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现代农业”是“大农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曾任农业部副部长等职的洪绂曾,几乎一辈子都在与“农”打交道。在他的身上,既有学式的睿智、从容,也有农民般的朴实、执。他有不少有关农业问题的“名言”,既中肯深刻,又通俗易懂。比如,谈耕地保护,他说“不能砸了子孙饭碗”;说草业发展,他呼吁“不能鄙视小草、看不起小草”!对中央提出的“推进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他亦有着比常人更深一层的理解。[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环球财经》2011,(9):122-123
1939年9月23日,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于英国伦敦去世,享年83岁。在中国,弗洛伊德以他的性本能与梦的解析理论为人们熟知。在西方,他的影响则远远超出了心理学范畴。特别是在美国,弗洛伊德主义币口新弗洛伊德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在一般意识形态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成为推动历次政治改革与社会运动、塑造当今美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在习惯中,收购文物的,不是政府。就是文物贩子,王勇超却是一位民营企业家,他耗费了十几年的时间,3000万元的资金,收集明清时代书画、石雕、木雕等关中民俗艺术品一万多件,他收集的艺术品,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是堪称国内第一。他把青春交给了石头,把活钱变成了“死物”。行为受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怀疑,压力与非议。那么.他为什么要去收集这些艺术品?他的动力从何而来?他的资盒又是从何而来的?  相似文献   

4.
朱国良 《浙江经济》2014,(11):63-63
我有一亲戚,种桃是好手“,桃三李四杏五年”之类的谱儿与种植经熟谙得很。有年初夏,我们去他那里玩儿,只见这老倌拥有的一片桃林已是硕果累累、瑞气盈盈了。恰遇他挥汗刨一棵大桃树,我惊讶。  相似文献   

5.
赵大山的字充满生命的活力,作品明朗、坚韧,而又极其真诚。无论他的哪一幅作品,都是充满了热爱生活的乐观情调。从他的作品当中,可以窥见赵大山对于生活与书法的热爱。他把这种热爱和感情寄托在书法创作上,流露在书法作品里。  相似文献   

6.
在边陲小城黑龙江省密山市,有位因爱管“闲事”出了名的退休老干部、老党员。他时刻把老百姓的疾苦挂在心上,一发现问题,就及时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他就是市邮政局退休老干部刘桂彬,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编外市长”。  相似文献   

7.
他是一个尚未被清退的代课老师,因为在那个只有20名学生的深山小学,没有人愿意去替代他的位置。13年当中的11年时间,他的“年薪”仅仅是365斤苞谷,折合人民币不到300元。即使是这样的工资,他有时仍然无法按时足额地拿到手中。而在他的周围,与他一样景况的代课老师还有数十名。  相似文献   

8.
殇“丽江”     
白郎  李丹 《中国西部》2008,(3):98-101
纳西人白郎是位作家。曾著有《月亮是丽江的夜莺》和《火焰与柔情之地》等多部人文地理专著。由于生于斯、长于斯。他对丽江的热爱已深入骨髓。2005年秋。当在外奔波多年的他回到丽江后。他却再也看不到那个属于他的丽江了。这座纳西古城的原有风味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已一点点消失,痛苦之余,他写就了这篇文章,为我们再次总结“丽江之失”提供了一个原住民的视野。  相似文献   

9.
《宁波通讯》2013,(18):66-66
9月9日凌晨,宁波一男子在街上持刀行凶,民警段晓鹏迎刃而上,男子手中长刀刺入他的左胸,直抵心脏。他强忍剧痛,死死抱住歹徒,与队友一起将其制服。5小时的心脏破裂修补手术将他从死神手里抢回。  相似文献   

10.
得“炭”以后该增“温”彭机明笔者的一位乡人在准备春耕农资上还缺资金,而往年支助他的老主顾不愿再帮他借钱,乡人一边埋怨他不雪中送炭,一边要我帮他说话。我找到那位老主顾,才知不肯支助的原因是这位乡人得到支助物资与资金后,用得不妥当,也不见生产和经济有什么...  相似文献   

11.
杨成武素以忠勇、智慧闻名,他与杨勇、杨得志被毛泽东风趣地称为“三(杨)羊开泰”,被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称为“白袍小将”。他一生戎马倥偬,战功赫赫,血战湘江,强渡乌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智取腊子口,击毙“名将之花”阿部规秀……多次创造革命战争史上的奇迹,作为“常胜将军”,为创建新中国立下了不朽功勋,成为众所周知的开国将领。  相似文献   

12.
《远东经济画报》2005,(7):85-87
逾一年半以前,他从公众视线中消失,但在如今广告界,很少有人的重要性能与他相比。他叫Beta-7,是个牛饮咖啡的美国年轻人。  相似文献   

