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人力资本分享剩余问题的三大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要素所有者因将要素使用权让渡给企业而享有补偿权,因对投入企业的要素拥有所有权而享有收益权”这一内在逻辑,并参照物质资本的一些特征,对人力资本参与剩余分配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并最终提出了人力资本分享剩余问题的“三大悖论”:人力资本确认悖论,人力资本激励悖论,人力资本分享剩余模式悖论。  相似文献   

2.
人力资本分享剩余问题的三大悖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要素所有者因将要素使用权让渡给企业而享有补偿权,因对投入企业的要素拥有所有权而享有收益权”这一内在逻辑,并参照物质资本的一些特征,对人力资本参与剩余分配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并最终提出了人力资本分享剩余问题的“三大悖论”:人力资本确认悖论,人力资本激励悖论,人力资本分享剩余模式悖论。  相似文献   

3.
企业的投入从根本上来说分为两类: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在工业经济时代,物力资本是企业生产中最稀缺的资源,从而决定了物力资本所有者在企业剩余中的独占地位,由此“资本雇佣劳动”便成为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博弈的初始均衡状态。随着社会经济形态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迈进,  相似文献   

4.
剩余索取权与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激励约束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在静态无风险的条件下,分析了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个人期望效用必须大于他做劳动力所有者的个人期望效用,否则,就会导致人力资本供给的缺乏。采取剩余索取权的分配方式不是对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优待,而只是一种激励约束方法。其次在动态无风险的条件下,分析了对人力资本所有者激励约束可能存在的声誉效应与棘轮效应,得出了对于人力资本所有者永远固定其收益数量或收益比例才可能不会出现声誉效应与棘轮效应的结论。最后在动态存在风险的条件下,分析了物质资本的风险抵押作用以及人力资本的投资风险,并认为人力资本所有者与物质资本所有者按博弈力量分享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是解决人力资本所有者激励约束问题的最优方法。  相似文献   

5.
2l世纪的到来,人类正经历着从工业经济迈向知识经济的历史性跨越。以知识和能力为核心以人为载体的资本——人力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本在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作用已远远超过了物质资本。自1960年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舒尔茨正式提出人力资本这一概念以来,理论界对人力资本作了系统研究,并形成一定的体系。1965年,罗杰·赫曼逊提出一种计量一个人对组织的价值大小的方法——人力资源会计(H R A)。历经几十年的发展,人力资源会计体系在许多方面还存在问题。学术界在人力资本分享企业剩余收益模型的问题上就有较大的分歧。本…  相似文献   

6.
按照舒尔茨的定义,人力资本(Humancapital)是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或其知识技能、工作能力表现出来的资本。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人力资本应该同物力资本一样参与剩余收益的分配达成了比较广泛的共识,他们分别从人力资本的产权特性(即人力资本与其载体的不可分离性)、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具备资本的共性、生产要素的市场供求状况(即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的供求格局发生了逆转)、企业风险的承担(即人力资本的专用性使得人力资本承担起企业风险)、人力资本信号传递作用的加强使其拥有了参与企业契约谈判的资格等不同角度论证了人力资本参与剩余收益分配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但现在的关键问题是确定参与剩余收益的分配的人力资本的外延(即谁参与分配)、剩余收益分配的分配对象(即分配什么)、人力资本怎样参与分享剩余和分担亏损(即分配标准和方法)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对人力资本的研究日渐深入,虽然研究内容各异,但都围绕人力资本产权与企业所有权的安排。在不完全合约中、让最重要、最难监督的成员和哪些贡献最难估计的投入要素的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可以使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达到最大程度的对应。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许多理论可以测算出非人力资本的贡献,而对人力资本的贡献却相对难以计量,加之人力资本所有者创造的无限性和监督的有限性使人力资本所有者成为最重要和最难监督的人。  相似文献   

