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6 毫秒
1.
绿色技术创新的阻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珉 《全国商情》2005,(7):65-67
近年来,绿色技术是广泛关注的话题,它具有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功能。因此,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然而,由于绿色技术创新的阻力以及相关因素的制约,绿色技术创新不能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本文主要以经济学视角,从市场竞争层面、制度层面和政府行政手段层面进行相关的制度设计,以刺激和推动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2.
技术创新在产业层面存在系统失效。技术和技术创新的固有规律使产业层面技术创新具有较强的系统特征,但学习失效或锁定失效,技术开发——利用和多样化——选择的两难境地,专有性陷阱,制度失效与基础设施供给失效导致了产业层面技术创新的系统失效。其政策含义是政府要通过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来纠正系统失效,加强产业层面技术创新网路结构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之间具有紧密关系,不同的制度安排对技术创新的绩效有明显的差异。制度创新对技术创新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从企业、市场和政府三个层面提出加强制度创新,以促进技术创新,强化技术创新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4.
我国新型的纳税服务体系应该从观念、制度和技术三个层面进行创新。在观念层面上,要从过去的"有错推定"向"无错推定"转变,树立充分信任、尊重和关心纳税人的意识;在制度层面上,建立纳税服务岗责体系和考核评估制度、纳税人需求采纳和权益保护制度;在技术层面上,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作用,为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提高纳税服务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5.
循环经济国内发展模式与创新体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实例阐述了国内循环经济的三个重点发展模式:产业发展“2 4”模式、地域发展模式、层次推进“3 1”模式;通过分析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在企业发展、产业发展社会层面和政策层面所面临的困境,提出应重点从技术创新、环境服务创新、制度创新三个方面构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6.
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是技术与制度的协同创新。低碳技术的创新与使用需要相应的组织创新,需要相应的外在激励因素和制度环境,需要相应的制度创新来降低低碳产业的高风险。创新低碳技术、解除碳锁定的过程是提高一个社会应对环境危害的社会能力和制度能力的过程。研究表明15种能源"楔子"(低碳技术),可以在未来的50年内让世界排放量趋于稳定,实行战略"缝隙"管理是解除碳锁定的最优路径。从现有低碳技术创新与使用、研发投入等方面的情况来看,解除碳锁定的技术创新障碍主要来自制度层面。因此,发展低碳经济要把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结合起来;要把降低在能源短缺面前的脆弱性所需的技术和减少碳排放所需的技术结合起来;要把形成有利于低碳技术投资的环境条件与引进国外低碳技术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7.
新书架     
《中国科技投资》2010,(1):75-75
书名:2009中国产业发展报告:产业技术进步与自主创新作者:上海财经大学产业经济研究中心编出版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时间:2009—9读者群:高技术产业工作者、相关政府决策部门内容简介:本书立足于我国工业化不断深化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背景,分析我国产业技术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研究产业技术创新的途径和条件,为制订技术引进战略、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标准战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以及科技体制改革等提供产业层面上的实证支撑。全书内容共分两篇:一是综合篇.主要分析我国产业技术发展和自主创新的总体现状,研究我国技术创新活动的内在机制和特征,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明确我国产业技术进步、自主创新以及制度创新的发展取向:二是产业篇,以近年的数据资料为基础,以若干个具有代表性的传统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为对象,研究分析我国不同行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发展现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是国家为促进产业技术发展,建构产学研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而实施的国家层面的指导性文件和纲领。国家产业技术政策与技术创新之间具有密切联系,建构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是实现国家产业技术政策的重要保障。其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建设则是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技术创新体系和落实国家产业技术政策的重要战略性举措。  相似文献   

9.
企业技术创新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日益显著,而技术创新支撑系统是企业技术创新潜力转化为现实创新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及动力所在。企业技术创新支撑系统的不断完善与优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法律制度、财政、金融、中介服务、人力资本等对技术创新均具有重要的作用与功能。  相似文献   

