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山西偏关地区中奥陶统地层进行了牙形石动物群的系统研究,根据牙形石动物群的发展演化、垂直分布、形态特征及组合面貌,将区内中奥陶统地层由老至新划分为四个牙形石组合(带):1、Scolopodus flexilis带 (Basilicus (Basileilla)—Eoisotelus组合);2、Tangshanodus tangshanesis带;3、Scolopdus mandalensis—Belodella rigida-A(?)rilobodus simplex组合;4、Paraozarkodina asymmetricus—Microcoelodus asymmetricus—badoud(?)s badouensis带。结合中奥陶统地层的岩性岩相、沉积旋回及地层接触关系,并与国内外同期同层位牙形石动物群对比,将该套碳酸盐岩沉积地层,划分为下马家沟组(1—2化石带)、上马家沟组(3化石组合)及上马家沟组上部(4化石带)。从上马家沟组上部所含牙形石动物群组合特征的分析,显然与下伏上马家沟组牙形石组合面貌不同,独具特色,而与邻区峰峰组牙形石组合面貌相似。为此,笔者将上马家沟组上部层位首次建立一独立地层单位一峰峰组。  相似文献   

2.
文章简要介绍了山西天镇晚白垩世恐龙化石的发现、发掘概况及动物群的特征,讨论了含化石地层—灰泉堡组的时代,认为无疑应属晚白垩世。以晚白垩世蜥脚类巨龙科和鸟臀类甲龙科化石为代表,别具特色的新恐龙动物群为一突破性的发现,对它的深入研究,将对蜥脚类、甲龙类及其共生动物群的组成、性质、演化、迁徙和动物地理区的划分及探讨白垩纪末恐龙的绝灭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对内蒙呼市大窑文化遗址第四纪地层的研究中,通过对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和孢粉微体化石的研究,获得了十分丰富的古生物信息,为从生物地层学角度划分本区地层提供了重要依据。孢粉组合共划分了四个不同的植被演化阶段和三个古动物群,结合古地磁测年,提出了划分本区地层的具体界限。  相似文献   

4.
作青在牤石沟相继发掘出大量哺乳动物化石,经对比分析,认为牤石沟河湖相沉积物及产出的化石,应归属大青沟组及大青沟动物群。通过对大青沟组孢份组合所反映的古气候类型和哺孔动物化石反映的生态类型,以及同中国北方中更新世哺乳动物对比,得知大青沟组是中更新世温暖略湿气候环境的产物,其形成时代大大晚于兰田公王岭动物群,而与周口店哺乳动物群相近或略老于它。  相似文献   

5.
本文着重对内蒙古中部白垩纪介形虫化石进行系统的描述。关于该区的“固阳群”所含介形虫化石的主要地层剖面、化石组合特征、岩相古地理、地层划分对比及时代隶属等问题已另文发表(见河北地质学院学报一九七八年第三期《内蒙古中部晚中生界“固阳群”介形虫化石及其地层意义》一文),这里不再赘述。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笔者与我院地质系太行山地层专题队一道,对太行山南段奥陶系地层的划分对比开展专题研究。1979年曾对邯邢北段綦村~新城剖面作过牙形石动物群的分析,进行了地层划分对比及其时代归属的讨论。81年又对临城县祁村~南程剖面,开展系统的牙形石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处理及鉴定。现将牙形石动物群研究的初步成果提出,依此对下马家沟组、上马家沟组和峰峰组的划分对比及时代归属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蓟县地区长城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生物地层和生态环境研究工作,初步发现和证实在长城系中含有宏体化石5科(类)、5个属、6个种,其中1个新种和1个相似种。通过区内长城纪宏体化石的分布、层应、类型、特征和保存条件等方面的初步研究,同时结合多种分析测试手段,如化石固定炭、有机炭、红外光谱分析,电镜扫描、稳定同位素及微量元素等,初步探讨了化石成分、时代、生态环境、生物归属和地层意义等问题。长城纪串岭沟组、团山子组和高于庄组宏体化石,同位素年龄约在1800~1400Ma 之间,它们是我国目前最早的宏体化石,也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宏体化石之一。从高于庄组宏体化石与北美及印度宏体化石对比,具有大致相同时代、相同类型,表明了生物在演化上的同步性和阶段性,具有较大的地层意义。  相似文献   

