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9年船舶工业经济运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在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及《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指导下.各造船企业直面危机.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努力破解交船难、接单难、融资难等难题,使我国船舶工业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态势.各项经济指标持续快速增长.造船完工量再创历史新高。  相似文献   

2.
2001年以来,我国船舶工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造船产量翻了两番,占世界市场份额从6%提高到20%以上。近几年,我国船舶工业呈现出速度、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国际市场的占有率逐年提高。  相似文献   

3.
《财经界(学术)》2009,(8):30-31
一、生产运行情况 2009年一季度,我国船舶工业保持平稳发展。工业总产值、出口交货值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重点船舶企业造船完工量同比大幅增长,船舶配套企业供销两旺,船舶修理业小幅增长。船舶工业不但在保增长方面取得优异成绩,而且在促进就业、维护社会稳定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尽管我国船舶工业发展总体保持良好态势,但是随着时间推移,  相似文献   

4.
我国地方和民营造船企业依靠自身的体制创新活力和快速适应市场的能力.在短短二十多年中迅速发展壮大。2007年.我国地方和民营造船企业已发展到与“国家队”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两大造船集团平分秋色的地步.2008年.地方和民营造船企业造船三大指标则全面超过“国家队”。可以说我国地方和民营造船企业的发展.对形成我国船舶工业合理的产业结构、良性的竞争格局、促进地方工业化进程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5.
2010年上半年.我国船舶工业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接单难”、“交船难”等困难.继续保持快速发展.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实现大幅增长,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两位数增长.总体经济运行情况良好。不过。由于造船市场复苏基础薄弱.船舶工业面临的风险并未得到消除.  相似文献   

6.
杨丰 《商场现代化》2015,(7):168-169
2003年以来,我国船舶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轨道,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造船产量快速增长,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已连续多年居世界前列。但是2009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船舶工业的影响充分显现,我国三大造船指标同比下降幅度空前。在航运业低谷时政策性银行要发挥政策性金融职能,在为我国船舶航运企业提供传统的买方信贷和卖方信贷金融支持的同时,也应该在现阶段大力发展贸易金融业务,对我国船舶工业给予更全面的金融支持。政策性银行在贸易金融发展总体策略上应充分利用主权信用评级优势和政策优势、充分利用行业内影响力与传统信贷业务相结合,借助同业合作全方位支持我国船舶工业;在船舶预付款保函、融资保函、跨境人民币结算各类贸易金融产品方面应结合现有金融环境、借鉴银行同业产品,积极创新,为我国航运造船企业提供多样的融资服务,帮助其降低融资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给予我国船舶工业更多更有效的金融支持。  相似文献   

7.
全球造船市场在遭受金融危机严重影响的形势下.低迷的市场需求、频繁的撤单、紧缩的金融市场以及不公平的竞争相结合给欧洲船舶工业带来巨大冲击。工人失业情况严重,多家船厂倒闭或被迫退出造船业务,德国、意大利、挪威等欧洲主要造船国的船舶工业相继陷入危机。波兰、丹麦及法国2009年均未有新船订单人账。全年欧洲新接订单仅36艘,共计30万载重吨,  相似文献   

8.
《2000年世界船舶工业发展概况》是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完成的研究报告,该报告对2000年世界造船市场概况、各国船舶工业发展现状以及世界船舶工业发展动态等作了较为深入和详细的分析研究。下面发表的只是该报告的节选,如果读者想深入了解这方面内容,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似文献   

9.
在国务院《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政策的刺激下.近两年我国船舶工业发展迅速.国际市场份额快速上升。根据工信部的统计.2010年我国造船完工6560万载重吨.新接订单7523万载重吨.手持订单19590万载重吨.分别占世界市场的43%、54%、41%,均位居世界第一。虽然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造船大国.但是与造船强国相比,我国船舶工业在自主创新能力、产品结构、生产效率和船舶配套产业等发展方面仍然有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10.
韩国造船企业强大的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之一就是其雄厚的科研实力,其中以现代重工、大宇造船与海洋、三星重工和韩进4家大型造船企业为代表.这些造船企业都设有专门的科研机构,拥有高素质的科研力量.这些造船企业科研机构也是韩国整个造船科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韩国大型造船企业的研发机构及特点,对借鉴先进造船国家的成功经验,把握我国船舶工业未来的竞争态势,有针对性地制定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