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谭荣  曲福田 《经济地理》2006,26(6):1033-1036
随着国际市场对农业生产的冲击,新一轮的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在传统衡量农产品比较优势方法受到限制的情况下,文章首先从理论上探讨了通过衡量土地利用效益的比较优势分析了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可能性,然后以江苏省1999-2003年平均数据为例,计算了江苏内部各地级市土地利用效益的比较优势,来间接衡量江苏各类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从整体上看,粮食、茶类作物在苏南具有比较优势;棉花、水果在苏中地区具有比较优势;油料、麻类、蔬菜、瓜果在苏北地区具有比较优势.并在其基础上对江苏未来农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江苏新一轮农业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提出证据,同时为测定农产品比较优势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长三角和珠三角产业结构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内容该文比较了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的上海、江苏、浙江和珠三角的广东产业结构特征、变化趋势及结构相似性程度,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分析了四个地区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效益,并对四地区未来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基本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文章分析了自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来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探讨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和产业结构优化与调整的趋势和方向;提出了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利用结构和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一些应对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比较优势具有极强的动态化特征,并且会影响产业结构调整。与此同时,产业结构调整也是实现比较优势,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未来我国能否实现从传统比较优势造就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分工锁定中跨越出来,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大力培育中间部门,促进资本和技术要素集聚,塑造动态比较优势,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由于某产业在地区经济及全国地域分工中的地位和比较效益的高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在这一地区该产业资源、技术和社会经济条件的优劣。因此,地区产业发展优势序列可以通过比较区域内各产业的地位与效益来确定。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地区产业结构现状(以河北省为例)的实证研究,分析产业已形成的优势、发展优势,以及各产业的区内和区际比较效益,探讨了地区产业发展优势序列的确定问题。二、地区产业发展比较优势评价指标(一)主导专业化产业评价指标地区产业结构表现为区内各种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种种比例关系…  相似文献   

6.
基于SS分析法的江苏产业结构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地区产业结构的状况,不仅决定了某一地区在区域分工中的相对地位,而且对地区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运用国际上常用的偏离-份额分析法比较江苏各地区产业结构的相对优势和劣势,以及现有产业结构对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对于各地区正确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经济增长质量,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发展区域特色经济需要解决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柏 《经济论坛》2001,(8):19-19
1.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是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前提。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实质就是地区产业结构的最优化,产业结构优化是指在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要求下,实现供求结构的均衡,各产业部门协调发展并取得较好效益的产业合理化过程。而区域特色经济是指从本地区资源生产要素特点出发,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配置的合理化,追求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因此二者具有相同性。一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区域特色经济的条件相同。二是目标的一致性。它们的共同目标就是追求经济增长效率和社会公平最大化。产业结构优化追求的目标是在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有效地配置资源取得最佳投资效益;而区域特色经济是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最大限度地利用本地资源,按照市场规律办事,以实现经济目标的最大化。以平泉为例,在近几年经济结构调整中,牢牢树立结构效益最优化这个观念,狠抓了种子、山杏、食用菌、错季蔬菜及农产品深加工等几个龙头企业,使当地经济优势明显地实现出来,并逐步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因此应用产业结构最优化的观念来指导发展地区特色经济,改变传统的发展观念。  相似文献   

8.
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美国作为发达的农产品生产和出口大国,对国际农产品生产和供应格局发挥着重要影响。分析中美两国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真实比较优势的变化趋势及特征,对研究如何调整中国的土地密集型农业结构,进一步提升其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中美两国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真实比较优势做对比分析,基本结论为:美国稻谷、玉米和大豆的生产比较优势明显高于中国,而中国小麦和棉花的生产比较优势高于美国。在变化趋势上,中美两国这类农产品的生产比较优势差距在逐步趋小。RCA指标体系在考核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真实比较优势上是失灵的。  相似文献   

9.
高效农业是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它要求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依靠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发展高效农业,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农产品的加工转化能力。从而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促进资源持续、高效利用及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0.
河北产业结构的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产业结构效益进行测算分析,是深入研究产业结构现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产业结构水平做出基本判断的一个重要依据。因为合理的产业结构并不仅仅是几个产业部门的简单组合,而是能够发挥较高经济效益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优化组合。衡量一个地区产业结构的效益优劣,可用几个指标进行测算。下面我们就通过对反映河北省产业结构效益水平情况的几个具体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目前我省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为推动我省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结构效益水平提供借鉴。一、比较劳动生产率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指各产业的产值比重与劳动力比重之比…  相似文献   

