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与我国不断壮大的经济金融实力、不断扩展的全球政治经济影响力很不相称,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也并不天然地需要将其货币提升到第二大国际货币的地位。新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的国际地位主要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主导货币对货币地位的滥用以及履行国际储备职能的缺陷,是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迫切性所在。建立超主权储备货币不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主要方向;通过市场竞争优选主权货币充当国际货币是方向所在,在此过程中,人民币必须占有一席之地。现有国际货币体系对我国的损害,主要体现在货币被动投放和外汇储备损失两个方面,本币国际化将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部分对冲储备损失。发达经济体宽松货币政策潮流缩小了人民币在履行货币基本职能方面与现有国际货币的差距,国际化面临机遇。目前"管制是前提、政府来主导、离岸做平台、升值为驱动"为特征的人民币国际化推进模式有其合理性,进展超过预期,但潜在成本巨大,可持续性存疑。应着眼于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对冲美元作为储备货币对我国带来的损失,以成为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为目标,以国内金融改革开放与离岸人民币市场发育为基础和平台,以资本项下人民币流出入为主要渠道,不拘泥于周边、区域,直接面向全球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履行国际价值尺度职能不是短期政策重点。无须制定人民币国际化的时间表,不预设分阶段定量目标。相当长时期内,国际化的人民币仍需美元信用背书。对人民币国际化过程的主要风险,应有所预见、加以防范。  相似文献   

2.
提升人民币在东亚地区主导货币地位是稳定国际货币体系、推进东亚货币合作的重要举措,是目前提升人民币国际货币地位的重要途径。尽管中国的宏观经济条件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初步成果使得人民币具备了在东亚地区提升主导地位的基础条件,但仍然面临来自各方的压力与挑战,包括东亚美元体制的制约、日本的竞争、区域内其他国家的认同、国内的金融开放度和货币区域化带来的风险与成本等。为此,提升人民币在东亚区域的主导货币地位,需要在五个方面取得突破:第一,弱化人民币对美元体制的依赖;第二,利用国情优势扩大人民币的金融版图;第三,利用地缘优势开展与近邻国家的次区域金融合作;第四,借助上海自贸区探索人民币国际化的新路径;第五,在东亚范围内扩大人民币的多元功能来规避"人民币升值萧条"。  相似文献   

3.
人民币区域化的现实条件和战略机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人民币区域化对中国的重要意义入手,通过对中国总体经济规模、外汇储备规模、外汇金融体制改革以及人民币币值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人民币具备区域化的良好条件;同时,通过对东亚区域化发展、美国次贷危机和国际货币体系动荡对国际环境影响的分析,认为人民币区域化正面临着难得的外部环境。因此,中国应利用有利条件和机遇积极推动人民币的区域化。最后,本文还就如何推动人民币区域化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人民币区域化对中国的重要意义入手,通过对中国总体经济规模、外汇储备规模、外汇金融体制改革以及人民币币值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人民币具备区域化的良好条件;同时,通过对东亚区域化发展、美国次贷危机和国际货币体系动荡对国际环境影响的分析,认为人民币区域化正面临着难得的外部环境。因此,中国应利用有利条件和机遇积极推动人民币的区域化。最后,本文还就如何推动人民币区域化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使人们对以美元为代表的主权货币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提出越来越多的质疑.在此背景下,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对于中国实现外汇储备资产保值增值、规避当前体制所带来的潜在汇率波动风险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金融危机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最新进展着手,对当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外汇储备余额持续积累加剧了外汇储备资产潜在损失的进一步扩大。文章通过对中国外汇储备积累方式的分析,认为造成外汇储备损失的主要路径有三个:冲销债券的利息支付、国际短期资本的投机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在此基础上,文章数值模拟了不同路径下的外汇储备潜在损失,得出以下结论:一是人民币过快升值会加重我国外汇储备损失,应根据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逐步改革汇率体系,令人民币更富弹性;二是改变中国外汇储备管理模式,从以往的被动型、防御型模式变成主动型、投资型模式,一方面逐步放松资本账户管制,允许个人和机构海外投资,另一方面加大中国的主权财富基金——中国投资公司的投资力度和规模,通过市场化手段获得更高收益。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兴市场国家全球经济地位和国际金融话语权提升,其货币成为国际货币的讨论越来越多。从国际货币理论角度来看,国际货币三大职能主要受宏观经济基础、国内金融条件、外部客观环境三大因素影响。目前人民币在经济规模、贸易地位、汇率稳定、财政稳健等方面初步具备成为国际货币的条件,但在金融市场开放、资本账户自由化等方面仍有所欠缺,因此对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可能性仍需客观分析。  相似文献   

8.
回顾人民币国际化路径的观点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历程,剖析现行的"贸易结算+离岸市场"人民币国际化路径导致的人民币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跛足"现象和倒逼中国资本市场开放所造成的国内福利损失的问题。鉴于国际分工程度和市场交易效率是货币国际化的基础,建议中国采用"跨国公司+国内金融改革"的路径,通过跨国公司的发展提升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通过国内金融改革提高市场交易效率,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相似文献   

9.
人民币纳入SDR有助于提高特别提款权的稳定性和作为储备资产的吸引力,增加国际社会对人民币计价资产的信心,提升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声望和功能.但在当前我国金融创新与金融改革推进滞后的背景下,人民币纳入SDR将使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增加,资本外流风险加剧.因此,我国应充分利用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所形成的正向影响与倒逼机制,努力推进资本账户完全开放、利率市场化改革、离岸市场建设以及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完善.政府部门应协同推进与之配套的经济改革措施,从根本上克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激进与盲从,降低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为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0.
我国高额外汇储备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汇储备是一国对外经济和国内经济的结合点,在弥补财政赤字、调节本币汇率、充当信用保证、防患突发事件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已连续4年位居世界外汇储备第一大国,但过多的外汇储备会对宏观经济造成一系列的消极影响,本文从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的持续双顺差、强制的结售汇制度、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预期及国际游资的流入三方面分析了我国外汇储备居高不下的原因,以期对如何降低我国高额的外汇储备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