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采用中国证券市场2004年至2010年所有开放式基金的数据,运用面板数据Logit模型对影响其交易策略(动量或反转)选择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在2004年至2010年期间,中国证券市场的开放式基金大部分采取了动量交易策略,并且基金经理的从业经历、基金上期业绩排名对开放式基金是否选择动量交易策略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我国2000-2004年的20只封闭式基金为样本,对我国基金收益率的持续性进行研究,发现基金收益率的持续性不能用基金收益率的标准差来解释,也不能用基金收益率的标准差与基金所投资的股票的规模一起解释.笔者认为可能的原因是中国的证券市场还不成熟,还未形成规范化的基金市场;研究的数据有限;我国封闭式基金的费用率没有差别.  相似文献   

3.
李克宁  勾东宁 《浙江金融》2007,(10):42-42,62
封闭式基金的高折价销售,是我国证券市场中一个令人关注的现象。在此轮股市上涨之前的数年内,封闭式基金的折价率曾经长期维持在相当高的水平,加权平均折价率曾经由2001-2002年的不到10%扩大到2004-2005年的40%以上。无论从国际证券市场经验看,还是从我国  相似文献   

4.
对LOF和ETF市场功能定位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深圳证券交易所推出了LOF,即上市型开放式基金,是一种基金交易方式的创新;其后不久,上海证券交易所也推出了ETF,即交易所交易基金,则是一种基金产品的创新。二者的相继推出,拉开了中国证券市场上新一轮金融创新特别是基金创新的序幕,也再次为解决中国证券市场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如基金“封转开”和国有股减持带来了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经过6年的发展,我国开放式基金发展迅速,截至2007年9月30日我国共有305只开放式基金,与此同时开放式基金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开放式基金风险和收益、选股和择时能力等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心的一个话题.对开放式基金风险和收益、选股和择时能力的研究不仅关系到开放式基金本身的发展,也关系到投资者的切身利益.本文在收集2004年1月1日至2007年6月30日开放式基金3年半的数据基础上,应用国外成熟市场对开放式基金评价的指标,分析了中国开放式基金的选股能力和择时能力等问题,得出我国大部分开放式基金具有专家理财的特点,有一定选股能力但选时能力不是很强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冯庆汇 《理财》2004,(5):83-85
今年的证券市场多了一种称呼--"基民". 如果说2003年因为基金的大举侵入让证券市场瞬间改变了投资理念和运作模式的话,那么2004年才是基金真正意义上被投资者认可的开始.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基金的首发规模的纪录被不断刷新,先是博时现金收益基金以62.8亿元的首发纪录"领军一时",然后南方现金增利基金即以80.49亿元的规模坐了一阵头把交椅,却马上被紧接而来的中信经典配置基金以121亿元规模替代,而后者还没把"第一"的位子捂热,又被海富通收益增长基金以131亿元的规模无情颠覆.至于后来的银华保本基金更是破天荒地主动将认购期缩短,理由是投资者认购踊跃,募集已达到了预计规模.  相似文献   

7.
社保基金是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动态往往能反映国家对证券市场的态度. 社保基金进入股市不是一帆风顺的,共有两次"试水".2001年7月全国社保基金首次试水,恰遇股市大跌,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 在20世纪90年代,全球开放式基金一直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年均增长率高达21.75%,最高年份达30.8%.这预示着我国开放式基金的发展潜力.2001年9月我国证券市场推出了第一只开放式基金一华安创新,从此,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也为与国际接轨奠定了基础.开放式基金的引入将有利于增进中国证券市场的广度和宽度,增加了证券市场的金融品种,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投资工具.  相似文献   

9.
对开放式基金业绩持续性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思为 《武汉金融》2007,(9):19-19,52
近年来,基金市场大规模发展,尤其是开放式基金,已经成为中国证券市场上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对于开放式基金业绩持续性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选取了2004年以前成立的13支基金,运用斯皮尔曼秩检验方法对基金业绩持续性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我国开放式基金整体的绝对业绩不具有持续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郭春松 《甘肃金融》2004,(10):13-15
2004年6月1日,我国新出台了<证券投资基金法>,表明我国证券市场向法制化和规范化方面前进了一大步,也为证券市场的结构调整奠定了基础.尽管这部法律依旧没有涉及到产业投资基金,但从制订该法的目的和过程已充分表明,证券投资基金与产业投资基金在我国基金市场已并驾齐驱,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成了我国基金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证券市场优质上市公司资源大量流失,在客观上造成了中国股市的长期低速.在企业海外上市中,资本的话语权起到了决定的作用.中国本土的风险投资基金与外资背景的风险投资基金具有较大的差距.利用沪深证券市场发展契约式风险投资基金,是本土风险投资行业的不二选择.  相似文献   