13.
十多年前,他带着1200 万元从温州来到上海,十多年后,他的公司已成为中国电线电缆行业前三甲、中国民企100 强、中国机械500 强、中国制造业500 强。在短短十多年间,他曾经发动过多次并购重组,每一次都为企业赢得了更大的发展机遇,他的企业连续十多年以惊人的速度飞速成长。在没有任何资源优势的背景下,他凭借自己的智慧、胆识和勤勉演绎了引人注目的“速度胜华”。他就是上海胜华电缆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张胜飞。  相似文献   

14.
有人说他是学者,有人称他是拾荒大王、打假专家……其实,他只是环保群体中极具代表性的普通一员。可就是他,揭开了一次性餐具市场的内幕,在老百姓的生活中充斥着这些有毒垃圾却浑然不知的时候,他率先对国内环保餐具存在的质量问题提出置疑,并已经为此奔走呼吁了近10年。他就是董金狮,抗击“白色污染”的忠实卫士。  相似文献   

15.
黄蔓 《魅力中国》2010,(20):219-219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苏东坡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一生致力于对人生奥秘的探求。他一生都在寻求人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然而,黑暗的社会现实,使他看到人生终极目的的破灭。不可避免地在诗词中透露出自己的悲观主义情绪。然而,在黑暗的社会中,他又不断调适自己,寻求对人生的透彻感悟,他通达的处世态度,又让人看到他乐观的一面。乐观和悲观互相交织。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性情的“文学天才”苏东坡。纵观苏东坡的一生,饱经忧患。苏东坡之所以超然旷达,是因为他天生与佛、道两家有难分难解的因缘。苏轼生长于佛教传播相当发达的四川。他自幼生活的眉山,与佛教圣地峨眉山相去不远,距著名的乐山大佛更近。而且苏轼家庭的宗教气氛十分浓郁,对他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苏轼大半生处在北宋党争的漩涡中,满肚皮的不合时宜,使他与当政者多有抵。阵,政治上屡遭迫害,被贬谪到黄州、惠州、儋州。仕途失意,苏轼更倾心于佛学禅宗。他研读佛教经典,深悟佛学要意,并将外来的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的儒、道两家文化参合融通,博辩无碍,使他的学养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他的一生漂泊无定。但迹履所到之处,他都要遍游佛教寺庙。广交僧侣禅师。  相似文献   

16.
王喜昌家在黑龙江省绥棱县老区长山乡水田班村,住着四处透风的茅草房,家徒四壁,在屯里穷出了名。自打省农科院绥棱浆果研究所所长张晓光、书记周恒义与他结上“穷亲”,仅两年多光景,就传出了“国救户”变成万元户的新闻。  相似文献   

17.
袁林校长从来没有想到过,当一位民办学校的校长会那么艰难! 2005年12月1日清晨,当他孤零零地站在昆明翠湖之滨。一边在自己胸前挂出《乞讨书》,一边手持纸盒伸向过往的人群时,他又一次深切感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沟壑。自2005年以来,他已是第五次专程赴昆明乞讨了,而在此前的寒假、“五一黄金周”、暑假、“十一黄金周”四个漫长假期中,他的乞获都极为寒碜,他希望今天能碰上好运气。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国有企业家中,他享有改革“常青树”的美名。从率先打破“铁饭碗”到“罢考”拒绝“婆婆”们的过多干预,从与跨国公司合资转换机制到兼并老字号胡庆余堂……每个历史时期,他都有过许多与当时价值观“格格不入”的“狂放”之举,而青春宝品牌也在他37年的“掌门”生涯中渐渐长大……  相似文献   

19.
“在沙漠里实心与土地较劲的人。他能感到什么叫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注意.这里少了那句伟大名言: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说话的人是位弃官务农的处级干部。 无论是种地的杨红玮还是经商的李涛都曾官运亨通、令人羡艳。他们的自动弃官是一个信号、一种选择、一次挑战,无奈也好.理智也罢。给自己的人生重新定位后的他们仍然是成功者,然而却是两种类型。如果说李涛创造的“西部神话”得益于他的先天智慧和在大学从业的优势。尚欠全面.以我看更源于他自己的说法“做人就做高明人”.他的高明恰恰在于”不硬碰:找一个“人精”较…  相似文献   

20.
程应峰 《走向世界》2014,(33):95-95
海明威站着写作,目的是让自己少写废话;他好用铅笔写作,是便于不断地修改作品。他的小说情景交融、浓淡适宜,语言简洁清新、独创一格,与他抱有这样的写作态度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