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哲学上一般把本体论看作是关于有或存在的学说。本体论问题能否和应否被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野呢?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所持的观点归纳起来有四种: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物质——实践本体论和自然本体论。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原著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只能是物质本体论。  相似文献   

2.
在西方哲学的发展过程中,人类从未停止过研究本体论的进程。从古代本体论实体的存在,到近代认识论转向的存在,再从现代哲学语言转向中的存在到解释学理解中的存在,相应的本体论的内容也在不断的向前发展,由传统的实体本体论发展为精神本体论。伽达默尔从哲学本体意义上来讨论人类的理解经验,从人的基本经验出发,通过回答"理解何以可能"建构起了理解本体论。哲学解释学并不是一种精神科学方法论,也不是一种为了避免误解的艺术,而是首要的或者根本上说是一种本体论。这种本体论要探究的是我们世界经验总体的关系,证实理解是存在的基本特性。从理解这一赋予存在新意义的本体论层面,对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理解本体论理论框架进行简要梳理,便于具体分析伽达默尔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物质范畴是哲学的基本范畴,旧唯物主义对物质范畴主要从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向度来规定:恩格斯和列宁继承了这个思维习惯,分别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向度来界定物质范畴,并在这种认识框架中把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进行了明确定义,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存在的问题,但同时也遮蔽了一些问题。马克思则提出了“实践”的物质观,真正实现了本体论和认识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本体论是关于存在方式、万物本原、宇宙天体等问题探讨的学说,是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哲学发展史上,有唯物主义物质本体论和唯心主义精神本体论之争,二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分野十分明确。实践本体论则企图摆脱物质本质与精神本原之争,以实践为本体,但仍未摆脱唯心主义立场,它是一种颠倒了物质和实践关系的错误观点。  相似文献   

5.
费尔巴哈哲学认识论将人类的哲学视野从宗教的天国下降到现实的人间,开启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路线。但其以感性直观的反映论理解对象世界,没有将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终而陷入唯心史观。马克思"新唯物主义"认识论则以人的感性实践活动为出发点,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来认识对象事物的表象和本质,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找到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演进的规律,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费尔巴哈哲学对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启示主要表现在从感性直观到理性认识、从直观反映论到实践认识论、从个体存在和类意识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以葛兰西、卢卡奇为代表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通过对身处时代和社会的深刻反思,从本体论与价值论两个维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理论重构。经过重构,不仅揭示了作为无产阶级理论武器的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性和革命性,而且初步形成了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哲学界批判传统教科书体系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本体论的观点。笔者认为这类观点是站不住脚的,是根本错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唯物主义哲学,其本体论只能是物质本体论,而不能是其他。实践、生存、历史等虽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着非常重要而特殊的地位,但它们都不能取代物质的本体论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立场,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本体论。  相似文献   

8.
存在主义哲学关于教学存在的本体论承诺和价值论诉求,可以概括为:教学是精神性、体验性、关系性的存在;教学对于人道主义、自由和解放的整体诉求。基于生成论教学哲学的立场分析,存在主义教学哲学关注和强调教育教学中人的本真存在的基本观点,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和一定的现实合理性,对处于改革关键期的当下我国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具有多方面的思想启发和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心"在王阳明哲学思想体系中处于统领地位,是融通本体论、工夫论、人性论与道德论的范畴,具有本体义、准则义、主宰义与圆满义四重意境,领会、理解这四重意境,有助于真正进入和真切体会阳明哲学精神.  相似文献   

