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处于孕育和突破期,将对世界产生革命性影响。面对汹涌而至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我国必须既充分认识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又全面把握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面临的难得机遇,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全面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2.
第三次工业革命推进武汉产业升级转型发展重大机遇的背景下,武汉市现存在综合经济实力不强,产业关联较弱,产业发展路径不明晰等方面的问题,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下强化创新驱动,推进产业升级转型,积极运用科技成果,发挥中心城市作用的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3.
虽然理论界对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初露端倪还是渐入佳境持不同的意见,但是大家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大趋势判断是一致的.对比第一、二、三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不难发现本次工业革命有别于前两次的几个显著特征.分析这些特点,对我们把握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变革或机遇非常重要. 首先是时间.目前公认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瓦特发明改良型蒸汽机为标志,从1802年到1840年,持续约40年.实际上从1712年开始,蒸汽机始终处于不断的改良之中,只是瓦特的发明更具有实用价值.第二次工业革命以西门子发明发电机为标志,从1866年到19世纪末,大约也是40年左右的时间.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人们等待经济奇迹发生的信念就快熄灭之时,"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论调一经提出,就迅速受到媒体和理论界的追捧. 我承认也赞同书中关于新能源变革(注意,我这里说的是变革,而不是革命)和绿色工业的观点,因为生态文明建设本就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并且人人有责.但我不认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提法,并且认为,是到了应该给这种一窝蜂的鼓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做法泼泼冷水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5.
无论是以美国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提出的基于互联网与新能源融合引发的工业变革为界定,还是以英国《经济学人》杂志阐述的建立在互联网和新材料、新能源相结合基础上的工业革命为概念,第三次工业革命切实正在全球悄然发生,并如前两次工业革命一样,引发了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改变。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从宏观层面来看将会推动经济社会的深度转型,  相似文献   

6.
声音+数字     
《中国海关》2012,(8):4
前两次工业革命,中国没有赶上趟,结果是落后挨打了上百年。俗话说,事不过三。在这一场刚刚兴起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我们不应该,也承受不起再次被甩的后果。——国务院参事汤敏说,中国要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机遇。  相似文献   

7.
概念解读"第三次工业革命"是指新能源和新材料的应用及其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使人类生产经营方式逐渐由规模化生产向个性化定制转变,同时也推动着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内涵革新一般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源起于20世纪80年代信息技术的突破,但科学技术的革新又源源不断赋予其更广泛的内涵。美国著名趋势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介绍了新能源与新通讯技术的联结如何造成工业领域乃至经济发展范式的变革。2012年4月21日,英国《经济学人》  相似文献   

8.
《品牌》2013,(9)
美国华盛顿经济趋势基金会主席杰里米?里夫金昨日在媒体主办的“第三次工业革命高峰论坛”上表示,中国有望通过因特网和可再生能源引领第三次工业革命。里夫金称,如果中国能在未来25年内深思熟虑、谨慎行动、快速地从第二次工业革命过渡到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国将能引导世界进入生产率得到极大提高的后碳时代,将很可能引领亚洲乃至全世界进入下一个伟大的经济时代。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人工智能这一新兴技术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推动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企业的生产方式、生产流程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所以企业所需人才方向也同样有所变化。对于大学生来说,只有充分了解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并提升自我,才能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变革下把握机遇与挑战。本文以天津市大学生为样本,通过问卷形式,调查新生代大学生对人工智能与就业关系的敏感度,最后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工业革命无疑对管理学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每一次工业革命意味着技术范式的重大改变,也将带来企业新的管理模式的变化。在四次工业革命对应的管理理论中,可以将中国管理学的发展划分为三个代,即前两次工业革命时代管理理论的"学习者"、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管理理论的"丰富者"和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管理理论的"贡献者"。随着中国企业的发展和管理学研究特色的形成,未来还有望成为真正意义上管理理论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工业时代是信息不对称的经济形式,其传递信息的模式是单向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而在现今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浪潮面前,即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知识经济全面发展时代,企业需要在信息传递领域进行变革,将信息的传递转化为生产力。本文认为,只有建立营销信息流的企业才能够更加有效的参与竞争。  相似文献   

