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相关法规不够完善,国际四大保持职业谨慎的外部压力低,所以,国际四大执行期间执行审计业务时没有保持较高的职业谨慎,导致被审客户会计稳健性较低。本文以2004年至2006年沪深两市所有A股公司为考察样本,运用应计—现金流模型对此命题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国际四大并没有提高上市公司的会计稳健性,反而通过加快确认正现金流的方法降低了会计稳健性。  相似文献   

2.
3.
高级管理层激励主要有两种形式:股权激励和薪酬激励,两种激励模式按照现有理论会对会计稳健性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以盈余—股价模型为会计稳健性的计量方法以2007年至2009年全部A股公司为样本对此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高管人员薪酬和持股比例均提高了上市公司的会计稳健性,高管激励达到了利益趋同的目的,同时还对独立董事持股和薪酬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进行了检验,发现独立董事持股和薪酬均降低了上市公司的稳健性,说明独立董事和上市公司出现了利益背离。  相似文献   

4.
在回顾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合并财务报表与个别财务报表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并采用Basu逆回归模型及其扩展的Basu模型,构建Vuong统计量和Basu值,以2005年-2008年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由此得出结论:合并财务报表的信息比母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的信息具有更差的稳健性,而基于主体理论编制的合并财务报表比基于母公司理论编制的合并财务报表具有更稳健的会计信息。  相似文献   

5.
选取2006—2014年度沪深A股8972个公司年度数据作为样本,对机构投资者、会计稳健性与企业投资效率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会计稳健性显著地改善了企业投资效率;相比于交易型机构投资者,稳定型机构投资者促进会计稳健性改善企业投资效率的功效更强。研究结论验证了会计稳健性改善企业投资效率的定价与治理功能的对称性,并证实了机构投资者促进会计稳健性,进而改善企业投资效率的定价与治理功能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稳健性作为一项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一直受到会计准则制定者和会计信息需求者的重视。文章选取2010年以前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Basu(1997)模型,对会计盈余的及时性、持续性两个经典假设进行了检验。实证结果显示,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确实存在着会计稳健性。  相似文献   

7.
股价崩盘风险已经对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以中国资本市场2008年至2013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会计稳健性与股价崩盘风险的关系,并考察机构投资者异质性对二者关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会计稳健性能够显著降低股价崩盘风险。进一步考察机构投资者异质性,在划分为稳定型与交易型的基础上,发现稳定型机构投资者会增强二者的负向关系,交易型机构投资者则削弱二者的负向程度。文章的研究结论为防范股价崩盘风险、构建平稳有序的资本市场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稳健性作为一项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一直受到会计准则制定者和会计信息需求者的重视。文章选取2010年以前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Basu(1997)模型,对会计盈余的及时性、持续性两个经典假设进行了检验。实证结果显示,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确实存在着会计稳健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上市公司研究后发现,我国确实存在会计盈余稳健性,而公司高管团队的财会工作经历背景会影响公司的会计稳健性,但是公司高管团队的财会专业教育背景却不会影响公司的会计稳健性。表明高管人员的稳健意识可能主要来自其实际的财会工作经历,而非财会专业的教育。建议在公司高管团队中,应该有具有财会工作经历背景的人员,以便对公司的会计政策把关,保持会计稳健性。  相似文献   

10.
选取2007—2010年发生并购交易事件的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并购方高管持股与并购绩效之间的关系,发现高管持股与短期并购绩效之间没有显著关系,而与长期并购绩效之间呈非线性关系。进一步验证会计稳健性确实能够缓解高管与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与会计稳健性程度高的并购方相比,会计稳健性程度低的并购方高管持股对并购绩效的影响更大。这些发现意味着,高管持股不会在并购后短期内对绩效有显著影响,而是需要一段时间之后才能得以显现,且其影响程度因公司间会计稳健性不同而存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会计稳健性产生的根源和过程两方面分析了内部控制质量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我们以2007-2010年深市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Ball和Shivakumar应计/现金流模型实证检验了内部控制质量与会计稳健性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公司具有较高的内部控制质量时,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受到限制,对预期经济损失“坏消息”及时识别和确认力度增加,会计稳健性增强;后续期间,相对内部控制质量没有变化的公司,内部控制质量提高的公司具有更高的会计稳健性,反之内部控制质量下降的公司则具有更低的会计稳健性,并且这一结论不受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13.
上海证券交易所于2014年11月17日开通的沪港通交易平台,是我国境内资本市场对境外投资者开放程度大幅提高的重要标志。文章以沪港通开通这一自然事件的发生为契机,以2012—2016年中国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使用双重差分模型,从微观层面研究资本市场开放水平提升对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的影响。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开放以后,公司的会计稳健性水平显著提升。这意味着,公司为应对资本市场开放后的复杂市场环境,会主动提升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减少交易成本,降低公司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最终表现为会计信息稳健性水平的提升。进一步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开放对公司会计稳健性的正向影响,仅在公司财务杠杆水平适中时显著。当公司的债务水平较低或较高时,资本市场开放与公司会计稳健性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研究结论对于缓解境内外投资者与我国资本市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倡导资本市场开放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具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2003—201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了成长机会、机构投资者异质性与会计稳健性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压力抑制型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会计稳健性显著正相关,且此正相关关系在高成长机会的公司表现更明显;无证据显示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与稳健性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企业经济》2018,(3):86-93
会计稳健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特征,而技术创新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价值的重要手段。本文以2010-2014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会计稳健性会抑制企业研发投资,阻碍企业技术创新。再考虑债权人治理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债权人治理加剧了会计稳健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抑制作用,而且这种加剧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中更显著;短期借款比例越高的企业,其会计稳健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抑制作用就越显著,而长期借款比例则不起调节作用。本文的研究对完善上市公司治理机制具有如下政策启示:首先,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不应过分注重会计稳健性,应该选择适度稳健的会计政策;其次,商业银行等债权人应积极参与借款企业公司治理,充分利用资金优势,发挥负债的治理效应。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2008—2010年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董事会特征与会计稳健性的关系,以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分离、董事会会议频率、董事会持股比例为基础构建了一个综合的董事会特征变量,运用Ball和Shivakumar模型对会计稳健性进行了计量。研究发现,中国上市公司的会计稳健性是显著存在的,并且"好"的董事会特征有助于提高公司的会计稳健性。  相似文献   

17.
采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9—2011年数据,对会计稳健性与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会计业绩是决定高管薪酬高低的重要因素;会计稳健性对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的调节作用并不强,这与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契约设计中没有考虑会计稳健性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8.
采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9—2011年数据,对会计稳健性与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会计业绩是决定高管薪酬高低的重要因素;会计稳健性对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的调节作用并不强,这与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契约设计中没有考虑会计稳健性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9.
张国源 《科技与企业》2013,(3):74-75,78
本文以2007—201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为研究样本,考察非效率投资水平与会计稳健性程度指标之间的关系,以验证在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下会计稳健性是否具有公司治理效应。研究发现,在控制盈余管理因素之后,会计稳健性程度与投资过度(不足)水平显著负相关,表明会计稳健性能够缓解信息不对称,促使管理层履行受托责任。本文的研究结论对资本市场监管和准则制定部门选择适合我国经济环境的会计稳健性政策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上市公司计提减值准备为研究背景,采用2001年至2004年进行配股的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了影响公司计提减值准备行为的动机:经济动机和盈余管理动机。研究结果表明,配股公司计提的减值准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公司所在行业和自身经营环境的不利变化,体现了稳健性原则;在控制了经济因素影响后,提供了配股公司在配股当年少计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