8.
前人对辽西—赤峰地区第四纪地层及哺乳动物(Mammalia)化石进行系统的研究。早在解放前瑞典人安特生(J.G.Anderdson),日本人鹿间什夫、德永重康作了关于地层学及哺乳动物化石方面的报导;我国地质学家翁文灏通过对东梁下部的北票红土进行研究,确定的地质时代为上新世(Pliocene);解放后古生物学家周明镇、薛祥煦对该区的化石进行了研究,编写出东北哺乳动物化石志。  相似文献   

9.
我国北部(华北地台区)晚前寒武纪地层中宏观藻类化石分布广泛,己在十个省区二十多个化石点都有发现。计有3个科(或类),16个属和31个种。根据其垂直分布和共生组合关系,可划分为六个生物群组合,即:长城纪高于庄期桑树鞍生物群;蓟县纪洪水庄期下花园生物群;青白口纪早期(下马岭期)赵家山生物群;青白口纪中期(长龙山期)龙凤山生物群;青白口纪晚期(景儿峪期)至震旦纪早期淮南生物群(刘老碑生物群)及震旦纪晚期文德带藻生物群。这些生物群特征的不同及其在地层层序上的变化,可以作为晚前寒装纪地层划分和对比的参考依据。某些特殊分子可能成为潜在的标志化石。目前对宏观藻类的生物分类尚有争议,己初步证明与蓝绿藻和褐藻似乎有较密切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0.
冀北辽西一带分布着一套火山喷发和沉积相间的陆相侏罗—白垩系地层,负有盛名的“热河群”是该套地层的典型代表,其中含有相当丰富的动植物化石,即通常所称的“热河生物群”。陆相侏罗—白垩系界限的划分,实质就是对热河生物群时代归属问题的讨论。半个多世纪以来广大地层古生物工作者一直在寻求合乎客观实际的正确划分方案,然而至今对该地层的侧分对比和时代归属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特别是侏罗—白垩系界限的划分更是不统一。笔者在参加编制华北地区区域地层表和华北地区古生物图册的过程中对河北燕山地区的介形虫化石做过一些较系统的研究,全部化石已在华北古生物图册(微体分册)中进  相似文献   

11.
为贯彻《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提高济南市古生物化石保护水平,在对区内古生物化石资源进行野外勘查和综合整理的基础上,依据古生物化石鉴定结果及其赋存地层分布特征,得出济南市古生物化石的分布特征,划分了古生物化石产地,选择化石完整程度、富集程度、剖面出露程度、周边地质环境、工程活动影响五个评价因子,运用综合指数法,建立了符合济南实际的古生物化石保护区划分体系,将区内古生物化石产地进行了保护区分级,并按照“保护优先,结合实际”的原则,制定了符合济南市实际的古生物化石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2.
《燕山地区青白口纪宏观藻类》是我国第一本系统论述晚前寒武纪炭质大型化石(carbonaceous megafossils),即本书所称“宏观藻类”化石的专著。杜汝霖和田立富著,全书约16万字,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出版。前寒武纪古生物学是古生物学中的一个崭新的分支学科,也是当前古生物学中最活跃的分支学科之一。炭质大型化石或“宏观藻类”化石是前寒武纪古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对探讨地球上早期生命的演化和解决晚前期寒武纪地层对比等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自60年代初在安徽淮南地区青白口纪刘老碑组发现炭质大型化石Chuaria以来,现已在许多地方的晚前寒武纪地层中找到这类化石,而且层位也比较稳定。最近几年,河北地质学院杜汝霖同志和他领导的课题组对燕山地区青白口系的“宏观藻类”化  相似文献   

13.
震旦亚界在我国分布广泛,发育齐全,层序清楚,并含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各种类型的化石层位;其时限约在815±20百万年到1950±50百万年之间。现据生物地层、岩石地层和放射性年龄等方面资料,可由下而上分成长城、蓟县、青白口和震旦四个系(详见表1)。  相似文献   