12.
近一段时间以来,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观点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引起热议,美国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在2011年9月出版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备受关注.联想起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曾读过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约翰·奈斯比特的《大趋势》等同类书籍,颇有温故知新之感. 里夫金认为,"历史上的工业革命都是通信技术与能源技术的结合,引发重大的经济转型";"而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的结合,将使全球出现第三次工业革命".上述观点因契合了当前全球面临的经济危机、能源短缺、气候变化及发达国家实体经济萎缩等实际问题,得到欧美国家一些人包括部分决策者的认同.  相似文献   

13.
选择与创新     
一、什么是"三次工业革命" 什么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有不同的理解.《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的作者里夫金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目前新兴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使用和不断融合后,将带给人类生产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的再次巨大改变. 在书中他认为,历史上的工业革命均是通信技术与能源技术的结合,进而引发重大的经济转型.19世纪蒸汽机的使用,导致了报刊、杂志、书籍等通信手段及相关产业的大量出现,提高了公众的受教育程度,使人类能够对以煤炭为能源的蒸汽机以及工厂进行系统管理和操作,产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20世纪出现的电话、无线电通讯和电视等通信技术,催生了全新的信息网络,与燃油内燃机的结合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到石油经济和汽车时代.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的结合,将使全球出现第三次工业革命.  相似文献   

14.
第三次工业革命关乎上海以及上海商务发展的未来,能否把握趋势、未雨绸缪至关重要. 一、上海需要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机会窗口" 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会为后发国家实现赶超打开"机会窗口",第一次工业革命造就了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造就美国,包括德国和日本.第三次工业革命同样给中国带来了"机会窗口",我们与发达国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能不能后来居上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但仅从上海来看,上海需要并且有条件抓住这样的"机会窗口".  相似文献   

15.
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基础性内容。“十二五”以来,我国制造业在遭遇“内忧外患”及上下游“两头受压”的逆势局面中,着力调结构、促转型。金融危机之后,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全球制造业正处于新一轮的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之中。我国制造业必须抓住前所未有的机遇,找准新的历史定位,进行产品、产业结构、经营理念与组织结构的治理整合,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由低成本要素优势向技术与品牌优势的质变。  相似文献   

16.
2012年以来,伴随着杰里米·里夫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出版,第三次工业革命成为了一个高频热词,并成为了各国讨论的热点话题。那么,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内容是什么?该著作中提出教育要"为21世纪第三次工业革命培养劳动力",第三次工业革命究竟对人才素质有哪些需求?高等教育教学又该做如何应对此次革命浪潮?本文将对这些问题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外包革命是21世纪世界产业革新的主要经济形式,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三次产业革命,它具有与第一次和第二次产业革命相同的演进路径和具体变革形式。生产片断化、离岸外包和工序贸易刻画了外包革命的核心本质,所以成为外包革命的基本范式。而外包革命的产生对世界总体经济、发展中国家经济以及发达国家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因此,中国必须利用外包革命的变革机遇,发展国内产业,实现经济强国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提出 所谓"第三次工业革命",主要是指上世纪70年代以来以信息和新能源技术创新引领并孕育的新一轮工业革命,主要包括制造业数字化、能源及光纤通讯、生物电子、新材料和纳米革命等. 事实上,"第三次工业革命"并不是一个新的命题.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随着经济增长及能源危机,西方各界对未来科技革命新趋势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于1970年出版《未来的冲击》;1980年出版《第三次浪潮》;1990年出版《权力的转移》未来三部曲,创造性地预测了新科技革命将推动未来新发展.其中《第三次浪潮》最负盛名,他将人类发展史划分为第一次浪潮"农业文明",第二次浪潮"工业文明"以及第三次浪潮"信息社会",托夫勒的历史研究与未来思想带来了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美国推进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战略及对中国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的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技术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等为标志的技术革命。美国罗彻斯特大学教授杰里米·格林伍德(Jeremy Greenwood,1997)认为,20世纪70年代信息技术的出现标志着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开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似乎不怎么关注第三次工业革命。直到21世纪初期,尤其是此轮全球金融危机以后,欧盟、美国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讨论热情重新高涨起  相似文献   

20.
《中国海关》2012,(9):75-75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指新能源和新材料的应用及其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使人类生产经营方式逐渐由规模化生产向个性化定制转变,同时也推动着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