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罗莎 《开放导报》2001,(11):21-22
根据WTO反倾销委员会统计,在各成员所进行的反倾销调查案件中,中国是被国外反倾销最多的国家。  相似文献   

2.
严盛 《辽宁经济》2007,(5):11-11
近些年来,我国作为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连连受到国外反倾销的挑战。从上世纪90年代我国出151的糖精钠在欧盟被反倾销起.截止到2006年.已有32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494起,涉及4000多种商品.影响我国出151贸易额150多亿美元。近几年我国更是稳居国际被反倾销的国家之首。我国入世本身对缓解被反倾销的状况也没有起任何作用。那么究竟国外的反倾销对我国有什么影响呢?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贸易自由化的提高,很多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产业和市场,纷纷采用反倾销这种已经被世界贸易组织认定和许可的合法手段,作为进行新一轮贸易保护的有力工具。我国加入WTO以来对外贸易发展迅速给国际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活力和影响,不少国家和地区特别是西方国家的竞争对手利用反倾销手段,频频指控我国出口商品有倾销行为,企图将我国商品挤出国际市场。面对这一严峻形势,积极研究和制定防范国外对华反倾销的策略,对维护我国的合法权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实施反倾销制度的国家之一。然而,自WTO成立以来,在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纷纷采用反倾销手段保护本国产业、国际反倾销摩擦愈演愈烈的大背景下,同为发达国家的日本却很少对外国进口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相反,日本却是世界上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之一。因此,WTO成立以来日本的反倾销摩擦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特点。本文从WTO成立以来日本对国外进口产品发起的反倾销调查和实施的反倾销措施以及日本出口产品遭受的国外反倾销调查和反倾销措施等方面,对日本反倾销摩擦做了实证分析,进而探讨了这一时期日本反倾销摩擦的特点及其成因,并相应提出了对中国有益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前国际上的倾销和反倾销对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甚至构成了严重威胁。国外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案近年来不断增加,同时,国外产品对中国庞大消费市场倾销的规模也明显抬头。这些问题应当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革整顿我国的出口贸易体制与国际市场经营方式,通过各种途径、方法对国外有些国家、厂商对中国产品实施的反倾销歧视予以回击,并通过对制度的完善与创新,建立自己的反倾销体系。  相似文献   

6.
倾销与反倾销问题是国际贸易战的热点之一.在我国产品进一步走向国际市场时,不断遭受一些进口国家的反倾销调查,进而使我国一些产品被拒之门外;而国外产品出口我国却可长驱直入.因此,必须加强倾销反倾销对策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由于反倾销协议本身存在一些不合理性,使许多国家以反倾销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该项贸易保护措施成为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重大障碍。面对这种局面,我国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协调配合,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同时完善反倾销应诉机制,促进与国外的交流与合作;企业应规范内部管理,优化出口结构,建立灵活的经营策略。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的对外贸易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反倾销手段正频繁地被别的国家作为保护其国内产业部门利益的有效方法而加以采用,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损害最大的国家。本文在深入分析国外对我国反倾销的现状、原因及其危害的基础上,提出加强反倾销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由于反倾销协议本身存在一些不合理性,使许多国家以反倾销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该项贸易保护措施成为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重大障碍。面对这种局面,我国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协调配合,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同时完善反倾销应诉机制,促进与国外的交流与合作;企业应规范内部管理,优化出口结构,建立灵活的经营策略。  相似文献   

10.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如同世贸组织的其他成员国一样都要受到约束,为了适应多边反倾销协定的要求,中国于2002年1月1日起施行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在国际贸易关税壁垒日受冷落,行政限制手段等非关税壁垒日益减少的今天,反倾销措施日益成为国际贸易隐性非关税壁垒之中的一种重要手段.运用"反倾销"这一合法的国际贸易保护手段来保护国内产业免受国外不正当贸易做法的冲击,维护公平的国际竞争环境和正常的国际贸易秩序,已成为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的通行做法.  相似文献   

