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于数学建模的数据中心运维管理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据集中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撑,但是,集中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运行风险。因此,如何强化数据中心的运维管理,保障系统的稳定运行,成为银行在完成数据集中工程后所面临的紧迫任务。建立数据中心运维管理评价系统有助于第一时间掌握数据中心的系统运行情况,为运维管理提供依据,保证数据中心的安全稳定运行。本文在分析国内外信息评价系统的基础上,研究了数据中心运维评价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方法,对银行数据中心运维管理评价系统的选择与建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银行通过开展数据中心建设,实施数据集中、网络扁平化改造、灾备系统建设等一系列举措,信息技术资源的大集中和先进技术手段的运用显著提高了银行信息科技资源的利用率,但同时生产运维的风险也更为集中。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数据中心生产一线的科技人员,笔者主要从生产运维的角度对可能影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国银行数据大集中工程的不断推进,各家银行都从数据大集中中获得了不同的效益,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作者参与了中国银行数据大集中工程的建设,从一定的高度,全面、详实、具体地记录了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科技大集中之路,相信该文对其它银行数据大集中工程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我们希望其他银行的科技工作者也能够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针对银行数据大集中的有关技术和管理发表见解,我们期待着您的赐稿。  相似文献   

4.
在现如今银行数据大集中的背景之下,传统被动的、孤立分散的、"消防队"形式的运维管理模式,不仅会让IT部门疲惫不堪,还会给银行核心业务系统的运行带来诸多不便.而通过采用有效的运维管理,比如IT与业务相融合的管理,银行可以根据业务目标对IT服务进行调整,以确保IT能够支持业务目标,从而直接产生业务价值.  相似文献   

5.
数据大集中既提高了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又为银行应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提供了广阔的技术平台;同时也为银行的业务流程再造及管理制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数据已全部集中,后台运行已成为商业银行各项业务发展的基础。数据大集中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其发挥的效益也逐步显露。数据的集中带动了业务创新、管理创新,但数据大集中的方式也不是无懈可击的,随之而来的是风险的大集中,如果不处理好数据大集中后的一系列风险问题,将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并有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因此,研究数据大集中之后后台运行的风险及其变化特征和防范对策,不仅至关重要,而且甚为迫切。  相似文献   

6.
在数据后集中时期,银行生产运行管理和维护服务被提到重要位置.ITSM作为一种全新的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被广泛应用在各大型企业和金融服务行业.中国农业银行引进ITSM,打造了基于事件管理的全新服务模式,建立全行一体化运维支持平台,实现了服务支持的规范化、流程化、电子化,提升了全行运维水平和效率.  相似文献   

7.
以数据大集中为标志的新一轮银行信息化建设目前已初见成效,各商业银行纷纷把原来分布在一、二级分行的业务和管理数据逐级上收,最终集中在一个或多个总行中心,以实现全行业务经营和管理的集约化,适应管理扁平化改革.这为各大银行初步实现数据大集中、提高核心竞争力以应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提供了广阔的技术平台,同时也为我国银行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数据大集中是国内银行业电子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数据大集中有利于银行实现集约化经营和管理,有利于金融产品的创新和推广,有利于系统资源的整合和调配。在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数据大集中模式也给计算机安全工作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在农业银行省域数据集中全面完成,全国数据大集中工程如火如荼的今天,如何确保大集中模式下计算机系统的安全平稳运行,是科技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目前,在银行信息化领域,数据大集中已经成为热门话题。在国内,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代表的大型银行已经在2002年左右就实现了数据大集中。其他银行和大型证券公司也纷纷迎头赶上。数据大集中已经成为银行、证券、保险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作为金融业重要成员的中小金融机构也顺应潮流基本完成了不同程度和层次的数据大集中。  相似文献   

10.
信息安全是银行信息系统的生命,关系到银行生存和经营发展的成败。目前国内规模较大的银行均已完成数据大集中,提高了信息化的集成程度,但同时集中带来的风险也较以往更大,必须加强安全管理。在计算机网络系统内,安全控制和安全审计是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银行数据大集中成为银行信息化建设的热点。但是,银行数据大集中同时也意味着风险的集中。数据大集中后,一旦数据中心遭到灾难打击停止服务,将引起银行业务停顿、营业额损失、客户流失,甚至会引起社会的动荡和法律纠纷。据专家解释,灾难备份是指利用技术和管理的手段,确保在灾难发生后,银行的关键数据、数据处理系统和业务可以恢复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保证在灾难发生后的指定时间内恢复既定范围的银行业务。  相似文献   

