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论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团队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毅 《经济研究导刊》2012,(12):113-115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中层管理人员是连接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基层员工的纽带,是高层计划和决策的执行者和实施者,其重要作用越来越被凸显出来。而中层管理人员在管理本部门的员工时,必须依托一个高效的团队,团队精神对于各个部门和整个企业至关重要,拟从树立领导者的权威、共同的愿景、知人善任、绩效管理和有效的沟通者几个方面来阐述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如何根据中层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来创建一个高效的团队。  相似文献   

2.
《经济师》2015,(11)
绩效管理考核体系是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企业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一种基础管理活动。通过分解企业各项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到各岗位,形成支撑公司发展的岗位权力责任体系。绩效管理考核体系只有与基层管理实际有效融合,才能最大程度发挥考核的作用,才能使绩效考核落地生根。基层一线的管理人员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力量,开发出一套有效的绩效管理考核体系是发挥一线人员作用的有效保障手段,只有对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进行有效的考量,才能使基层人员明确看到个人的劳动成果,看到个人在本职岗位中的贡献程度,看到个人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从而能有效地提升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相似文献   

3.
林潮芬 《经济师》2009,(3):212-213
酒店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决定了基层员工与客人情感的互动性。基层员工的重要性日益凸出,“员工第一”成为许多酒店崇尚的管理理念,但实际工作中,“员工第一”的管理却存在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管理人员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角色来定位自己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如何在管理上真正做到员工第一,文章对此问题展开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企业中,利用团队对员工进行激励越来越受到管理者的重视,其重要性体现在其地位和作用等方面。企业可以通过一系列措施来改善现存的问题,如:建立心理契约、利用团队薪酬激励员工、准确的绩效考评和奖赏、建立顺畅的沟通体系等,以实现有效的团队管理,充分发挥团队功能来激励员工。  相似文献   

5.
在一个"不确定"是惟一可确定之因素的经济环境中,知识无疑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而企业一线员工的知识往往得不到重视,因此,在当今时代,研究企业一线员工知识管理的内涵,总结一线员工知识构成,分析一线员工知识管理的重点是紧迫且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建筑业企业因其施工生产的特殊性,使生产一线的员工面对着诸多心理困境,本文以广西的建筑业企业为例,对广西建筑业企业在生产一线员工管理中反映出的一些问题,以人性管理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从薪酬、设置晋升等级等方面试论探讨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7.
中层的激励     
一项对员工满意度的调查发现:中层管理人员的整体满意度指数不仅低于高层管理人员,甚至不比基层员工高。如何对中层进行激励和授权是提升企业管理效能的关键之一。[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由于员工服务过程与顾客消费过程同时发生是服务性企业领域的重要特征,管理人员无法实时监控员工与顾客的交往,无法控制和管理员工的服务行为,而服务氛围则可在一定程度上取代管理人员对员工服务行为的监控和管理,这不仅会影响员工工作态度和行为,而且也会影响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满意程度,进而影响组织绩效,已成为服务管理与营销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本文在梳理中外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首先从感知主体和概念所属层面两个视角明确了服务氛围的概念及结构维度,然后综述了服务氛围的领导行为、企业管理措施、团队因素和员工个性等前因变量与基于主效应模型、缓冲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的结果变量及其调节效应,最后展望了服务氛围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员工建言行为相对于反生产行为等消极反应是员工的一种自主积极地发声行为,能为员工和组织两方面的诸多问题的解决提供契机,从而带来多重效应,因此极具研究意义.本文试图从领导力的角度来分析员工建言与离职的关系.研究发现,代表组织中实施改变的能力和意愿的三种管理特征——管理团队的改变意向,管理人员参与决策的程度,管理人员可获取的组织资源——对团体层面的员工建言与离职的关系有调节作用:当以上三个因素都低时,员工建言与离职显著正相关;当以上三个因素都很高时,员工建言与离职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李秀静 《新经济》2014,(17):122-123
无论是在大型企业还是小企业中,基层员工都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队伍。每个基层员工的态度和积极性都将决定企业的最终产业。积极向上的态度才能使企业一步步壮大。因此,要正确地把基层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之成为一股不可撼动的力量,一支积极向上的团队。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小企业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的主要力量,而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员工关系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中重要的一个内容,处理好中小企业中员工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增强团队凝聚力、提高团队绩效、塑造团队形象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三基"创建工作特点,全面阐述了软实力在"三基"创建工作中的突出作用,并通过加强班子作风建设增强队伍凝聚力、改进员工培训方式提升团队学习力、强化人文管理理念提高企业文化力、优化人才环境建设激发员工创新力.  相似文献   

