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法律规制与监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文莉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10):92-96
关联交易作为证券市场监管三大难题之一,一直是世界各国证券市场监管重点,但由于亚洲国家与地区与英美国家不同的所有制结构、股权结构及其公司治理,导致了亚洲的非公允关联交易盛行。因此,文章对中国十多年来上市公司关联交易进行了实证考察,通过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成因及新趋势新特点,从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监管与法律规制的价值取向、政策策略、路径选择、公司治理及司法救济等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法律规制及监管对策。  相似文献   

2.
姜军保 《特区经济》2005,(12):77-78
一、关联交易的界定关联交易,简单地说就是指关联方之间的交易。具体是指一公司或其附属公司与在该公司直接或间接拥有权益、存在利益关系的关联方之间所进行的交易。在关联交易准则中对其是这样定义的:关联方交易是指在关联方之间发生转移资源或义务的事项,而不论是否收取价款  相似文献   

3.
一、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种类我国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具有形式繁多、关系错综复杂、市场透明度较低等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1.产品购销中的关联交易。一般是指上市公司与控股或非控股股东之间的原料采购、产品销售,以及委托加工、提供后勤服务等。很多上市公司的关联方是上市公司的主要客户,有的上市公司甚至所有的购销业务都发生在关联企业之间。这类关联交易的交易量在各类关联交易中占首位。2.费用负担中的关联交易。有些集团公司部分资产改制上市后,虽然形成了两个独立的法人实体,而实际上是“两个牌子,一套班子”。当股份公司需…  相似文献   

4.
朱晓蓉 《浙江经济》2004,(21):50-50
我国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的不当关联交易情况,近年来有不断翻新并发展的趋势。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来粉饰或输出利润,严重危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笔者拟对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新趋势加以解析,并提出治理思路。  相似文献   

5.
上市公司出于调节利润从而影响税收或为再融资创造条件而在同关联企业的交易中进行人为调解,为使相应的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确保国家税收不受影响,必须通过具体的手段进行信息披露、会计调整,以及税收调控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6.
<正>自从中国股票市场成立之初,许多上市公司和更多的未上市但欲上上市的公司就已经渐渐谙熟关联交易之道。以1997 年为例,“当年沪深两市公布的年报表明, 719家上市公司中有609家披露存在不同程度的关联交易,占上市公司总数的84.6%,”到了2000年,我国证券市场上  相似文献   

7.
关联交易不规范是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它不仅严重损害了广大中小股东的利益,也不利于整个证券市场的发展。关联交易因为其交易双方关系的特殊性而形成政府监管和公众监督困难的事实,加强利用法律手段对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行为加以管制已显得十分迫切。只有对关联  相似文献   

8.
关联交易是中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交易行为。2001年和2002年有半数以上的上市公司发生了关联交易。在披露关联交易的上市公司中,2001年和2002年分别有73.18%和65.84的上市公司与控股母公司发生关联交易,与控股母公司发生的关联交易额占总交易金额的70%以上。  相似文献   

9.
我们国家上市公司与其控股股东或受控股股东控制的其他子公司之间的关系密切复杂。关联交易普遍存在于我国上市公司的日常经营业务中,而关联交易往往建立在非公允的基础之上,控股股东为了谋取控制权私利,通过不公平的关联交易转移上市公司利润,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等,使得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受到严重威胁,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还将导致较高的审计风险。同时,这类不公允的关联交易事项具有较强的隐蔽性。文章将揭示非公允关联交易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0.
王宇 《科技和产业》2008,8(7):87-90
许多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操纵利润、逃避赋税,严重损害了广大中小股东的利益,其主要原因在于关联方披露的不规范。应加强会计准则的建设、加强中介机构的监管、引入监督力量,规范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及其信息披露。  相似文献   