8.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剩余索取权的配置形式应当变革,人力资本也应分享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契约理论、人力资本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以及双因素论和分享经济理论等为人力资本分享企业剩余索取权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人力资本分享企业剩余索取权带来的激励等积极效应则进一步说明了人力资本分享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必要性。而要使人力资本分享企业剩余索取权成为现实,还需要从完善市场机制等几个方面入手,创造适当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9.
浅探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索取权分配的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力资本作为企业中的特殊资本形态,其产权相当特别,即只能属于个人,非“激励”难以调度,而激励的有效方式就是赋予人力资本所有者以剩余索取权。人力资本分享企业剩余是随着经济发展而呈现的一个必然趋势,但在实践中,人力资本要真正取得剩余索取权还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人力资本产权理论运用于分配企业剩余索取权,有利于提升人力资本的经济利益,形成对人力资本产权所有者的有效激励和约束。本文运用博弈论方法,以剩余索取权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旨在从理论上探寻人力资本所有者分享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必要性和可能途径,以及由此给企业带来的相关效应。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时间的特性出发,通过模型说明了时间是人力资本所有者的风险承担者,即人力资本所有者是用其投入在企业中的时间作为其风险的承担者。本文的分析回答了一个基本的问题:人力资本所有者是用什么来承担企业的风险。本文的政策含义是人力资本所有者可以享有部分企业剩余索取权,这从理论上肯定了现在许多企业实行的分享制、股票期权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分享制"是一种产权分散分布于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制度安排,是一种有别于支薪制(资本独享制)和劳动独享制的企业收益分配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3.
随着知识型、高新技术型企业的不断兴起,知识和知识的运用能力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而积累和创造知识和信息的人力资本正成为企业的主要生产要素。人力资本是企业价值增值的关键所在,是企业剩余的真正缔造者,其重要性远远超过了物质资本。因此,在企业产权制度安排中,应充分考虑到人力资本的地位和作用,从原来只考虑物质资本时产权管理相对静态的方式转变为产权动态的管理方式,达对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提高企业效率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现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它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人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而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所有者权益仍然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这四个项目。  相似文献   

15.
人力资本参与分享企业剩余的理论依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企业是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组成的特别合约,企业收益是双方合作的结果。但是,人力资本并非一开始就获得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权利,它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逐渐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本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力资本所有者要求成为继投资者、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阐述了人力资本分享企业所有权的充分性在于人力资本所具有的创新能力和专用性的提高所带来的人力资本所有者谈判实力的增强,而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不可分离的特性是人力资本分享企业所有权的必要条件,人力资本分享企业所有权的治理结构能使人力资本得到有效激励。我国国有企业应考虑人力资本分享所有权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一直是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但是由于权益资本是企业所有者的自有资本,而企业又是所有者的,所以权益资本的收益远远超出债务资本的收益。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权益资本与债务资本的这种收益不平等的矛盾日益突出。本文通过对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比较.分析了两者存在的差异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然后提出了新经济环境对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一个理论构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确立人力资本对企业的收益分配权,不仅是出于社会公平性的考虑,更是解决对人力资本所有者激励问题的关键。本文提出了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原则,又从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的对比分析这一角度探讨了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实现形式,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个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基本模型,试图建立起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9.
一、收益共享制度的含义、特征及形成基础企业的主体利益相关者包括物力投资者即物力资本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即人力资本所有者。通过对企业分配制度创新,使企业利益成为经营者、劳动者与物力投资者共同追求的目标,这就必然会形成经营者、劳动者与物力投资者在一定程度上共享企业收益的分配制度,即收益共享制度。这种制度创新的出现,不仅实现了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产权,而且也实现了收益分配原则从货币拥有者向财富创造者的转化。1.收益共享制度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共同占有、共用权力、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共同占有是指由经营者、劳动者和物力…  相似文献   

20.
龚丽 《财会通讯》2011,(11):124-126
本文认为,企业是利益相关者达成的契约。契约利益相关者能否有权参与企业的剩余分享,经济学的契约理论、产权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集体选择理论,将成为解决该问题的强大的经济学理论支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