促进经济的科学发展,能够激发金融产业的各项潜力,为我国金融产业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基于此,文章阐述了金融经济发展创新的重要意义,对金融经济发展创新的影响因素及其措施进行了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金融也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经济金融化势必要成为世界经济的走势,经济的金融化势必会对我国的金融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金融体系和金融经济结构无形中发生了变化,而且渗透到每一个地区和国家中,经济金融化不仅影响着我国的经济走势,而且对我国的金融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经济金融化不仅在实体经济发挥重大作用,而且在虚拟经济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间的转化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能为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提供一个很好的借鉴。本文将就经济金融化产生原因、以及它的影响因素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5.
16.
杨玲 《商业时代》2011,(32):55-56
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新型融资模式,近年来在国际银行业应运而生,成为商业银行新的业务增长点。同时,它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提升整个供应链乃至整个产业的竞争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目前来看,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有必要采取措施,加快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财务公司作为依托集团,服务集团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为集团和成员单位提供多种金融服务方式,其中产业链金融是最近新兴的服务品种,近几年在财务公司之间取得良好的效果,而票据业务作为能够有效联通集团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资金流转的方式,风险较小,可以作为财务公司开展产业链金融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本文从财务公司以票据业务发展产业链金融的优势、模式和必要条件入手,分析这种模式面临的风险,进而给出风险管控措施。  相似文献   

18.
周燕燕 《商》2014,(41):152-152
本文重点针对金融集聚区域区别以及存在的影响因素展开研究,并在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政府加大扶持力度的基础上,对金融集聚差异化进行分析,同时对金融集聚区域差异的重要政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胡子轩 《商》2015,(1):167
区域金融竞争力是区域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它由区域金融比较优势和金融企业竞争优势所决定。具体而言,区域金融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应从金融生态环境、金融规模、金融结构和金融效能等四个方面展开分析,并最终表现为市场力(金融市场化)、资源力(金融资源配置力)、增长力(金融业盈利能力)和开放力四个因素,这四个因素又互相影响、互为因果。同时,这些因素又受金融政策、经济基础、人才政策、教育环境等间接因素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