13.
李强华 《经济师》2008,(7):237-237
“打造和谐文化,创建和谐团队”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实践表明,创建和谐团队,要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提升团队的综合素质,弘扬企业精神,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亲和力,使团队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组织保障。  相似文献   

14.
易侠原 《经济纵横》2005,(12):58-58
2005年上半年,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对31875名不同职业人士进行了调查。数据统计分析显示,在企业中,中层管理人员压力最大,感觉最累。工作负荷大、时间紧张、业绩压力、内部权责不清、工作技能与管理能力缺失、上司的赏识与信任等等无时不在困扰着中层管理人员。高层管理人员与中层管理人员之间满意度的差值远大于中层管理人员与基层员工的差值。  相似文献   

15.
员工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对员工的管理以及对先进人才的吸引都会决定这企业的发展速度,特别是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下,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要求更加的专业化,无论是哪一领域的企业和公司,作为一个团队,合理的管理模式都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能力,能力素质模型的建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极大的促进来玩企业对员工综合能力的培养,增强了员工的团队意识,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本文就针对能力素质模型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能够促进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减少浪费、准时化生产、三观主义、持续改善是精益生产的主要内容,而精益生产变革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和大环境。精益生产变革下企业人力资源的素质、责任意识及技能等方面都面临新的挑战。精益生产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要勇于尝试和创新,精益生产对人力资源团队协作能力和员工满意度提出挑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精益生产变革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为适应精益生产变革的社会背景,企业人力资源要强化团队合作管理,注重多种技能的培训和学习,提供多渠道的晋升渠道和晋升空间。  相似文献   

17.
基层管理人员是企业中各种制度和政策的执行者,他们是企业必不可少的人力资本,是企业管理结构中的基础单元,培训是提高他们各项素质能力的重要手段,所以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重视对基层管理者的培训。通过对Z公司生产经营的观察发现,基层管理人员培训活动存在技术性培训任务偏多、缺乏培训需求分析、结果跟踪不到位等问题,由此提出改进的对策建议,即平衡培训任务,加强培训需求分析,完善培训效果评估。  相似文献   

18.
在2011年4月,浙江省宁波奉化市供电局针对员工绩效管理召开了"一线班组员工绩效管理系统上线"培训会议,当时参加培训的班组有奉化供电局调度室、变电运行工区、城郊供电营业所等26个班组,奉化市供电局的一线员工绩效管理工作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本文针对绩效管理在县级供电企业的相关应用进行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社会中,企业必须坚持不断创新发展,才能占有市场,立于不败之地.因此需要有一个高素质、团结和谐的团队,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和比较先进的技术装备来支持.而在团队中,企业高层即决策层,对企业发展战略目标负有策划决定作用,中层则是战略目标具体实施的重要环节,它的作用发挥的如何直接关系到企业发展的进程和成败.因此,中层管理人员的素质是关键所在.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企业发展对中层管理人员素质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企业“新一代”员工,尤其是专业技术和业务骨干自我意识、个性意识和发展意识不断增强,喜欢我行我素、特立独行、标新立异。通过调查和访谈发现,他们不甘心处于被管理、被领导的地位,但是企业能够提供的管理和领导岗位又极其有限,造成了员工工作缺乏动力和激情并不断离职。通过平衡“双缺”人力资源现状下的供需关系策略、重构“双官”事务和业务分立下的工作关系策略,来创建“双官”分立式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从机制上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提出的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创新团队,用好用活各类人才,真正做到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