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城市化过程中的准市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城市是以非农业人口为居民主体,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的地域综合体,是一定地域范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城市的这一本质特征,揭示了人口构成对城市的决定性意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城市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城市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这就是来自农村的新市民或曰与市民共存的“城市农民”。无论是新市民还是“城市农民”,他们在一定时期内不可能完成从农民到市民的蜕变,在这个意义上讲,他们还只能是“准市民”。城市化的加快发展,一个明显的结果就是造成了“准市民”这一特殊群体队伍的迅速壮大。我们在此把城市中这部分特殊群体称为“准市民”,丝毫不含有任何不尊重的意思,并不认为他们是“二等市民”,而只是指他们在总体上与市民的差距,特别是综合素质还没有完全达到市民的应有程度。 准市民素质及其对城市运行秩序的影响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所谓准市民,既包括由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的、有城镇户籍的人口,也  相似文献   

2.
梁艺桦  谷天锋 《经济地理》2006,26(1):122-127
城镇失业人口已成为我国全球化进程所面临的最紧迫、最严重问题之一。根据1988—2003年统计年鉴,对我国城镇失业人口省际差异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并研究其与城市化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①从纵向角度分析,城镇失业人口数变化与增长的省区差异具有一定集聚现象;②从横向角度分析,城镇失业人口空间分布呈“四区、一带”凝聚,这与纵向分析的分布地带具有高度一致性,可认为我国城镇失业人口省际差异表现为“四区、一带”格局;城镇失业人口和城市化的耦合系数与城市化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城市水平提高,耦合系数增加,两者耦合水平则减少,当城市化达到完成阶段,两者耦合关系减至最低。最后提出当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低情况下,提高城市化水平成为解决城镇失业人口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欠发达地区人口城市化模式——以梅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万源 《经济地理》2007,27(3):458-462
欠发达地区是我国人口城市化的“流源地”,其人口城市化模式具有显著的特征。从人口城市化的导向、动力、空间、目标等方面分析欠发达地区人口城市化的模式特征,认为受多重导向作用。欠发达地区人口城市化“非剩余”劳动力推动明显,人口本地城市化弱化,非两栖化非完全式的人口异地城市化活跃,对欠发达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江西省人口城市化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叶滢  杨梅玲  章定富 《经济地理》2003,23(6):777-781,785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设计的城乡划分标准,用城市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两组统计数据,城市、县城、市县以下建制镇三个层次,分析了江西省人口城市化南北空间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提出了促进江西人口城市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加快云南城市化发展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云南目前城市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由于社会文化和工业化发展滞后这两大原因的长期制约和影响,云南的城市化仍然具有以下特征: 1.城市化水平较低 城市化水平往往用城镇驻地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改革开放以来,云南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总人口(含辖区农业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大幅度提高,但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加较少,因此,云南目前城市化水平仍然较低.据统计,1998年云南省城市化水平为20.6%,低于1997年内蒙古自治区的31.79%、新疆的30.89%、宁夏的26.83%、青海的24.44%,也低于1997年全国城市化平均水平的23.9%.与世界城市化水平50%相差甚远.可见,云南城市化在全国各省市区中都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  相似文献   

6.
文章首先从人口规模分析中国农村的城市化进程,主要基于历次人口普查及抽样调查数据研究我国城市化发展;其次分析了值得关注的城乡人口结构三大变化趋势,主要是通过人口性别比、家庭结构和年龄结构三个指标来研究我国城乡的人口结构差别。通过统计归纳和系统比较等方法的运用,从人口状况客观、科学地分析了当前中国城乡关系。  相似文献   

7.
农村城镇化的实质就是城市化、都市化。它是社会生产力变化所引起的人类生产、生活与居住方式改变的过程,表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的人口由农村向城镇转移,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逐步演变为城镇地域;城镇人口不断膨胀,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居住环境、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改善;城镇文化和价值观念成为社会文化的主体,并在农村地区不断扩散。城镇化不仅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而且是精神文明的进步。它起源于工业化,促进着现代化,带动着农村自然经济转化为城镇社会化大生产。  相似文献   

