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商法在本质上是私法,与民法一起构成完整的私法体承。笔者从公法、私法的区别入手,阐明商法的私法本质,并从商法的公法化趋势阐明,现代商法虽然具有了某些公法性质,但这并不改变商法的私法本质。  相似文献   

2.
吴豪  周奎省 《经济师》2006,(7):60-61
在“契约绝对自由”的观念下,契约被看作当事人之间制定的法律,国家制定法很少涉及契约的内容。国家在此时的主要职能在于为契约提供事后救济。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私法”和“公法”相互融合的现象出现,同时契约与国家制定法以往的划分边界也趋于动摇。文章通过实证的方法对其予以证实,同时对这一法律现象产生的原因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会计监管兼具公法和私法的特征,是用公法的调节方式调节私法领域内的关系.监管权是一种复合性的公权力,有其自身的不足,因此监管必须适度.我国目前的会计监管存在着监管机构权力过度膨胀、权责不对等、多头监管导致权力之争以及民事诉讼机制的缺失等问题.在构建我国的会计监管框架时有必要融合公法和私法两种手段.  相似文献   

4.
谢红 《经济研究导刊》2009,(21):210-211
民法产生于市民社会,是市民社会的法。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对,并以商品经济为经济条件。在市民社会中,所有人身份平等而且自主,中国历史上国家权力庞大,市民社会一直不发达,这是民法不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民法是私法的全部,公私法划分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民法所特有的私法传统与理念。市民社会的平等和自主决定了民法最基本的理念和最重要的传统就是私法自治。  相似文献   

5.
邹志臣 《经济纵横》2006,(12):49-52
由于行政契约兼具公法和私法双重性质,所以,必须对其进行公法和私法的双重调整。而在调整过程中无论是公法中的一些原则还是私法中的原则必须因行政契约的性质而适度改变.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社会里,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的基本制度之一,是国家通过立法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障法就是调整在社会保障中发生的各种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同时也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表现形式。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发展到今天,已成为当代各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西方大陆法系国家对法律部门的划分,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既不属于公法,又不属于私法,而是属于社会法的范畴,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因此,国家制定和实施的社会保障措施都被纳入到了法制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7.
由于行政契约兼具公法和私法双重性质,所以,必须对其进行公法和私法的双重调整。而在调整过程中无论是公法中的一些原则还是私法中的原则必须因行政契约的性质而适度改变。  相似文献   

8.
论公私法划分与市场体制的演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而法治社会的建立和法制的完善则是一个在政府积极推进,社会与国家博弈以及社会交易等各种因素合力推进中逐步发展的制度演进过程。本文从比较西方公私法的划分以及在实践中的作用的角度,从法理学层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建设的基础和制度安排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民间法并不是真正意义的法律,但在当今社会多元化的前提下,法律也是多元的,民间法和国家法共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民间法与国家法互相矛盾和冲突,共存和融合,不仅在私法领域,而且在刑法这个公法领域也发挥着作用。他们互相博弈共同调整着社会关系,达到和谐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无论是从世界主要国家的立法来看,还是具体分析我国的政府采购合同,现代意义上的政府采购合同是兼具公法和私法的属性。但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与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政府采购以贸易自由、非歧视和透明度为原则的国际立法趋势,将对国内立法及其性质认定造成一定影响,政府采购合同的行政性将越来越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11.
合同自由的限制是现代民法发展的重要特点,适应民法理念在市场经济中的需要。保护弱势群体的是实质正义的内在要求,合同自由的限制对弱势群体保护是其重要的方式。公法与私法对合同的限制都充分表现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相似文献   

12.
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是提升科研人员主体地位、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动力、促进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探索。目前,我国职务科技成果赋权面临法律、实践和技术层面的多重障碍,有关改革试点政策本身亦存在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路径选择对其发展具有全局性和方向性意义,必须首先厘清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及其路径选择的理论基础和核心范畴。在此基础上,审视发现我国现行公法路径凸显出诸多问题,而以意思自治为核心的私法路径逐渐受到青睐,我国应当从国情出发,坚持公法与私法协同的混合法路径。具言之,既要保证科研人员权属自治自由,也要完善职务科技成果赋权的监管规则与权责体系,并以此为基进一步制定、修改、完善相关法律规范。  相似文献   

