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科学家在杂交小麦育种研究领域又获重要成果,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完成的国家和陕西省科技攻关项目“YS型小麦温度敏感雄性不育系创立及遗传特性研究”成果日前在陕西杨凌通过了陕西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刘大钧院士等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研究所创立的YS型温敏不育系不育性稳定,育性转换明显,育性转换临界温度高,适应我国小麦主产区生态条件,为小麦杂种优势利用开辟了新的途径。 小麦杂种优势的研究利用过去主要集中在雄性不育三系体系研究利用和  相似文献   

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育种专家所进行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YS型小麦温度敏感雄性不育系创立及遗传特性研究”,于7日通过陕西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工程院院士刘大钧等专家认为,这项研究所创立的YS型温敏不育系为杂交小麦育种开辟了新的途径,研究居国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3.
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完成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YS 型小麦温度敏感雄性不育系创立及遗传特性研究”,日前通过陕西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在杂交小麦育种过程中,雄性不育三系方法育种存在成本高、保纯难;化学杀雄剂在杂交小麦育种中存在成本高、喷药  相似文献   

4.
《农家致富顾问》2011,(10):14-14
2011年8月15日,国际上首个红莲型抗褐飞虱三系不育系“珞红4A”在湖北武汉通过鉴定。专家对“珞红4A”进行了田间考察,镜检了花粉育性。专家组一致认为,“珞红4A”不育系不育性能稳定,抗褐飞虱,开花习性好,制种、繁育产量高,配合力强。  相似文献   

5.
良种大观     
丰两优一号杂交水稻丰两优一号是丰乐种业与辽宁粳杂中心合作选育、丰乐种业独家开发的两系、优质、高产、抗病籼型杂交水稻新品种。母本广占63s为丰乐种业辽宁育种室育成的优质早熟中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该不育系育性稳定、杂交结实率高、米质优、抗性强,是一个综合性状突出的实用型不育系,达到国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丰两优一号于2002年12月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甘蓝课题组承担的北京市科委项目 "甘蓝雄性不育系选育和利用研究 ",2003 年 6 月通过了专家组的验收。该研究针对利用自交不亲和系育种中存在的杂交率达不到 100%、亲本连续自交易退化、亲本人工蕾期自交繁殖成本高等问题,经过4 年刻苦攻关,取得新成果。 利用蔬菜花卉所原创成果 -- 国际上首次发现的甘蓝显性雄性不育材料,选育出 5 份甘蓝显性雄性不育系。该不育系不育性稳定,不育株率达 100%,不育度达 99%以上,主要经济 性状整齐稳定,配合力好。从国外引进 经改良的甘蓝胞质不育系 31 份,经回 …  相似文献   

7.
陈彦才 《致富之友》2000,(10):1-1,4
面对西部大开发和农业结构(包括品种)战略调整的形势 ,怎样改进小麦育种工作 ,已到了非考虑不可的时候了 ,现从一个侧面与小麦育种工作者交换意见。成果40年代绥远省农业改进所开始系选。1956年开始水浇地小麦杂交育种 ,60年代初开始采用射线辐射育种 ,期间断断续续直到60年代中70年代初 ,全区农业科研机构和院校普遍进入以品种间杂交为主的阶段。1972年开始复式杂交加钴60γ射线照射。1973年开始异源八倍体小黑麦育种。70年代中后期开展单倍体育种(花培)。1982年开始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转育等。至1999…  相似文献   

8.
《农村工作通讯》2014,(10):44-46
<正>袁隆平水稻育种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研究技术中心主任。他带领团队以1株雄花败育的野生稻为突破口,先后攻克了提高雄性不育率关、"三系"配套关、育性稳定关、杂交优势关、繁殖制种关等"五道难关"。1976年,杂交水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推广面积208  相似文献   

9.
赣州市农科所杂交稻基础科研获重大成果瑞115A、虔S两个不育系通过省级鉴定赣州市农科所稻作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张红林主持的科研攻关组,最近成功选育出“早籼型不育系瑞115A”和“籼型两用雄性核不育系虔S”。10月14日,这两个不育系在赣州通过了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鉴定。以江西农业大学原校长刘宜柏教授为主任的鉴定委员会认为,  相似文献   

10.
信息短波     
我国率先大面积试种“二系杂交小麦”经过十几年努力,我国不仅在全球首创“二系杂交小麦”应用技术,而且率先实现了杂交小麦大面积试种。目前,我国“二系杂交小麦”的科研重点已从大面积试种阶段转向重大基础性和关键性技术探索。在过去几年中,“二系杂交小麦”的主要科研承担单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已在北京、河北、安徽等地成功试种3万余亩,平均亩产量增加15.8%,并创下631公斤的高单产纪录。小麦是世界第一大作物,目前国际上存在化学杀雄、三系和二系3种杂交技术。其中,“二系杂交小麦”为我国首创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与其它两种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的杂交技术相比,“二系杂交小麦”最明显的优势在于成功实现了大面积试种,并有效提高了单产量。我国在杂交小麦研究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因此确立。  相似文献   