11.
《现代乡镇》2004,(7):28-33
“反倾销在很长一段时间将是一个很热的话题,关税贸易壁垒的减少使国家自主控制贸易的手段越来越少,因此一些国家开始利用反倾销诉讼的手段来保护本国的经济利益。一种产品正常的关税很低,但是加上反倾销税就很高了,这个产品将被挡在门外。”中国商务部条约法律司司长张玉卿在上海举行的“WTO体制与贸易保护主义:入世后中国面临的挑战”报告会上对反倾销如是评说。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国际贸易领域,许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一方面极力倡导自由贸易,其出口产品以低价在他国倾销,另一方面又竭力利用WTO反倾销的有关规定并通过国内反倾销立法的不断完善来保护本国的贸易和工业利益.我国自从1978年遭遇欧盟对我国出口的糖精和盐类进行的反倾销调查以来,每年国外对我国出口产品提起的反倾销调查呈急剧上升趋势.甚至于进入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将反倾销的矛头主要指向中国,这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反倾销已成为中国产品出口的"拦路虎",因而值得重视与研究.  相似文献   

13.
<正> 一、国外对华反倾销的现状近年来,我国企业及产品遭遇国外反倾销又呈现出许多新问题:1.国外针对中国商品的反倾销调查呈不断上升之势。自1979年8月,欧共体对我出口的糖精反倾销以来,截止到2001年,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出口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共计428起。据世贸组织统计,我国已成为出口产品受到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  相似文献   

14.
刘睿伣 《北方经济》2010,(15):71-72
一、我国遭遇反倾销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步人快速发展轨道.2009年中国进出口总额高达22073亿美元.位居世界第1。随着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频频遭遇国外反倾销的调查。从1995—2008年.中国已连续14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2007年中国遭遇的反倾销占全球比重高达37.2%.具体参见以下表。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遭受反倾销时往往被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  相似文献   

15.
中国:应当如何对付国外的反倾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上的倾销和反倾销都已对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甚至威胁。随着中国出口产品反倾销案的不断增加,国外产品对中国庞大消费市场倾销的规模明显抬头,我们确实应当从上到下对反倾销问题引起高度的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既改革、整顿我国的出口贸易体制与国际市场经营方式,也通过各种途径、方法对国外有些国家、厂商对中国产品实施的反倾销歧视予以回击,并通过制度完善与创新,构成中国自己的反倾销体系。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国外对我国反倾销的现状及特点和国外反倾销对我国贸易影响的分析 ,指出我们应该一方面采取措施防止反倾销投诉发生 ,另一方面增强对反倾销投诉的应诉能力 ,避免和降低反倾销对我国出口贸易带来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7.
陆超 《辽宁经济》2002,(8):54-55
反倾销作为一种被世界各国普遍认可和广泛接受的限制进口的手段,是1948年《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中所确立的原则。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该手段逐步演化成各国保护国内产业的主要工具。世贸组织成员国有强烈的倾向利用反倾销来实施贸易保护。随意利用反倾销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的行为,在现在出现的反倾销案例中占了很大一部分。虽然反倾销立法在实现其既保护出口商免受倾销造成的损失,又有防止进口商利用反倾销进行贸易保护的目标方面在不断进步,1994年的反倾销协议就是这一方面的新成果,但是协议仍在一些方面规定模糊,使反倾销方有许多可利用的“随意性”来进行  相似文献   

18.
周启良 《珠江经济》2005,(12):90-96
中国出口产品频遭国外反倾销制裁已成为对外经贸的主要议题,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国外对华反倾销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指出中国产品被反倾销调查将是中国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过程中必须长期面对的严峻问题。然后分别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给出了规避国外反倾销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正> 近年来,国外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比较频繁,这虽然有我们自身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来自国外的贸易保护主义。国外对我国产品频繁地发动反倾销,将直接影响我国出口规模的扩大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减少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生存空间和立足之地。国外对我国发动反倾销后,我们最直接、最主要的对策仍然是反倾销应诉,而且必须是积极地应诉。应诉就是打一场"官司",在应诉中,只要我们准备充分,据理力争,就会出现有利于我们的结果,即使官司打输了也会减轻"处罚",从而保住一定的市场而减少损失。相反,如果我们不积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新形势下如何应对反倾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志坚 《特区经济》2007,221(6):260-261
反倾销这种“合法”的贸易保护措施已成为一些国家实施歧视性贸易壁垒的重要形式,文章在分析我国面临的反倾销严峻形势、国外对华反倾销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政府及企业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