8.
张存信 《技术经济》2001,20(9):16-18
所谓城市化是指居住在城镇地区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增长的过程,更明确地说,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并在城市集中的过程。农业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必然伴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二不可分割。城市化是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普遍趋势,经济结构现代化的标志,是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是促进城乡二元结构转型,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我国以GDP为导向的城镇化进程却通过加剧城乡资源的配置失衡、恶化农村病、引发城镇病,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加强城镇化发展的产业支撑,实现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优化城镇体系结构与空间结构,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杜江 《经济视角》2007,(10):60-61
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现状城市化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并在城市集中的复杂过程。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城市化发展极为迅速,城镇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国家,截止到2007年末,中国的城镇(城市+乡镇)化人口比率也仅为44.9%,如果扣除其中的乡镇化非农人口比率,中国真正的城市化人口比率肯定会大大低于40%。由于城市化人口比率很低,大量人口生活在农村并从事农业活动。长期的城乡二元分割,以及城市对农村的长期剥夺,加之人多地少的人地矛盾曰趋尖锐等诸多原因,使得农业真苦、农村真差和农民真穷,以至于形成了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村是弱化地区和农民是弱势群体的“三弱”现状。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16、2017年流动人口数据,从流动人口个人"农转非"承包地成本和劳动力市场收益的角度,分析了农业户籍相较于非农户籍的成本及收益,并讨论了户籍农转非的预期净收益。研究表明,农业户籍流动人口相较于非农户籍流动人口的劳动力市场表现更差,但农业户籍人口相较于非农户籍流动人口有着更多的承包地,地级市层面的承包地转租收入随着城市人口规模和人均GDP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如果将农业户籍与非农户籍之间的工资差异看作户籍转换的收益、将失去的承包地看作户籍转换的成本,户籍转换的流动人口个体预期将获得每年3200元的净收益。加快农业流动人口市民化,不仅有助于户籍转换个体预期收入的增加,还有助于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加快经济的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是随工业化的出现而伴生的一种现象,人类工业革命之后,城市的数量、规模显著增长。有学者在1987年从人口计量角度做了全球统计,揭示了一条规律,(全球)工业劳动人口比重每增加1%,则有可能引起城市人口增加1.8%,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存在着稳定的正向关系。另一方面,农业部门的生产率的提高,也是城市化的一个基础。因为城市化过程,也是农村劳动力脱离农业生产,加入城市产业队伍的过程,在农业充分发展的条件下,才能在转移出剩余劳动力之后,总产出不致下降,保障对非农业的产品贡献和劳动力要素贡献。  相似文献   

14.
1.做好“两项改革”,提高城镇管理水平。(1)要改革城乡隔离、农工脱节的“二元管理”体制。(2)改革“一城两制”管理体制。目前在城镇居住的非农人口由居委会管理,农业人口则由村民小组管理,这种模式不利于城镇的规划和发展,影响社区的形成与管理。 2.完善“五项制度”。(1)户籍管理制度。应逐步建立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人口的户籍登记制度。  相似文献   

15.
二次城市化、土地开发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平  肖文 《财经研究》2011,(9):112-122
文章将二次城市化水平定义为城镇户籍人口占城镇总人口的比重,构建了一个包含城市化、二次城市化和城市土地开发的中央计划者模型,在利用1985-2008年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的基础上,模拟分析了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经济增长有积极作用;当人口在城市落户的成本较高时,提高二次城市化水平和城市用地相对面积会显著降低经济增长率;当落户成本较低时,上述负面影响并不明显。在进一步推进城市化的同时,应保持城乡用地的动态平衡,根据落户成本施行差别化的户籍开放和土地开发政策,让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成为吸纳人口进城落户的主要场所,这为"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有关城镇化的内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我国非户籍迁移人口的结构与数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人口流动的数量逐年增加,流动的范围越来越广,流动人口的数量规模、内部结构和来源去向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文章利用1990年、2000年第四、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和其他经济数据,通过自行汇总统计,对我国的非户籍迁移人口流向和原因作简要分析,并在对迁移人口与城乡收入差距、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之间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针对规模过大的非户籍迁移人口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提出应对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福建省典型外销城市——厦门市为研究对象,分析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受历史因素影响,户籍人口呈现岛内老城区聚集度高,岛外均衡分布的态势;流动人口分布则表现了沿主要入岛交通干道或岛外工业园区聚集的特征。确保工业区与人口居住区的环境隔离,提升流动人口的居住环境、教育环境将对各区协同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的探析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问题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库兹涅茨将城市化定义为“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人口分布方式的变化,即城市化的进程。”我国的《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将城市化定义为“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总体来看,“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历史过程,它不仅包括城市人口比例的增加,还包括产业的不断聚集,城市文明的不断进步和人类生存环境与生活方式的不断优化。城市化水平通常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本文也采用这一统计口径。  相似文献   

19.
樊小钢 《经济学家》2004,(3):117-118
根据国家统计局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目前全国流动人口超过1.25亿,其中又以农村向城市的流动人口为主。他们在城市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很低,很容易陷入贫困状态。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维护流动人口的权益,改善他们的处境。1.流动人口权益保障的核心—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人口城市化的过程中,由城乡比较收益差别而产生的来自农村的“推力”和来自城市的“拉力”共同构成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初始动力,但这些流动人口能否顺利转化为城市人口则还要取决于各种制度因素。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土地制度…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理论分析户籍管制、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对城市化影响的基础上,利用2015年240个城市特征数据与2016年流动人口监测微观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户籍管制抑制了流动人口迁移的稳定性与完整性,是城市选择性吸纳高禀赋人口的重要制度工具。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有助于促进流动人口自身稳定与家庭完整迁移,但基本公共服务的正向作用不足以抵消户籍管制的负向影响。研究结果还发现户籍管制、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对流动人口迁移稳定性与完整性的影响存在个体差异。户籍管制制约了新生代流动人口迁移的稳定性与完整性,增加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则有利于新生代流动人口与高禀赋人口的稳定与完整迁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