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农史》2004,23(4):23-23
由河北大学人文学院李金铮教授撰著的《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经济探微》一书,已于2004年7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63万余字。  相似文献   

2.
3.
为了总结中国近代乡村经济的理论方法与实践经验,进一步深化和拓展该领域的研究,2011年7月8~10日,由《近代史研究》杂志社和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联合举办的中国近代乡村研究的理论与实证研讨会,在河南开封举行。  相似文献   

4.
黄正林 《中国农史》2015,(2):137-144,130
<正>自区域史作为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的取向以来,华北区域史研究颇受学界关注,海内外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讨论的问题深而广,一些问题似有定论,一些问题尚在探索之中。李金铮教授从事华北乡村史研究三十年,有筚路蓝缕之功,发表相关论文数十篇,提出了许多不凡的见解,出版专著多部1。近期,又推出了研究华北区域史的力作——《传统与变迁——近代华北乡村的经济与社会》(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下文简称《传统与变迁》)。该书分四编,即第一编"中国近代乡村社会经济史研究方法论",  相似文献   

5.
6.
由历史学家温锐教授及其弟子游海华所著的《劳动力的流动与农村社会经济变迁——— 2 0世纪赣闽粤三边地区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 0 0 1年版 ) ,是一本无论从研究对象还是研究方法都可以给我们许多启迪的农村经济史专著 ,而其中提出要重新认识中国农民和农村社会的理论结论则更值得研究和关心农村问题的人们关注。这本书以 2 0世纪百年历史进程为考察时段 ,以赣、闽、粤“三边地区”农村劳动力的流向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 ,在占有档案文献资料和充分的田野考察的基础上 ,深入探讨了传统商品经济到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逻辑…  相似文献   

7.
杜希英 《中国农史》2012,(4):130-133
2012年7月6-8日,"中国近代史论坛"第2期暨"中国近代乡村的危机与重建:革命、改良及其他"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编辑部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共同主办,以"中国近代乡村的危机与重建:革命、改良及其他"为主题,下设"乡村危机"、"乡村治理"、"乡村建设"、"乡村革命"、"土地改革"、"乡村经济"六个分主题,旨在通过讨论近代中国乡村危机的成因、表现、破解之道、重建之路,探索乡村社会演变的内在脉络,打通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以及革命史的区隔,全面考量中国近代历史的连续和断裂,以期对中国乡村的长期演变获得更丰富更切实的了解和认识。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社科院系统及全国各地高校的30余位专家学者应邀参加了此次会议,并向大会提交了30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兹将会议内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最近,蒙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姜长云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杜志雄研究员惠赠他们与其他作者合著的新作《农村中小企业转型发展论——关于政策转型和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该书集萃了他们历时3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新农村建设中支持农村中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乡村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利益选择这一视角,分析了村民自治中村官被依法“罢免”、行政撤换和主动辞职三种现象背后的制度因素,提出中国农村社会的利益结构正加速分化,各群体之间的关系也出现“疏离”;从而指出造成村干部“角色冲突”的真正原因,是现有压力型体制下乡镇政府与农民之间的需求性职能矛盾和制度性职能矛盾。  相似文献   

10.
高永建 《中国改革》2008,(12):111-112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统治阶级为了加强对乡村民众的思想控制,以稳定乡村社会,曾经在许多地区建立过一种乡约组织。这种组织,是依据地缘关系或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民众组织。它最早出现于北宋时期,即熙宁九年(1076),陕西汲郡的儒士吕大钧在他的家乡蓝田所建立的吕氏公约。它的主要作用是"德业  相似文献   

11.
正在中国传统社会,徽州之所以能够成为颇具典型意义的区域,除了独特的地理环境外,还端赖于徽商与宗族的支撑作用。多财善贾的徽商为徽州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得到财力挹注的宗族在组织和制度方面不断完善,成为推动徽州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徽州宗族也由此被称为正统宗族制传承的典型、宗族发展的徽州模式。由于徽州宗族与徽商、新安理学、徽州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在经济增长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也带来了收入差距扩大、社会经济严重失衡的重大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和谐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充分发挥社会再分配在建立和谐社会和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方面的作用,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简称“中  相似文献   

