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立体农业是我国农业的发展之路曹方胜立体农业是研究农业生物之间在时间空间上的配置组合及其相互关系的应用科学。立体农业的开发和研究是我国农业综合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潜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经济效益等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在...  相似文献   

2.
立体农业是农业综合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长治市人多耕地少,属于贫困的传统农业区,近年来,发展立体农业取得良好效果。 长治市城、郊区和长子、屯留、壶关、襄垣、长治等县开发立体农业的农民,充分发挥劳力资源多、农副产品多、荒山荒坡多的优势,引进先进技术和资金,建立了套种结构、水体结构、链式结构、庭院结构等多种立体结构模式,不仅有土地立体开发还有立体林业、立体牧业、立体水面、立体空间、庭院立体开发等。出现了农林业结合、林牧结合、种植业和  相似文献   

3.
一、开发性农业的特征与经验 (一)“立体种植”与“平面垦殖”相辉映 一方面,出现了高技术、高投入、多品种综合、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的立体开发。这种开发既有充分利用空间的立体,象长乐县湖南、江田、文武沙等乡农民在海边沙滩种上木麻黄防风林,又在防风林网络内种上柑桔,柑桔间又套种了西瓜、花生、大豆、芦笋等,目前  相似文献   

4.
发展立体农业是实现辽宁农业高产高效的主要途径赵德伟卓亚男随着社会人口不断增长和耕地的日趋减少,农产品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再靠传统农业已满足不了人们膳食结构要求和劳动力的承载能力。因而,具有生物集约、技术集约、劳力集约、资金集约的“立体农业”成为当今农业...  相似文献   

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农业生产和农业开发中,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广大农民群众相结合,在发扬我国传统农业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农业先进技术创造了发展立体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认真总结、研究发展立体农业的经验,是推动农业再上新台阶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6.
立体农业在我市广大农村实践中有多种多样的结构和模式,比较主要的有:农田型立体农业结构模式;山地型立体农业结构模式;水域型立体农业结构模式;空间型立体农业结构模式等四种形式。农田型立体农业结构模式一、蔗田立体结构模式利用庶田前期畦间空隙,合理套种大豆、花生、黄瓜、菜瓜、西瓜、菜豆、蕃茄、茄子、洋葱、蔬菜等多种多样一年生瓜菜、豆,套种的好,每亩可增收100—200元。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业信息资源配置问题探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本文在理论上探讨了农业信息资源的概念以及农业信息资源配置的影响因素、目标、主体与方式等内容 ,并从时间、数量和空间三个方面论述了我国农业信息资源配置的现状。目前 ,我国农业信息资源数量增长迅速 ,但时效性较差 ,空间分布也不尽合理 ;资源配置过程中配置效率和信息标准化程度较低 ,信息使用成本较高。分析表明 ,加强政府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对农业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 ,加快农业数据库的标准化 ,以及积极培育我国农业信息市场体系 ,可以促进农业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 ,提高农业信息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8.
利用立体农业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立体农业的内涵1989年1月,我国46位著名农学家共同发出倡议,倡议中号召在全国推广立体农业的饲养与种植,提出了立体农业的概念。但对立体农业的界定,却并无定论,不同学者所理解的立体农业也并不相同,甚至存在较大差异。归纳起来,对立体农业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1.立体农业  相似文献   

9.
一、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市场化的突破口1.加快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农业市场化是指农业资源配置方式由以政府配置为主向以市场配置为主转化的同时,让价值规律在农业的产供销等环节中发挥基础作用的过程。它不仅意味着农业生产要素的市场化和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而且还意味着农业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变化及评价(待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分析了改革20年来我国农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变化情况及其原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生产要素的市场发育和农业资源的配置效益在时间上、空间上和产品上都得到了改善和提高,但耕地配置优化的调整速度仍低于劳动力配置优化的调整速度。产生各种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益差异的重要原因是各种要素市场发育程度不同。为此,作者在总结我国农业改革20年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深化农产品市场改革、促进农业资源合理配置的一些关键性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1.
改革以来中国农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变化及评价(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着重分析了改革20年来我国农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变化情况及其原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生产要素的市场发育和农业资源的配置效益在时间上、空间上和产品上都得到了改善和提高,但耕地配置优化的调整速度仍低于劳动力配置优化的调整速度。产生各种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益差异的重要原因是各种要素市场发育程度不同。为此,作者在总结我国农业改革20年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深化农产品市场改革、促进农业资源合理配置的一些关键性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从我国人多地少这一基本国情出发,发展立体农业是提高单位土地对人类供养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从浙江省的实践经验中,提出了稻区、旱地、园地、库区、庭园和林区发展立体农业的多种模式,并已取得良好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发展立体农业也向农业科技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必须增加资金、物质、劳力的投入;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才能使立体农业进一步得到推广和普及。  相似文献   