13.
信赖保护原则是私法之“诚实信用原则”在公法领域的转化和延伸,是二战后由联邦德国通过法院判例逐渐发展起来的行政法基本原则。我国行政许可法开创了我国信赖保护原则的先河,意义重大。但它作为一项基本原则,抽象而不易掌握。本文对该原则涵义进行界定,探讨其在行政许可法中的适用范围、方式和保护手段,并对现行法律规定现存不足提出几点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4.
西方根深蒂固的市民社会思想观念对民法的产生和发展影响很大,而政治国家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必然会与以民法为代表的私法存在矛盾.如何处理好民法与政治国家、市民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事关社会主义法治发展与国家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5.
我国经济法30年发展的基本经验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从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实践来看,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经济法发展的基本经验是:坚持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法治经济,市场经济基础性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并用,横向经济关系与纵向经济关系的平衡结合,经济集中与经济民主的对立统一,公法与私法在一定范围内相互渗透融合,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国人立足于国情研究本土经济法的发展路径。我国未来的市场经济还要大发展、大突破,为之保驾护航的经济法必须努力实现科学发展,不断提高全面、综合、系统、平衡、适度调控与规范"两只手"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市民社会是民法发展和民法精神孕育的基础.民法是市民社会的基本法则,是对市民社会基本关系的法律调整.民法典的制定对一个国家来说在形式上意味着私法意识的建立,在实践上意味着自由与平等真正的纳入这个国家的民众生活和公共社会秩序中.本文从市民社会的源流和变迁出发,对古代社会到清末修律运动再到近现代社会来分析我国市民社会的形成过程,论证市民社会市民法典指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税收规避是税法中的一个特殊现象,是纳税人利用私法赋予的选择空间进行违背税法宗旨的规避行为,因此要对其进行治理必然涉及到私法与税法两个方面的限制。私法与公法有着性质上的区别,但在税收这一问题上,两者又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私法行为是税收行为得以进行的重要前提,特别是私法中的虚伪行为,其表现形式与税收规避有着相似之处,将之与税收规避进行比较分析,探求私法与公法在法理上的共同点,有利于为我们对治理税收规避进行合理、合法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魏永菊 《经济论坛》2001,(14):29-29
现代企业管理既需要“法治”又需要“德治”。法制和道德是调节人际关系、维持社会秩序稳定的两个基本规范。实行以法治企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法治是通过制裁违法行为,威慑违法行为,来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德治则是通过教育来使人们自觉遵守社会规范;法治依靠的是强制,德治依靠的是自觉;法治的制裁作用于犯罪之后,德治的教育作用于人们行为之前,防范于未然;法治作用于人们的行为,德治则作用于人们的思想。德治一方面可以完善人格,净化社会环境;另一方面通过提高…  相似文献   

19.
反思现有观点可知,两权分置下宅基地收益权主体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宅基地收益权却无权取得收益,原因在于国家对经济活动的管控;农民集体既非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亦不具有农村土地用途管制权,不能因此参与宅基地增值收益分配;地方政府不是宅基地所有权人,不能基于地租理论参与宅基地增值收益分配。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农民集体与地方政府分别基于土地发展权理论、地租理论与管理权理论,享有取得宅基地增值收益的正当基础。构建中国农村宅基地增值收益分配模式,应当从私法与公法之不同视角出发。私法视角下,农民集体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共享宅基地增值收益;公法视角下,地方政府基于征税的方式取得宅基地增值收益。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社会里,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的基本制度之一,是国家通过立法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障法就是调整在社会保障中发生的各种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同时也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表现形式.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发展到今天,已成为当代各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西方大陆法系国家对法律部门的划分,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既不属于公法,又不属于私法,而是属于社会法的范畴,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因此,国家制定和实施的社会保障措施都被纳入到了法制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