13.
正值中国农村改革30周年之际,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在中国改革的大视野里,农村改革的马头究竟向何处去?怎样推进新农村建设?读完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吴毅教授所著《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述》一书,也许会得到更多的启迪。  相似文献   

14.
15.
本刊讯(记者 魏登峰)日前,由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编写白《2013年中国农村政策执行报告》对外发布。  相似文献   

16.
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出现和发展,有利于突破传统乡村社会血缘和地域的限制,形成更广范围的社会信任和互利合作,促进了传统乡村社会资本向现代社会资本的发展与转变。这不仅使乡村治理主体向多元化发展,也改变着乡村治理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态。为促进乡村现代社会资本的发展,引导乡村治理走向善治,政府要积极引导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引导新型农民合作组织成为与政府良性互动的桥梁、推动政府、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农民步入共进双赢的良性循环和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与村组织之间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17.
陶德臣 《中国农史》2012,(3):142-144
2011年8月24日,承蒙云南大学杨志玲博士相赠大著《近代云南茶业经济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该书是作者在博士论文基础上,经精心修改、完善而成。拜读后,本人认为,这是一本研究区域茶业经济史的好书,值得中国经济史尤其是茶业经济史和云南区域经济史研究领域的学者重视。作为一部专门研究区域茶业经济史的断代专著,杨著具有六个方面比较鲜明的研究特色:一是区域特色。清代云南普洱茶已蜚声海内外,当今研究普洱茶的著作也大量付梓,但以商品经  相似文献   

18.
人口流动与乡村公共性的互动关系是社会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核心话题,更是乡村社会治理的关键命题。大众媒介作为乡村公共性的载体,发挥着联结整合的作用,是推动乡村社会治理变革的技术支撑。通过提炼“媒介传播-公共性再生产-治理重构”分析框架,本文以华北前赵固村为典型案例展开分析。研究发现:高音喇叭作为早期扎根乡土的适宜媒介和基层治理工具,表现出具有权威主导性的单向管控特征。社会结构转型使高音喇叭经历了从“国家象征”到“广告载体”祛魅化的角色嬗变,高音喇叭的信息传播功能受时空限制而明显削弱。面对流动性日益增强的乡村社会中乡村公共性解体与乡村社会治理脱域,数字赋能下的村务微信群成为乡村公共性再生产与社会治理转型的重要载体。村务微信群使村民实现了跨时空的“共同在场”,塑造了虚拟的熟人社会,增进了村民之间的社会关联,强化了村庄共同体意识,推动了互动治理的形成,为乡村善治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教育与社会系统互作关系,构建了“农业农村发展—教育组织形态—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特点”分析框架,对中国近现代高等农业教育演变进行观测。新文化运动促进了农务学堂教育向现代农业科学教育的转型,100多年来中国高等农业教育共出现了五次群发性激烈变革,本文归纳为高等农业教育的五次转型。在高等农业教育机构形态方面,先后出现了综合性大学农学院、单科性农学院、多科性农业大学和农业特色研究型大学,目前正朝着创业型大学方向转变。每次转型期历时10年左右,形成了阶段性稳定的教育制度,但新的社会需求又孕育着下一次的激烈变革,总体上符合生命周期律。深入研究中国高等农业教育转型规律,对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进行的新农科建设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郭晓鸣 《农村经济》2020,(4):143-144
乡村振兴作为我国经济社会迈向全面小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构想,是对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发展、城乡关系变迁和乡村价值重现的时代回应和历史要求。乡村振兴的根基和底蕴在于乡村治理,后者也会制约着产权制度向治理效能的有效转化,特别是在治理结构、民众参与和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仍存进一步拓展深化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