10.
科学理解作为与科学说明相伴生的科学认识活动,其本体论前提是混沌学说。通过对于作为“混沌”之外世界的哲学考察和科学考察,表明混沌一方面作为科学理解研究得以开始的前提,另一方面也与科学理解伴随始终,阐明了科学理解论得以成立的内在根基。混沌学说的发展历史、哲学意义的考察也表明了其与科学理解的深刻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1.
以本体论和道论分别作为西方和中国传统哲学的典型或代表,我们可以看出中西哲学在形态上的一个根本区别:一体与两离."一体"是中国哲学的特点,它是指中国哲学并不把世界描述为分离的两个,哲学的精神——"道"也不游离于我们唯一的现实世界之外."两离"是西方哲学的特点,这里有一个可感的世界以及与之分离存在的另一个不可感的世界,后者是哲学的精神——本体论所表达的那些纯粹原理所栖身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本体论”(Ontology)就是探讨存在本身,即一切现实的基本特征的一种学说。“本体论”这一术语创立于17世纪,现代西方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生存主义(或译存在主义)的本体论,重视人的本体问题,但其本身仍存在很多缺陷。人类本体论同生存主义本体论观点的区别在于:它认为人既是个体的存在,也是群体的存在;人类本体论认为人既是偶然的存在,也是必然的存在。人类本体论要对人的本体存在及其本质特征作出科学的说明和解释,同时也要对与人相关的世界作出科学的说明和解释。人类本体论还要对人以及与人相关的世界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13.
"物质"是哲学上一个重要范畴,一直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内对"物质"的考察,更多强调的是恩格斯对物质的解释以及列宁关于物质的经典定义,而马克思的物质观往往被人忽略,实际上马克思的物质观内容也是十分丰富的。马克思对于物质理解主要从现实的人出发,依据感性的现实,以实践的形式而表现出来的,呈现出实践性、属人性、社会性等特点,在把握马克思的物质观时需注意其的超越性和可知性,同时也需要一个更加开阔的视野。  相似文献   

14.
古希腊本体论哲学催醒了西方历史中人类的主体性意识,于是人类对于主体的理解就在古希腊农业文明的历史背景下开始构建。近三十年来,我国哲学界对于古希腊主体性思想的讨论内容也极为丰富,但是绝大多数学者忽视了从主体性的前提性思考出发,即在主客体关系的框架下反思主体性尺度这一前提理论问题。本文立足于西方哲学史的内在演变逻辑,深入阐发主体性尺度在古希腊本体论中的开启、转换以及限度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5.
劳动理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石,而且贯穿于马克思思想的始终.然而,阿伦特却在《马克思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等著作中对马克思的"劳动创造了人"论题提出了质疑,并由此阐述了她复兴公共领域的思想.如何正确地把握和理解阿伦特的思想及其实质,对于促进我们对马克思劳动理论的正确理解及揭示阿伦特思想的实质,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进而对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观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启示.本文旨在从公共领域与人的自由的两个维度对阿伦特批评马克思"劳动创造了人"这一论题的原因进行具体考察,以揭示阿伦特批评马克思"劳动创造了人"论题的真正意图,找出阿伦特的批评中存在的诸多误解和错误,进而为马克思主义辩护.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具体内容的热点研究中,本体论问题首当其冲。这方面涉及的问题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无本体论?如有,又是什么样的本体论?等等。这类问题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论基础,根本立场,故澄清此类问题,对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无疑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哲学本体论问题历来争论颇多,现当代哲学中对其也是否定、批判之辞不断。本文通过对哲学本体论的涵义及其历史演变过程的揭示,认为本体论属于哲学元理论的范畴,是哲学成立的基础前提,对哲学的所有研究都具有根本方法论的作用,是不能否定的。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了当前学界对马克思人的本质的几种"新定义"的基础上,提出把对"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理解放入马克思思想体系进行完整的、历史的解读.从"现实性"的视阈入手,进而从人类解放的视角去分析、把握人的本质,才能彻底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最终获得"人作为人"的科学路径.  相似文献   

19.
《淮南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本体论思想。"生"、"一"是《淮南子》基于对世界生成演化图景等"事实"本体论的勾画,表达的是"实然"问题,而"自然"、"无为"则是对"道"的价值本体论的思想表述,解决的是"应然"的问题,事实本体论与价值本体论即"实然"与"应然"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价值论在20世纪末实践标准的讨论中诞生。市场经济所形成的多元价值及其冲突是价值论研究经久不衰的深广社会背景。20多年来,我国学者对价值论的研究重点,形成了由评价论到价值论(基本原理)、再到评价论、再到价值观念论的轨迹。价值论研究促进了哲学本体论的价值论转向和哲学认识论的价值论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