13.
南宁市发展都市农业旅游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都市农业旅游逐渐成为都市农业发展新方向;分析了南宁市发展都市农业旅游的优势;就南宁市可以发展的都市农业旅游类型、发展空间格局和配置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郑州市城市农业发展现状与创新发展模式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城市农业与城市的经济、生态、社会、文化融为一体,是解决目前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资源紧缺、劳动力问题、生态环境恶化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集生产、生活、生态、示范等多种功能于一体。郑州市人口众多,对城市农业的需求强烈,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农业发展,将其确定为"十三五"规划发展的重点内容之一。[方法]文章通过现场调研、访谈调研和文献调研等形式,分析了郑州市中心城区各种城市农业类型的发展现状,在补充市民食物供给、改善市民生活环境、丰富市民生活和促进农业文化传承四方面的发展需求。[结果]计算了平面和立体上的城市农业发展空间,包括平面空间上的2.5万hm2耕地和58.35km2公共绿地,立体空间上的115万m2阳台农业发展空间、230万m2屋顶农业发展空间、2 300万m2墙体垂直农业发展空间。[结论]提出了"十三五"期间郑州市应大力推进阳台农业和农业主题公园模式,引导规范休闲农园、屋顶农业和庭院农业模式,适量引进垂直农业、社区农园、植物工厂和公共绿化农业模式的建议,为促进郑州市城市农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5.
加强农业宏观调控、形成完善的农业宏观调控体系,是我国在农业中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农业宏观调控体系建设中,必须重视调控手段的配置和相应的体制保证。我们认为,目前我国农业宏观调控在调控手段和体制保证方面应突出以下方面。一、严格划分中...  相似文献   

16.
试论农业产业化窦贤君一、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的基本含义及提出依据我们提出的所谓农业产业化,就是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要求和资源条件,择优发展主导产业;围绕区域性主导产业,优化配置诸生产要素;各产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  相似文献   

17.
优化配置农业资源,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益,是逐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推进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一项重大工程。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积极探索实践,我国东部发达地区逐步形成了一套以市场化配置为主要形式的农业资源配置方式。 一、市场化配置方式 目前,我国东部地区农业  相似文献   

18.
论生态农业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及其开发途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生态农业是集可持续农业、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为一体的“三位一体”立体型农业发展模式。在大力发展西部农村经济时,我们既在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又要兼顾生态效益,紧紧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目标,推广和发展生态农业不失为最佳选择,这标志着建设以生态明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将使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综合发展。  相似文献   

19.
夏树让 《农家之友》2003,(23):34-34
一、种、养结合1.形成种养自然生物链。利用立体农业技术,将种植美国提子和水蛭、鸡、蚯蚓巧妙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自然生物链,在有效的空间内创造生态立体效益。在3×2.5米的葡萄树行间,挖深1米、宽50厘米的沟,沟内放水,种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胶东瓜果产业为例,分析了在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农业生产的用工秩序。研究发现,农民在日常生产中自发形成的关系劳动是农业用工的基本秩序。这一秩序内隐于地方社会,在实践中表现出极强的弹性和灵活性,并通过分类激励、隐性监督和伦理约束来保证农业生产效率,不仅推动形成隐性的农业用工市场,也使农业自发地进行现代化转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该秩序内在的组织结构,即劳动过程社会化和劳动规则伦理化,这使整个农业生产呈现出“强关系、弱监督”的劳动特征。关系劳动不仅解释了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劳动力配置逻辑,还可透视农业产业化的社会基础。因此,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地方政府要重视社会关系在农业劳动力配置中的作用,引导和培育农户建立农业用工的分类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