14.
河北柳江盆地发育一套连续完整的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沉积,富含三叶虫和笔石。本文对区内寒武—奥陶系三叶虫动物群序列作一论述。笔者依据区内寒武—奥陶系剖面三叶虫动物群形态特征、垂直分布及演化趋势,自上寒武统凤山组至下奥陶统冶里组,划分为四个化石带和五个化石亚带:1.Ptychaspis—Tsnania带,2.Ouadraticephalus带,3.Tellerina—Calvinella带,(1)Calvinella ulriehi亚带,(2)Sinosaukia pustulosa亚带,4.Asaphellus带,(3)Symphysurus hunjiongensis亚带,(4)Wanliangtingia calvicepitis亚带,(5)Asaphellus homfroyivar—Lohanpopsis亚带。根据寒武—奥陶系界线附近三叶虫和笔石的垂直分布,三叶虫的形态特征及演化序列,结合其岩性岩相变化,并与国内外同层位对比。将区内塞武系与奥陶系的分界置于Tellerina—Calvinella带的(2)Sinosaukia pustulosa亚带与Asaphellus带的(3)Symphvsurus hunjiongensis亚带之间。  相似文献   

15.
笔者认为,辽东半岛南部及苏皖北部的晚前寒武纪地层层序存在叠接错误。它把不同层位的地层当作同一层位,而把同一层位的地层当作不同层位叠接在一起。古生物化石、同位素年龄都证实了这一点。本文对两个地区的晚前寒武纪地层层序作了重新厘定。  相似文献   

16.
河南西部义马常瑶、东韩沟一带分布有一套红色碎屑岩地层,1983年笔者首次发现了一批介形类、轮藻,一枚假鳄类牙齿和一些植物化石,为该区地层的划分对比提供了新的依据。该区的地层自上而下划分如下:1.石千峰群:可进一步分为三个组(自下而上):(1)孙家沟组(P_(2s)):底部为灰白、黄白色厚层粗粒砂岩;中部为灰绿、黄绿色粉砂质泥岩夹灰白、棕黄色长石石英砂岩;上部为灰绿色长石石英砂岩和紫红色泥岩夹泥灰岩。厚291.5米。在该组中部含有少量双壳类:Abiella sp.和 Microdontella sp.等。其时代认为属晚二叠世。(2)刘家沟组(T_(11)):为紫红色长石石英砂岩夹砖红色泥质粉砂岩、泥岩和含砾粗砂岩。厚158.9米。该组在本区未发现化石,但根据山西刘家沟组中所发现的交城肋木 Pleuro-meia jiaochengensis 和 Lundbladispora-Taeniasporites-Cycadopites 孢粉组合及叶肢介 Leptolimladia 等化石,其时代属早三叠世。  相似文献   

17.
笔者根据野外工作及采集化石鉴定结果综合分析,将昭乌达盟晚更新世地层划分为三个层组,即林西组为下部层;文德营子组为中部层;马兰黄土为上部层。对鉴定的4目20余种属哺乳动物化石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其中个数最多的为,Coelodonta antiquitatis Blumenbach、Equussp.和Pseudaxismantchuricu swinhoe.古气侯初期为寒冷的冰缘气侯阶段;中期为温湿的山前洪积和盆地湖河发育的气侯阶段;末期为凉而干旱的马兰黄土堆积的气侯阶段。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河北侏罗—白垩系火山—沉积地层,在燕山地区十分发育,地层齐全,分布广泛,动植物化石丰富,闻名于世的“热河生物群”就发源于本区,冀北燕山地区是研究我国中生代地层重要地区之一。自19世纪末期国外学者庞佩利(Pumpelly.R.1866)及李希霍芬(Richthofen B.F.,1869,1871)对燕山地区中生代地层开始研究以来,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特别是  相似文献   

19.
在华北震旦亚界中能否找到肉眼清晰可见的藻类化石,一直是地质界和古生物界长期关注的问题。最近蓟县井儿峪组 Chuaria 的发现和笔者等在怀来长龙山组 Chuaria 等多种藻类实体化石的发现,都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资料。怀来发现的化石的是目前所知我国时代最老、层位低、个体最大、种类较多、演化较快、而且保存完好,产最较丰富的藻类化石,有着重要的生物演化和地层意义。现仅就初步成果作一报告。  相似文献   

20.
《河北邯邢北段新城—綦村地区奥陶系中统地区划分的研究》一文(见河北地质学院学报一九七九年第一期),对该区奥陶系中统地层进行了描述和划分。现对该地层采集的牙形刺动物群进行鉴定和分析。在三条地层剖面中共采集406块牙形刺样品,根据214块样品的处理结果,两条剖面中的16个剖面分层中的各在7、26个样品中见到牙形刺,也就是相当于7、26个层位中有牙形刺。获得牙形刺样品占16%。由于实验室条件差又加之初次进行缺乏工作经验,故得到的牙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