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当代德国刑法教义学存在着侧重具体问题的细化研究、弱化体系性要求的趋势。但体系的一致性,毕竟是刑法学作为一门科学所必须满足的基础要求。刑法科学的理论,旨在为刑法教义学的建构提出必要的准则,以确保刑法教义学能够成为一门体系性的、理性的科学。刑罚论是建构犯罪总论的起点;犯罪概念的内容,取决于刑罚的正当化根据。刑法的任务在于,保证法共同体成员相互认可的状态具备必要的稳定性。因此,犯罪的本质并非法益侵害;只有当某一行为违反了公民所负有的应当共同维护既有之自由生存秩序这一义务时,才能将该行为视作犯罪。从该犯罪概念出发,可以在行为概念、客观归责、故意论、不作为犯等犯罪总论的具体领域中,推导出与之相适应的结论。刑法科学之理论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将某一学说的教学法品质与其真正的科学品质截然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对“多元主义法本质观”这个词语进行拆分,分别针对多元主义、本质、本质观的涵义做了探讨,然后综合上述词语的涵义,从整体上对多元主义法本质观做了阐释,最后对目前流行的法本质观做了评析,提出了一种新的法的本质观。 相似文献
3.
期待可能性论与预防主义刑罚观是两个不同范畴、不同功能的刑法理论,二者出现了结合的态势。积极预防刑罚观导致刑法过度化问题,“立法要扩张,司法要谦抑”,需要运用责任论加以限制。责任理论也朝着机能化方向发展。期待可能性是现代责任论的核心。机能责任论作为一种升级版的规范责任论,在其理论框架中,期待可能性概念的地位虽然受到了一定限制,但并没有被完全否定,而是作为决定行为人对法律态度的一个根据被提出来。期待可能性依然具有刑法合理评价的价值,积极的一般预防主义本身也不排斥期待可能性,相反,应借助期待可能性论纠正一般预防观在实践中扩大打击面的弊端。我国立法规定为运用期待可能性论宽恕犯罪人提供了必要的空间,但现行教科书将期待不可能性作为无罪过事件并不科学。只有在刑事责任范畴中确定期待可能性论,才可以有效维持期待可能性论的两种评价功能。对网信犯罪的处理,可以进一步验证该理论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解释方法论在日本民诉法研究中并不是显著的命题。长期以来,日本民诉法解释并不特别重视法律条文和立法者本意,解释方法论遵循的主要是利益衡量论,近年始有学者对它提出批判。日本民诉法解释方法论选择既源于民事诉讼法的目的被定位于纠纷解决,也与战后比较法研究中利益衡量论的引入有关。日本民诉法利益衡量论有别于民法中的利益衡量论,也有别于受德国法影响的亲实体法解释方法论,这种方法论并不局限于衡量或分配原被告之间的财产或价值,更多地蕴含了对作为制度利用者的当事人的便利、 制度运营者的公共利益、民事诉讼程序的动态发展等要素的考量。 相似文献
5.
韩玉姝 《金融经济(湖南)》2014,(12):65-67
经济学理论描述的行为不是完全的依托经验证伪经济过程,而是具有达尔文进化特征的动态选择过程,作为应用经济学的重要分支,现代金融学的发展开始逐渐着眼于行为主体动态选择理论的创新.与此同时,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突然降临也引起了针对金融理论在形成精确预见时的工具价值和如何构建前瞻性预测范式的深入思考.因此,侧重于推理和证伪的经济学方法论在对实证主义进行扬弃的基础上不必纠结于假设前提的可证伪性,应将更多的视野投向基于特定假设的理论的预测效用,形成演化发展的动态过程与实用主义色彩相结合的研究范式,对于现代金融领域的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建斌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4(2)
新制度主义是在批判行为主义的过程中兴起,它并非制度分析的一种简单回归,而是制度分析的现代转型与演进。本文试图分析新制度主义兴起的原因和背景,在介绍新制度主义的制度政治经济含义及其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新制度主义的制度观进行一些理论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财务理论范式革命与财务学的制度主义思考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正统财务学的研究范式是承袭主流经济学的“理性选择范式”。由于该范式没有把制度纳入财务分析框架 ,因此在财务理论建构和财务实践上均有一定缺陷。企业财务行为的社会性和制度性 ,决定了新制度主义与财务学进行理论耦合的可能性。解决正统财务学的理论与现实缺失 ,需要实现从技术主义财务学向制度主义财务学的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8.