11.
农户对耕地劳动力投入,是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文章在对湖北省9个县市672个农户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对农户耕地劳力投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化对农户劳动力投入影响很大,务农人员主要是中老年人,且文化程度整体不高;农户农业生产投入行为是理性的,符合比较利益和风险规避原理;农业机械对劳力具有较强的替代作用,耕地经营规模对农户耕地劳力投入也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陈逸  黄贤金  涂军平 《经济地理》2008,28(6):986-990
文章采用遥感数据,定量分析了1979年—2007年南通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态势,在此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南通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79年以来,南通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态势是耕地不断减少,而建设用地急剧增加,耕地向建设用地的转换是南通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体和核心。同时,南通市土地利用程度和综合动态度都剧烈增长,特别是2002—2007年间增速大大提高。交通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土地利用变化的重心越来越向大通道附近集中。最后,文章认为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促进土地集约利用以及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相结合是解决南通市土地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湖南省土地利用效率空间差异及优化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湖南省土地利用综合效率、农用地和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采用全省第二次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利用加权平均法、主成分分析法和DEA分析法分别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显示:湖南省土地利用效率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产生空间差异的因素有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区位差异和政策作用等。最后,根据各区域土地利用特点提出针对性优化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评估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郑新奇  范纯增 《经济地理》2000,20(4):97-100
本文在阐述了区域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原理的基础上,构筑了区域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利用专家系统构筑了区域农业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理想模型,制定了指标计算标准,运用定性与定量的综合集成法,度量区域各指标的实现程度,根据模型计算的结果,分析了农业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现状水平下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以循环经济理念为基础构建黑龙江省农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对黑龙江省2007年各地市农地可持续利用情况进行定量评价,同时计算评价结果协调度和准则层因子贡献率,并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各地市评价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鸡西市农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相对较高,其整体协调性较好;哈尔滨市农地可持续利用水平仅次于鸡西市,但整体协调性不高;齐齐哈尔、七台河与黑河三市的农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相对较低;其余地市农地可持续利用的整体水平差距不大,但制约农地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因素各有侧重。最后,依据农业经济发展等四个方面的评价结果,对各地市农地可持续利用情况进行归并,针对各类地区地市的实际情况提出农地利用策略。  相似文献   

16.
农业生产对长江三角洲农业环境的影响,一直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水稻种植是长江三角洲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以江苏省为例,在田间试验、农户调查和文献收集的基础上,分析了该省主要生态稻作模式的技术特征及其环境和经济效应。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1)江苏省生态稻作主要有稻鸭共作型(丹阳)、环境友好型(吴江)和沼气复合型(淮阴)三种典型模式;(2)这三种稻作模式在土壤肥力、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均显著高于当地常规的集约化稻作模式。为了进一步促进该区生态稻作模式的发展,以有效的方式减轻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环境问题,文章就配套政策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选取谷物类、油料油脂类、糖料类、主要畜产品和棉花、蔬菜等农产品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热量当量法、产品树法以及料肉比法,进口从消费者角度,出口从生产者角度,对各类农产品在1995—2019年的进出口量进行虚拟土资源含量测算并观察净进口结构的动态调整特点。结果表明,我国农产品虚拟土进口总量呈明显的增长趋势,且不同类型农产品对节约国内土地资源的贡献度不同,在考察期内,贡献度的大小出现了明显的结构调整。最后,就合理配置国内土地资源以及高效利用国际土地资源以规避新的粮食安全问题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8.
冯科  郑娟尔  韦仕川  郑文娟  刘勇 《经济地理》2007,27(5):811-814,818
目前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多集中于土地利用的现存状态,较少考虑到人地关系对用地效益的影响。而"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框架很好地揭示出土地利用中人地相互作用的链式关系。文章据此构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应用GIS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从区域空间的角度对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测度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浙东北部地区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区;②由于区位优势和产业结构差异的影响,浙江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呈梯度分布;③PSR系统的协调度与浙江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成高度正相关,充分说明PSR各子系统及其内部各因子之间的协调性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均衡度,模型可信度比较高。最后结合研究结论提出了部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借鉴制度经济学研究方法,将中央政府的若干治理手段嵌入到地方政府地价决定函数中,对财政收入最大化与地方政府地价竞争的治理策略做比较制度分析。本文认为,地方政府在地价决定中具有产业间边际财政总收入均等化的动机,适度提高农地征收价格以及服务业税负,有助于压缩地方政府的恶性竞争空间。产业性税收优惠政策可能只对那些租赁而不是持有地产的经营者才有效,可以考虑适度增加住宅所有者的税负来实现“增税降费”的财政收入结构调整,同时继续维持对营业场所以租赁为主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税收优惠。  相似文献   

20.
张可远  沈正平 《经济地理》2005,25(2):173-176,184
江苏省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已经成为制约全省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从全省一盘棋的角度出发,江苏省依托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分别制定、实施了沿江开发、沿东陇海线产业带等战略部署,旨在加快苏中、苏北地区发展,缩小省域范围内南北发展差距。文章围绕加快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这一主题,通过优劣势的对比分析,论证了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的必要性、迫切性和现实困境,并提出了加快该产业带开发建设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