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综合授信管理是金融机构能够有效计量、防范和控制法人客户信用风险的重要手段。授信业务也是目前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一项重要资产类业务,是商业银行、融资租赁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收入和利润的主要来源。因此有效的评级授信管理体系既能保障这类金融机构的收益,又能有效判断信贷客户的信用承载能力,进而确定金融机构的加权风险总量,从而提高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本文主要分析金融机构综合授信体系的意义及构建原理。  相似文献   

2.
由于评级机构对次级债众多新产品的信用状况和特点认识不足,对次级债产品的评级模型缺乏历史数据的检验,加之评级机构经营模式中的利益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风险控制效果等,一场涉及美国众多金融机构的次级债危机正在全球蔓延,并逐步演变为一场全球信用危机。对此,应重新审视美国信用评级机构运营机制的固有缺陷,并引以为鉴,采取相应措施规范我国信用评级业的发展:一是大力发展评级业,提高信息的透明度;二是加强对评级对象信用风险的研究;三是不断完善评级机构内容风险控制机制;四是加强对信用评级业的监管。  相似文献   

3.
从信贷风险防范看信用评级制度骆爱军通过独立于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与企业的信用评级机构对企业的资信进行评级,从而为银行评价、认定借款人的信贷风险提供趋同化的参照指标,是防范和管理信贷风险的重要前提。目前我国还没有统一的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基本操作是金融机构...  相似文献   

4.
国外信用风险度量方法可分为传统和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方法两大类,与其相比,我国信用风险度量方法存在定性分析多、缺乏较好的信用资料历史数据库,征信法规建设滞后、信用中介机构实力不强,证券市场有效性不高,信用文化基础薄弱等问题。因此,我们要静态与动态、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尽快建立大型违约数据库,加快征信立法、大力扶持国内专业信用评级机构,进一步开拓资本市场功能,加强信用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级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关于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设计的要求,分析国内商业银行现有信用评级体系的主要差距,并结合实际对国内商业银行构建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的方法步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有重要作用。我国于1998年开始进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还存在诸多问题。目前,信用风险管理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最主要问题。本文旨在通过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风险分析,提出构建宏观、微观相结合的完整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思路,并建议在担保机构信用风险度量管理中借鉴运用CreditMatrics、投资组合等国际领先的方法和技术。  相似文献   

7.
信用风险是金融市场上最为基本、也是危害最大的一类风险,它是指在金融交易中,交易对手或债务发行人违约或信用品质潜在变化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在信用衍生产品产生以前,金融机构是通过信用评级、信贷配给、出售贷款等方法来管理信用风险。但这些方法的应用,一方面减少了金融机构的利润来源,另一方面也挫伤了客户的贷款积极性。信用风险的防范及量化是国际金融业一直努力设法解决的问题,直到1992年,在巴黎举行的ISDA(International Swaps and Derivatives Association,国际互换与衍生品协会)年会上首次正式提出了一种可以用作分散、转移、对冲信用风险的创新产品——信用衍生产品。  相似文献   

8.
《价值工程》2017,(3):26-28
本文阐述了财务分析和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在信用评级上的重要性。从信用评级发展角度出发,对传统信用风险评价方法和现代信用风险模型的发展进行了总结,揭示了传统信用风险评价方法存在的弊端,现代信用风险模型的优点是减弱主观判断的因素。最后通过各个模型的优缺点总结选择适合我国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应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  相似文献   

9.
日前,中国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美国伊根-琼斯评级公司、俄罗斯信用评级公司共同发起成立了世界信用评级集团,致力于推进国际评级体系的改革。国际信用评级体系亟待改革长期以来,评级机构在世界金融体系中举足轻重。作为市场独立的第三方,评级机构利用其自身的技术优势和专业经验,就各经济主体和金融工具的信用风险大小发表专家意见,为投资者提供投资参考。不过,在全球金融市场的现实发展过程中,随着  相似文献   