金融资源论的提出是对金融基础理论研究的一次重大挑战。从金融机构观向金融功能观的演进是金融理论对现实世界变化的一种回应,金融资源论的提出同样是如此。金融资源的三个层次其实可以分为实体部分和功能部分。这两部分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分别与金融机构观和金融功能观相对应。由此可见,在金融资源论与金融机构观和金融功能观之间存在着某种逻辑联系,即金融资源论是对金融机构观与金融功能观的一种综合,具有更为开阔的理论研究视角。这既为金融资源论构建了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金融资源论的进一步完善拓展了空间。 相似文献
9.
金融资源论:对金融功能观与金融机构观的综合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金融资源论的提出是对金融基础理论研究的一次重大挑战.从金融机构观向金融功能观的演进是金融理论对现实世界变化的一种回应,金融资源论的提出同样是如此.金融资源的三个层次其实可以分为实体部分和功能部分,这两部分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分别与金融机构观和金融功能观相对应.由此可见,在金融资源论与金融机构观和金融功能观之间存在着某种逻辑联系,即金融资源论是对金融机构观与金融功能观的一种综合,具有更为开阔的理论研究视角.这既为金融资源论构建了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金融资源论的进一步完善拓展了空间. 相似文献
10.
金融功能观为研究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但也存在一些缺陷,如未考虑农村金融的隐功能以及农村金融显结构与隐结构的协调发展等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进步,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在功能发挥中不可避免的是双方的功能无法做到最佳,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功能为金融的核心及基础功能,而商业银行的优势功能为扩展功能。而在进行监督管理之前,要清楚二者的优势和关系,将二者合理结合,以达到促进金融发展的目的。本文以金融功能观为视角,对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2.
构建基于“金融功能观”的中国农村金融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剖析我国农村金融体系运行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的基础上,对造成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与经济发展矛盾的原因进行了多方位的分析,认为长期指导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建设的“机构观”已经与现代农村经济发展不相符:中国农村金融领域没有形成有效的市场金融机制。提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应以“金融功能观”为理论指导,注重间接金融与直接金融的协调,着力推进农村资本市场,完善农村金融竞争机制。 相似文献
13.
功能观视角下的金融发展理论及其延伸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伟祖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5,20(5):8-13,79
金融发展理论是对金融与经济关系的经济学解释,而金融与经济关系的本质就在于金融功能,所以,阐释金融发展理论要以金融功能为基础。一方面,对功能的研究可以有更大的客观性,也更接近于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即发展金融以发展经济;另一方面,金融功能因自身的自动与扣除的净结果而具有相对准确性,所以从功能角度研究金融发展理论具有特殊优势。金融功能要依附一定的载体,金融产业依靠对于金融功能承载的“双重效率改进”而成为金融功能的核心载体。从而,基于金融产业的演进,金融发展有了新含义。 相似文献
14.
功能观下的中国国有银行资本金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贺伯锋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4,19(6):21-26,32
银行资本金的核心功能在于它是一种对资产无限膨胀的约束机制,正是这种约束机制发挥着保障银行债权人利益的作用。同时决定着银行资本金的充足性要求,也决定了本文中对资本金概念的重新审视。资本金概念的重新界定带来了其外延扩展和结构变迁,活期存款因为其沉淀性质,国家信誉则因为其无形资本特征都具有了资本金属性。在资本金功能的重新审视下,中国国有银行资本金问题的形成有其自己的逻辑,因此也就需要特殊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5.