10.
知识产权制度与技术创新活动存在着内在协同关系。技术创新活动是知识产权制度的源泉,它扩张知识产权制度的保护范围,促进知识产权保护的整体性,促进知识产权制度创新,推动知识产权地位提升。反过来,知识产权制度下的创新动力机制、创新激励机制、利益平衡机制和技术扩散机制,为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1.
操作风险、内控机制与金融制度创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国内银行业操作风险日益凸现的最根本原因在于现有金融制度存在的种种缺陷.而不仅仅在于内控机制不健全。因此,防范操作风险的重心在于制度创新,而不是技术层面的修补与完善。当然.强调制度创新.并不否认技术创新的作用,操作风险管理技术的提升是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一项崭新课题和长期任务。  相似文献   

12.
制度质量会影响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进而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本文采用我国1997~2009年数据研究了制度质量对高技术产业和中等技术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运用2SLS法估计表明,总体制度质量、产权保护、金融市场化和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对制造业技术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吸引外资程度对整体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影响不显著,而且对中等技术制造业和外资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制度质量对国企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影响不显著。此外,产权保护不会限制高技术产业技术外溢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但对中等技术制造业的技术外溢形成约束。  相似文献   

13.
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能够通过外溢效应快速提升我国服务业水平。服务外包行业具有很高的知识承载度,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体系直接影响到国家和承接企业在国际服务外包中的竞争力。服务外包领域的知识产权制度体系具有经济性、利益平衡性、复杂性和层次性等四个特点,基于这些特点,文章从国家层面、行业协会层面和企业层面提出完善服务外包行业的知识产权制度。  相似文献   

14.
福特制、丰田制和温特制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典型生产方式,以发生学的逻辑来审视生产方式变迁,可知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现象,企业家是创新的主体,良好的制度环境为企业家创新提供土壤,是企业家生成的前提条件.而强大的营销能力引导消费方式改变,是新兴生产方式繁荣的保证.在此基础上可知,从国家的层面,创造鼓励创新的制度环境势在必行;从企业的层面,技术创新必须与制度安排高度耦合,协同并进;在企业与市场之间,市场营销是最重要的桥梁.  相似文献   

15.
刘颖杰 《现代经济》2009,8(3):128-128,157
阐明了产业技术基本概念的分析是对产业技术创新进行文化分析的基本逻辑起点,在产业技术演进中,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四个层次的耦合构成了产业技术演化的文化动力,以此为基础将产业技术创新进行文化意义上的界定。阐述了产业技术创新的文化复杂性特征,指出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各个层次之间要不断的整合以系统的方式作用于产业技术创新的各个环节中,致使文化在产业技术创新中具有异常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我国实现跨世纪发展的战略目标。技术创新是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保持持续增长的关键,它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服务创新。管理创新(包括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对技术创新起支撑作用;市场创新推动和促进技术创新;观念、教育、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创新系统相互作用,为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7.
技术创新能力低下是影响我国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决不能简单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技术创新须以制度创新为前提,在良好的政策、市场、法律、服务、教育等宏观环境下建立起合理有效的企业内部技术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分析我国国有企业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入手,提出了国有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对策与措施:改变产权制度,形成规模泊法人治理结构以加强制度创新;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以加强制度创新;建立新的组织结构、先进的管理方法与技术和企业家生成机制以加强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长期增长路径上,人均产出的增长率仅取决于技术进步率,所以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发展路径应以技术创新为主线,基于制造业的层面,也应该是一条以技术为主线的道路.然而,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意义不仅仅是停留在靠制造企业研究与开发(R&D)这一微观层面,其深层内涵是与实际情况相匹配的发展战略.通过模型推导和实证分析可知,中国的制造业应该采取"适度发展"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制造业的产业价值链,加强发展品牌战略等.  相似文献   

20.
当前高职院校必须加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升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贡献,增强吸引力与影响力。高职院校的科研重点是开展技术研发,促进区域技术创新。这可以使教师关注技术前沿,为学生嫁接技能实践平台,接触最新的技术知识,带动高职院校提升自身专业和课程建设层次。高职院校必须从组织、机制和制度等方面着手构建和完善参与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的专门体制,形成长效机制,持续推动区域行业企业的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