12.
随着银行数据大集中和各个数据集中处理中心的建立,计算机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数据大集中之后,任何一种不安全因素部有可能严重危害到整个营业网点的正常运作及各种银行机具的使用。对银行数据集中处理中心的管理,应该树立起“大运行”的理念,建立以安全运行为中心的运行机制,通过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机制来实现安全运行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数据大集中后,银行科技工作实现了集约化运作。总行科技部门负责全局性的管理和系统研发,分行科技部门作为总行科技部门的延伸,负责系统运维和本地化业务系统的研发。分行科技研发工作需要适时调整,从以研发业务产品为主转变为以支持分行内部管理为主。  相似文献   

14.
对于银行这种需要提供不间断服务的行业来说,运维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与此同时.随着银行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深化,运维工作的难度也不断增加,而事实上.运维已经成为了银行IT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银行的运维工作存在哪些问题,究竟应该提供怎样的运维服务.是银行业IT服务管理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赵魁 《上海金融》2003,(11):35-37
银行数据大集中是我国商业银行迈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然而,数据的集中同时也带来了风险的集中,如何降低数据大集中带来的风险是当今我国各大银行在实施数据大集中过程中面临的重大课题。在我国银行现在采取的防范风险的措施中,无法避免由于数据大集中带来的某些风险,从而使系统存在巨大的风险隐患。本文根据把集中的数据进行分散备份的方法,提出了一个能够有效降低数据大集中带来的某些风险的方案,作为现在银行采取的风险防范措施的补充,能够消除现在银行数据大集中系统存在的巨大风险隐患。  相似文献   

16.
我国商业银行的数据大集中工程开始于上世纪末期,数年来,大多数银行都实现了区域集中,一些银行业已实现数据的全国性集中。数据集中之后,使国内银行业面临着很多疑难问题。数据从原先的多个中心归并到一个中心,全国的业务处理也由原先的分布式处理转而变为集中式处理,原来在各个系统中普遍存在的各种批处理作业自然也被集中到了中心节点。后大集中时代,银行所面临最头痛的问题就是,当面对业务和数据被集中之后产生的巨大的交易量和数据量时,必须相应改造原有业务系统的处理方式,并添加新的批处理作业来提升业务处理的效率。因而如何合理有效地管理这些新老批处理作业,成为了各大银行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7.
基于VB的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系统的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慧  陈学斌  曹志鹏 《金卡工程》2006,10(11):39-42
在银行数据大集中后,管理大集中成为主要课题。本系统通过vB编程与数据挖掘技术相结合,实现了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可以有效地控制风险。  相似文献   

18.
企业的业务在不断扩展,IT运维也随之而扩大管理范围,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需要"集中"的IT运维管理平台以提高IT运维投资回报率(ROI)。对于CIO,信息需要"集中"。管理平台的各种报表集中呈现、体现业绩的ROI数据,确保软件正版化、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银行、证券和保险业相继实现了数据集中,其新业务也不断推陈出新,服务市场和客户数量不断扩大,各金融机构数据量呈几何级数增长,数据中心的计算资源、网络资源和存储资源面临严峻挑战。同时,日益复杂的应用也使金融机构在系统不断升级和扩充数据中心的同时,不得不面对运维管理难度加大和总体成本提高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20.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金融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2010年人民银行基本实现了“数据大集中、两级数据中心”的战略部署,省级数据中心作为区域中心为辖内人民银行用户和金融机构提供金融信息服务.在享受数据集中带来的高效、安全和便捷服务的同时,对科技管理的手段和运维管理的方式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应对IT系统规模逐渐庞大、系统构架日益复杂和运维工作量日渐繁重等问题,合理配置全辖各类科技资源,充分发挥科技运维人员的能力,实现数据中心安全、稳定、高效的运行,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针对该问题,提出了省级数据中心一体化IT运维体系的构想,从科技人员一体化管理、制度流程一体化建设和一体化运维平台建设三个方面对该运维体系进行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