10.
方锋锋  任若恩  苏博 《企业经济》2006,(12):159-160
信用评级转移矩阵反映了债务人信用质量的变动情况,预测信用评级转移矩阵已成为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首先介绍了信用转移矩阵的相关知识,然后对现有的预测方法进行了分析评价,最后提出了提高信用评级转移预测模型有效性的动态建模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交易成本角度对信用风险的产生和信用风险交易成本的构成进行分析,进一步采用博弈论模型对其原因进行剖析,从而得出信息不对称和失信惩罚机制不完善以及信息搜集成本过高是信用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指出政府和企业应当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完善市场监督机制,促进信用评级机构发展,以防范信用风险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资产支持证券的信用风险、转移机制与主要成因进行了分析,介绍了信用评级对资产支持证券的信用风险控制机制,并对我国如何建立信用评价体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谈资产支持证券信用风险控制机制中的信用评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杨 《财会月刊》2008,(2):35-37
本文对资产支持证券的信用风险、转移机制与主要成因进行了分析,介绍了信用评级对资产支持证券的信用风险控制机制,并对我国如何建立信用评价体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国家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主流风险评级机构针对国家风险推出了不同的评级排序.本文基于六家评级机构的八个评价体系的指标以及数据,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金融风险、信用风险、经济自由、腐败风险等等,从总量风险和要素风险两个角度对评级结果和指标体系进行对比分析.实证结果发现:虽然各个评级机构的指标类型与数据来源各不相同,但是总量风险评级结果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国家风险评级指标可以根据不同的受众需求按照风险要素进行分类.本文的研究着眼于更加全面的国家风险评价,深化了对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解,拓展了对风险类型及其构成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中国总会计师》2010,(7):15-15
7月11日,中国独立评级机构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在北京发布首批50个典型国家的信用等级。这是中国也是世界第一个非西方国家评级机构第一次向全球发布的国家主权信用风险信息。专家认为,大公此举标志着中国独立评级机构作为一支新兴评级力量开始登上国际信用评级舞台。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中小企业贷款信用评级不易确立问题,在总结已有研究方法利弊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权重的"模糊综合评价法(Fuzzy)"信用评级方法。以申贷企业的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和履约情况为评价准则,利用层次分析方法(AHP)并结合信息熵来确立评价准则的综合权重,以模糊综合评价法(Fuzzy)进行算例分析,确认中小企业的贷款信用等级,为金融机构降低信用风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十九大报告提出强化金融监管以及推进防风险进程。对于处于快速发展期的中国债券市场而言,有必要考虑和探析信用评级现有问题所导致债券市场信用风险的累积。因此,在理论分析投资方付费模式对评级质量的影响后,选取2010—2017年中国债券市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公司债、企业债四类信用债作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中债资信这个投资方付费评级机构对评级虚高的抑制作用。研究发现:投资方付费的中债资信所评信用债等级显著低于其他发行方付费评级机构的评级等级,且在四类信用债品种中均有出现,并在短期融资券中表现最明显,从而印证了投资方付费能够有效缓解评级虚高进而提升评级质量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信用评级是企业信用管理机制中前期信用管理阶段的资信调查和评估机制,也称信用评价、信用评估、资信评级、资信评估等,是信用评级机构以独立的第三方立场,根据规范的评级指标体系和标准,运用科学的评级方法,履行严格的评级程序,对市场参与者的信用记录、内在素质、管理能力、经营水平、外部环境、财务状况、发展前景等进行全面考察、研究分析后,就其在未来一段时间履行承诺的能力及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给予综合判断,并以一定的符号表示其优劣的一种经济活动。  相似文献   

19.
非银行金融机构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企业融资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是,目前国际国内的金融生态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使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出现了一些盲区,积累了大量风险。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风险主要集中体现在法律、政策风险,市场风险和运营风险三个方面。为了防止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风险演化成系统性风险,监管部门应改变监管理念,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监管能力,促进行业自律和市场监管,非银行金融机构也需要提高治理水平,以期实现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安全有序。  相似文献   

20.
沈丽娜  李兴国 《价值工程》2011,30(13):174-176
国内的房屋租赁市场存在严重的房客信用缺失现象,给房东带来了信用风险,亟待建立科学的房客信用评价机制来控制信用风险。文章结合房屋租赁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一套房客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并使用问卷调查收集的房客数据建立了基于Logistic回归的评价模型,最后对模型进行了检验和评估。实证结果表明,利用此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能够有效地预测房客风险,为实际租房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