11.
广西上市公司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条件下 ,上市公司是拓展融资渠道 ,扩大融资规模的重要途径 ,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广西 1 993年首家公司上市以来 ,上市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 ,规模不断扩大 ,但与全国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因此 ,探讨如何做强做大做好广西上市公司 ,以加快“富民兴桂新跨越”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在对广西上市公司现状进行广泛深入调查的基础上 ,分析和总结了存在的问题 ,并对今后如何促进广西上市公司健康稳步发展提出了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上市公司财务失败预测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贝政新  刘亮 《开发研究》2006,22(2):120-122
本文以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以是否因最近两年连续亏损而被实行“退市风险警示”,界定其是否陷入财务困境的标志,运用多元判别分析的方法,采用涵盖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各个方面的多个变量,利用各上市公司已经审计的财务报表中的财务数据,寻找尽可能准确的预测上市公司财务失败的变量和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3.
安徽省上市公司绩效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香 《科技和产业》2008,8(7):80-83
已有的上市公司评价指标较多地强调财务指标,而对反映企业成长特征的非财务指标却较少涉及,无法完整地体现上市公司的综合绩效。本文参考国内外现有上市公司绩效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全面选择指标,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安徽省上市公司绩效进行综合评价,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为安徽省上市公司提高绩效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李师 《南方经济》2003,(9):55-57
国土资源管理如何依法行政,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的重要问题,本文作者依据广东的实际和有关的法律规定,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5.
半强制分红政策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策略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10月中国证监会颁布了《关于修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若干规定的决定》,该决定将30%的现金分红比率作为上市公司再融资的前提条件。本文利用2006-2010年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分析了这种半强制分红政策对上市公司现金股利策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政策的颁布提高了资产负债率水平高的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盈利水平低的企业的现金分红水平,但是却降低了资产负债率低的企业、国有企业以及盈利水平高的企业的现金分红水平。总体来看,那些未来有融资压力的企业在政策颁布后都被迫提高现金分红水平以满足再融资要求,那些本身没有强大再融资压力的企业却降低了现金分红水平。本文的研究进一步证明,现金分红与否不适合作为衡量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约束与否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6.
上市公司的送转股行为是我国资本市场中的普遍现象,一直受到理论界、实务界的高度关注。本文着眼于送转股的资本扩张效应,首先对大额送转股行为进行了界定,使用送转扩张系数来描述多次送转股的累积资本扩张效应,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大额的送转股公司的成长特点及其股票的下跌风险。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本文 ,我们运用最新的财务数据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特点。我们发现 ,中国上市公司的杠杆水平显著低于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 ,长期负债比率尤其低。G7国家的企业长期债务占总资产的比率在 9.8%~ 2 8.1%之间 ,均值是 17.2 % ,而中国上市公司这一比率仅为 7%左右。即使与发展中国家相比 ,中国企业的杠杆水平也比较低。我们发现 ,收益、规模和风险等因素对中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具有重要影响 ,这一实证分析结果基本上与现有的理论预测和其他人的实证结果相一致 ,这说明中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特征和杠杆率决定因素同其它国家所发现的相类似。这一事实可能表明这些公司推行利润最大化 ,且基本的经济因素在这里还是起作用的。这也意味着西方的资本结构理论对于中国企业的财务行为同样具有相当的解释能力。  相似文献   

18.
刘焰  邹珊刚 《上海经济研究》2001,26(7):41-44,49
反常收益法及财务指标分析法等实务中常用的上市公司购并绩效评价方法存在诸多局限与不足,难以准确评估上市公司购并后价值的变化。本文首次将创值指标引入上市公司购并绩效的评估。并建立了上市公司购并绩效的创值评估体系,该体系不仅可以准确,简洁地反映上市公司购并后企业价值的增值,而且克服了现行评估体系的局限与不足。  相似文献   

19.
本文使用我国上市公司2003年-2005年间的面板数据,检验了我国上市公司自由现金流量与企业投资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上市公司投资对现金流的敏感度显著,自由现金流量与投资支出显著正相关;(2)自由现金流量为正的上市公司投资对现金流的敏感度更为显著,自由现金流量与企业投资支出相关性更强;(3)我国上市公司投资对自由现金流高敏感度的动因,是由于上市公司信息不对称产生的融资约束导致企业投资不足。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并购越来越成为公司资本运营和自我发展的战略手段,对于并购是否给参与双方带来绩效增加就成为关注的话题。国外理论界关于并购事件对公司业绩影响的研究表明,兼并收购事件给目标公司股东带来了正的超常收益率,即市场对并购事件的评价为正,从而判断出兼并和收购带来绩效增长。但是本文的研究发现,市场对中国公司的兼并收购反应冷淡,市场对此类行为并无正的评价。结合中国股市的特点,可以得出这样两个可能的结论:中国公司的并购没有带来效率的提高;中国股票市场非有效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