11.
科技信息     
朱英国团队揭开水稻恢复基因之谜武汉大学朱英国院士课题组在研究水稻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机理方面取得新突破,首次提出恢复基因分子复合体,推进了育性恢复机理的认知。相关论文近日在线发表于植物学科权威杂志《植物细胞》。目前,红莲型杂交稻累积推广面积达1亿亩,在我国南方和老挝、马来西亚、  相似文献   

12.
——我国第一个基因标记纯度安全两系杂交水稻新品种及其不育系通过湖北省审定 2006年2月26日,湖北省农业厅发布审(认)定农作物新品种的通知称,由湖北长江屯玉种业有限公司选育成功的具有苯达松敏感标记性状的光温敏两系高产优质杂交稻新品种苯两优9号及其不育系苯88S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及其不育系是我国第一个通过省级审定具有基因标记纯度安全两系杂交水稻新品种及其不育系,该品种及其不育系的审定,标志着我国光温敏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水平叉上了—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3.
8月15日.国际上首个红莲型抗褐飞虱三系不育系“珞红4A”在武汉通过鉴定。武汉大学朱英国院:扛团队抗褐飞虱杂交水稻研究取得熏大突破。据介绍,“红莲型杂交稻不育系珞红3A”是朱英国团队培育出的超级杂交稻珞优8号的亲本.珞红4A是在珞红3B和珞红3A的基础上利用杂交和分予标记辅助选掸技术。  相似文献   

14.
武汉大学朱英同院士课题组在研究水稻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机理方面取得新突破,首次提出恢复基因分予复合体,推进了育性恢复机理的认知。相关论文近日存线发表于植物学科权威杂志《植物细胞》。目前,红莲型杂交  相似文献   

15.
《农家致富顾问》2009,(10):24-24
三系抗虫棉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高产、多抗型转基因棉花品种,三系即“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抗虫棉能够比常规棉增产25%以上,在制种成本上比人工去雄杂交减少约50%,制种产量增加约20%。三系抗虫棉是棉花育种和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在有限的耕地上稳步发展棉花产业的最重要途径,也是我国保证棉花总产基本稳定的重要战略手段。我国将快速推进三系抗虫棉的育种和大规模产业化,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郭三堆研究员率领的课题组历经六年的不懈努力,首次攻克了棉花育种领域抗虫与高产难以结合的世界性难题,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抗虫基因三系杂交棉。该成果将基因工程技术和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攻克了三系杂交棉恢复系狭窄、抗虫性缺乏、可育性不稳以及杂种优势不明显等一系列重大科学难题,  相似文献   

17.
西峰25号冬小麦(原代号为J16),是甘肃西峰陇东学院农科所1992年以陕西省成阳市农科所引进的丰产、抗锈型的冬小麦新品种系82(348)作母本。以庆阳市冬小麦生产中优质、抗旱、抗冻、稳产型的主栽品种西峰20号作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2002年1月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当年  相似文献   

18.
他与袁隆平同行,同是水稻杂交领域的著名科学家,袁隆平对他这样评价———周开达几十年如一日长期从事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在杂交水稻育种理论与方法研究中有殊多建树,先后发表论文一百多篇,专著四本。为我国杂交水稻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是杂交水稻领域的一位功绩卓著的杂交水稻科学家。首创:籼亚种内品种间杂交培育雄性不育系过去的不育系都是由种间、亚种间、野生稻与栽培稻间杂交育成。来自远缘杂交的不育系均表现易保难恢的特点,给选配优势组合带来相当的困难。鉴于此周开达在六十年代后期即开始了籼亚种内品种间杂交培育雄性不育系…  相似文献   

19.
一句话新闻     
河南省南阳市小麦育种基地的育种专家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和精心培育,终于在我国首次培育成功彩色小麦。据专家介绍,这些黑色、绿色、咖啡色等彩色小麦不仅能吃,而且还有保健作用。小麦产量和消费量约占我国粮食总量的25%。在小麦育种专家周中普的带领下,科研小组采用“化学诱变”、“物理诱变”和“远缘杂交”三结合育种方法,终于育出了黑色、紫色及绿色等多色小麦,其中绿色小麦在全世界也较罕见。  相似文献   

20.
贫困问题是各个国家都无法避免的难题,2020年我国绝对贫困的消除并不意味着减贫工作的结束,而是代表着围绕贫困问题的治理从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陕西省在这一新的历史阶段,不仅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还要将其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因此,本文以陕西省农村相对贫困人口为研究对象,探讨在农村相对贫困治理中面临的人口、经济、教育和社会等困境。对此,要从社会保障、经济持续增收、教育文化、扶贫政策长效性等方面,建立陕西省农村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