面对当前欧美债务危机的演进和中国经济转型的现实,中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服务的提升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从金融功能观入手,系统考察了欧洲主要国家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功能特点与差异,结果表明:虽然各国金融系统存在较大差异,但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服务的基本功能差异相差不大,当然现实中也是各有侧重的,以体现不同功能之间的传递作用。未来中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体系建设中,政府应对中小企业发展的立法、信用担保体系和企业征信系统这三种公共产品的提供给予足够重视。如此才能实现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服务的良性发展和经济结构的顺利转型。 相似文献
16.
以金融功能观为理论视角,从支付手段、资源配置、数据信息、风险管理四个方面,分别阐述了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互动发展的关系.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带动传统金融理念上的更新和提升;另一方面,传统金融也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两者可以相互依存、共同发展,而不是相互替代、非此即彼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论基于市场原则的政策性金融功能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市场原则的政策性金融功能观,是在充分发挥商业性金融功能和金融市场机制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以政策性金融的首倡诱导与虹吸扩张性功能为主导,包括基本功能、核心功能和衍生功能不同分类在内的政策性金融特有功能观.并据此探讨了我国政策性银行的定位和改革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凯恩斯主义坚持收入均等化意义上的公平效率观,它的产权基础是资本主义固有的所有权排他性的制度安排.但是,收入均等化的规则有损所有权的排他性,尽管有利于宏观层次公平水平的提高,但对微观层次的效率有影响.我国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公平效率观,是对凯恩斯主义的收入均等化意义上的公平效率观的扬弃.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重新评述与论证了法律与金融发展之间的若干功能性机理以及在金融发展中,普通法基因的重要性,尤其反思了法律与金融理论中的"法系决定论’"之理论缺陷,论述了其他替代性"制度基因"在中国"新兴加转轨"的特殊环境下之适应性功能、角色以及公共政策含义,然后结合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与法律成长经验,反思了"法律与金融发展的中国悖论"之理论命题,指出中国的资本市场的初期发展,并非像主流法律与金融理论所强调的那样是源自对"投资者的法律保护",而更多地却是来自国家对投资者的"法律家长主义呵护"。中国在未来需要及时转变"家国基因"主导下资本市场发展与治理的"法律家长主义"作风,更多地以"园丁"身份并本着"生态主义精神"去着力维护"新型金融业态"的生态平衡,同时努力培植市场治理与司法治理相结合的普通法"制度基因"与精神,以增强中国金融法律适应市场演进的能力,促使中国金融市场成长为一个更加包容、开放而且能够自我扩展的内生秩序。而在此过程中,"金融法之艺术"或"金融治理的法律艺术"可能比法律起源对金融可持续发展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重新评述与论证了法律与金融发展之间的若干功能性机理以及在金融发展中,普通法基因的重要性,尤其反思了法律与金融理论中的“法系决定论’”之理论缺陷,论述了其他替代性“制度基因”在中国“新兴加转轨”的特殊环境下之适应性功能、角色以及公共政策含义,然后结合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与法律成长经验,反思了“法律与金融发展的中国悖论”之理论命题,指出中国的资本市场的初期发展,并非像主流法律与金融理论所强调的那样是源自对“投资者的法律保护”,而更多地却是来自国家对投资者的“法律家长主义呵护”。中国在未来需要及时转变“家国基因”主导下资本市场发展与治理的“法律家长主义”作风,更多地以“园丁”身份并本着“生态主义精神”去着力维护“新型金融业态”的生态平衡,同时努力培植市场治理与司法治理相结合的普通法“制度基因”与精神,以增强中国金融法律适应市场演进的能力,促使中国金融市场成长为一个更加包容、开放而且能够自我扩展的内生秩序。而在此过程中,“金融法之艺术”或“金融治理的法律艺术”可能比法律起源对金融可持续发展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