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增加农民收入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曾雁 《农村经济》2004,(5):51-53
本认为,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是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转移取决于工业发展的规模,后受到农村市场需求不足制约,其根本原因是农民收入水平低下。打破这个恶性循环的关键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扩大农村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路与对策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农民增收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已经或正在对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社会安全带来严重负面影响。文章认为要落实“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总体目标,增加农民收入关键是要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文章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及农民增收难的原因,并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了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现实依据,提出了我国在新形势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几种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加入WTO关税降低 ,脆弱的中国农业必将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中美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双边协议》的签定标志着中国入世迈入了决定性的一步 ,中国入世将享受多边贸易权利 ,但首先必须履行应尽的义务。在国际市场上 ,我国农产品越来越缺乏竞争优势。近十年来 ,我国粮食生产成本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1994年 ,我国粮食价格开始超过国际市场价格 ,1996年 ,国内粮食价格普遍超过国际市场价格。目前 ,我国小麦、玉米、大米等大宗农产品的国内价格已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二至七成 ,导致农产品出口大幅度下降。加入WTO后 ,…  相似文献   

4.
增加农民收人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雁 《农村经济》2004,(5):51-53
本式认为,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是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转移决于工业发展的规模,后者受到农村市场需求不足制约,其根本原因是农民收入水平低下.打破这个恶性循环的关键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扩大农村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5.
李艳华 《农业经济》2004,(12):37-38
农民问题是一个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进入21世纪,农民问题最突出的是增加农民收入,而困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最大障碍仍然是构成经济增长基本要素的劳动力与资本、土地、技术等问题,因此,科学、合理配置经济增长基本要素,切实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成功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再就业。已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关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大明 《农村经济》2003,(11):95-97
有关资料显示 ,在“十五”期间 ,我国将有 1 5亿左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解决这部分人“无事可干”的问题 ,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也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容忽视的难点。一、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必要性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 ,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 ,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并号召全党“要在本世纪头 2 0年 ,集中力量 ,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1] 不难看出 ,江泽民同志此处讲的“不全面”、“不平衡” ,除了指东西部地区的差别外 ,更主要是我国存在已久的工…  相似文献   

7.
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出发,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状况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失业的类型、原因,并从农民自身、企业、政府等不同角度提出了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陶永勇 《农村经济》2003,(12):66-69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问题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农业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 ,大批的农村劳动力从原来从事的农业生产中剩余出来 ,并向非农产业转移。从转移的进程考察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具有两个明显的基本特征 :一是劳动力转移的兼业性。这些转移的劳动力绝大多数还保留着对土地的承包权 ,每年除在外务工外 ,农忙季节都要回家从事农业生产。二是劳动力转移方式的盲目性。在1978— 2 0 0 0年转移的 1 3亿多农村剩余劳力中 ,通过政府、职业介绍所、亲朋好友等有序转移的约为2 …  相似文献   

9.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滞后的原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出现了比较大的偏差 ,城市化进程也远远落后于相应的工业化水平 ,这意味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业或农村没有实现转移或转化 ,制约着中国工业化的进一步深化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本文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滞后是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作为后起的工业化国家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所面临的起始条件与先行工业化国家相比 ,存在明显的差异。1 .人口增长率和人口总量的差异。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初期阶段 ,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从而人口增长率…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进行,内蒙古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内蒙古也产生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既为内蒙古的经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同时,又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农村形成了巨大压力。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合理地利用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其有效的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将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江苏省射阳县港村的调查,以20世纪90年代初为界限,采用社会学和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法,分别对此前和此后村民的生活方式与农村的环境做了分析。所得结论如下:20世纪90年代以前,村民的生活方式对于农村的面源污染危害较小,这与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村民的节约消费观念有密切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村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炫耀性消费和农村环境管理的滞后使农村的环境面临严重的危险。因此提出:采取适合当前农村经济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环境管理体制是建立环境友好型新农村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12.
2004年以来,随着全国各地"阳光工程"的实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积累水平,有效地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但"阳光工程"仍然存在很多缺陷,未能够形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队伍的长期、稳定与彻底性.对此,笔者从转移劳动力的培训、合法权益与社会保障、完全转移协助和子女教育问题四个角度提出新的政府干预模式的构想,以期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长期、稳定、彻底地转移,促进我国城市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我国改革以来,在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富余劳动力加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这对农村居民减贫、增加非农收入、提高人力资本、增加资金向农村的流动和促进农村发展,都起着积极作用。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没有缩小,而是继续扩大。本文分析其原因,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4.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57,自引:1,他引:57  
本文在详细分析近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环境所发生的积极变化,同时剖析了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因素,进而提出了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力的需求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黑龙江省作为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一方面有着传统农业大省的深厚经济基础,但另一方面却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面临着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再就业的压力。如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再就业问题是黑龙江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否顺利实现的先决条件之一。在分析黑龙江省剩余劳动力现状与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有效转移的途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世界经济寒流中我国农民工问题的化解探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遭遇百年一遇的的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的农民工问题凸现,如何由近而远地、长效地化解农民工问题,是我们现在必须考虑和行动的事情.笔者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关注和巯导好农民工的心理需求,加强对农民工素质转型的培训,拓展其就业创业的空间;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率先建成城乡一体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城镇化建设,加速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许鹏 《南方农村》2009,25(2):76-79
随着广东居民的人均GDP突破4000美元后,财产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村居民的一个重要收入来源,本文深入分析近几年广东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增加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专业化、市场结构与农民收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专业化农业可通过节省劳动和其他耗费以及积累生产知识而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使农民通过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和增加农产品的出售量而获得较高的收入,也可通过专业化发展改善完全竞争型的农产品市场结构,从而在农产品的供应方面创造一个相对垄断的市场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本文主要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农业专业化与农民收入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9.
推进灌溉管理体制改革 促进农民增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有1.2亿hm2的耕地,其中可灌溉耕地面积为5600万hm2,可灌溉耕地生产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分别占全部总产量的75%和90%,农业灌溉的发展对于较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我国的灌溉用水管理体制存在着产权模糊,政府管理成本高,投资渠道单一,价格形成机制不顺,浪费严重等缺陷,针对于此,提出了加快灌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发展灌溉领域的公私合作,完善水价形成和水费征管机制,大力发展农民用水协会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