12.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加入WTO协议的逐步履行,我国证券市场特别是基金市场的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截至2004年11月15日,我国已开业和正在筹建的基金管理公司已达51家,其中中资独资基金管理公司37家,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14家,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和中国证监会等国家金融监管部门的支持下,  相似文献   

13.
对我国开放式基金绩效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2004年5月前成立的30只股票型开放式基金中,只有少量基金存在战胜大盘的能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的证券市场还不是强有效市场。借助于四因素模型对基金绩效进行评价,有助于投资者对各开放式基金未来收益率相互之间的高低顺序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对基金品种的准确选择提供依据;规模因子、账面市值比因子及动量因子能对基金收益给予较为客观地解释。  相似文献   

14.
"国际化的研究投资平台、严格的风险控制、优秀的人才和独到的产品设计保证了湘财荷银能够在2004年获得这么好的成绩."林伟萌的总结独到而又中肯. 在美国证券市场浸润15年的林伟萌是在2002年回国的,他最先担任的是湘财证券首席投资策略师,2003年1月到当时的湘财合丰基金公司任负责人,2004年起任湘财荷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亲眼目睹湘财荷银点滴变化的他,说起湘财荷银的每一步成长都如数家珍.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 指数基金迄今已有30年的历史,指数基金的投资组合构造方法对世界主要证券市场的发展和各类投资者的证券投资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日益受到交易所、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等各类机构的青睐.它跟踪股票和债券市场业绩,所遵循的策略稳定,它在证券市场上的优势不仅包括有效规避非系统风险、交易费用低廉和延迟纳税,而且还具有监控投入少和操作简单的特点,因此,从长期来看,指数基金优于其他基金.而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又优于一般的指数基金.  相似文献   

16.
《银行家》2002,(7):20-21
国有股减持停止是双赢 人民网 2002年6月25日 不利用证券市场减持国有股是真正的"双赢".从中国证监会的答记者问中不难看出,国有股减持停止,一不会影响社保基金的充实,二不会影响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今后将把部分国有股划拨给社保基金,但社保基金持有的这些股份与其他国有股一样,不通过证券市场进行减持套现.  相似文献   

17.
经过若干年证券市场的发展,证券市场已略具雏形。但我国的证券市场没有最大限度地动员居民户和个人投资以满足中国经济发展的要求,这些严重影响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我们认为,推行合作基金制是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现实选择。一、关于合作基金制的一般理论  相似文献   

18.
共同基金因为其专业化管理、多元化投资、充分的流动性、丰富的信息提供、广泛的品种选择、高度的便捷性和相对低成本等综合优势,正成为一般投资者参与证券市场、积累财富和实现长期财务目标的最主要工具。正因为如此,在过去几年全球共同基金取得了持续发展,管理的资产总规模从2000年的11.97万亿美元增长至2004的16.2万亿美元,年均增长8%;基金数目从2000年的5.2万只增加至2004年的5.6万只,年均净增960只。  相似文献   

19.
境外私募基金的规范框架及对我国私募基金监管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小云 《海南金融》2007,(9):52-53,56
我国私募基金历经20年的发展,已成为证券市场不可忽视的力量.但是目前对私募基金还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隐藏的问题较多,这在客观上要求监管部门规范好私募基金市场,利用市场化的监管手段将私募基金的风险控制好.本文介绍了私募基金在美国、日本及香港的规范框架,以期对规范发展我国私募基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展望券业2004     
在调整中,中国证券市场很快就要走到2003年的尽头了.关于边缘化和吸引力的讨论显示了市场的信心危机以及对信心重构的努力.证券市场在连续三年的下跌之后,能否在2004年重拾升势?度过几季严冬的券商们,能否在2004年盼来一个暖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