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加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整合多方面的教育要素。长城是我国规模宏大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在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地位。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意义深远的伟大的长城精神。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长城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智慧和力量,激发新动力。长城精神的新时代价值,就在于它蕴含着改革创新的时代要求,体现着新时代认知和实践的统一。传承长城精神的实践途径是:推动长城精神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推动长城精神向理想信念转化;推动长城精神与时代元素相结合,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相似文献   

2.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孕育了伟大的建党精神。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课题,其背后具有深刻的逻辑必然性:是彰显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理论必然;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崇尚精神这一优良传统继承的历史必然;是助推"四个伟大"建设、奋力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现实必然。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需要中国共产党、人民群众以及新时代青年形成强大合力。在深化理论研究、坚定传承自信,创新宣传载体、拓展弘扬方式,把握目标导向、培育时代新人的实践要求中贯彻落实伟大建党精神,推动伟大建党精神在新时代展现新活力。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立德树人"已成为我国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立足于文化自觉的视角,从历史溯源看,"立德树人"体现了对中华文化历史地位的深刻认识,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思想的寻根、继承和弘扬;从实践反思看,"立德树人"是对知识本位教育的自觉扬弃,"立德树人"重塑立德为先,修身为本的人才培养基本逻辑,是对人才培养的规律把握及其在信息时代人文价值更加彰显;从价值引领看,"立德树人"是党的教育基本方针,体现了对教育创新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是引领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4.
英模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源泉和内生动力。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以英模精神涵育时代新人体现了塑造理想人格、弘扬主流价值以及彰显中国精神的价值意蕴。基于此,可从知意明理、以情动人、炼之以志、笃之于行四个维度探寻实践路径,进而筑牢时代新人的精神之基,补足时代新人的精神之钙,以期书写出时代新人的青春华章。  相似文献   

5.
抗疫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抗疫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是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把握抗疫精神理论内涵的基础上,从党的领导、民族精神、中国道路、中国制度四个角度阐释其时代价值,进而从讲好典型人物故事、总结先进事迹、形成长效教育机制、聚焦新时代伟大实践四个路径弘扬抗疫精神,将抗疫精神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6.
挖掘多学科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挥协同育人作用,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功能。课程思政在大学军事理论课程教学中的融合路径研究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为主线,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基准,从“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历史人文、理想信念”“科技素养、创新精神”“集体观念、职业道德”五个方面的思政教育的切入点,探索研究课程思政在军事理论课程中的融合路径,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有德有才的新时代优秀大学生。  相似文献   

7.
“和合”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本文追溯了“和合”精神的渊源,总结了传统文化中“和合”精神的具体内容,并且针对当前存在的信仰危机、环境污染、金钱拜物教等社会问题提出了“和合”精神所能提供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独具魅力,在增进民族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具有重要价值。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领地,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建设,不仅是新时代赋予其传承、转化、实践、服务于社会的历史使命与责任,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过程中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更是践行党的民族方针政策与路线、深化体教融合的重要实践平台,其理应成为增进民族团结、铸牢共同体意识,实现体教融合、构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手段与方式。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同志对红船精神、中国梦及中国精神的阐述,是对党的精神之源的概括,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巨大的时代价值,体现了他对党的理论和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弘扬中国精神是体现“三个自信”、走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必然.  相似文献   

10.
长征精神是党带领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创造的精神瑰宝。新时代大学生弘扬长征精神是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在要求,是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现实需要。当前,多元价值观影响长征精神的弘扬,历史虚无主义对弘扬长征精神的侵蚀,对长征精神丰富文化资源的挖掘不够,大学生对弘扬长征精神的认识存在偏差,弘扬长征精神的方式和途径比较单一是新时代大学生弘扬长征精神的现实困境。因此,要通过充分认识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深入挖掘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努力讲好红军长征的中国革命故事,创作以长征精神为主题的网络文化作品,不断拓展弘扬长征精神的实践活动等途径弘扬长征精神。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背景下,教育的根本任务、时代发展核心在于立德树人,推动新时代的职业教育逐步开拓一条创新之路,必须要对职业教育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内涵、价值以及相关内容进行细致地把握。职业教育践行立德树人目标,贯彻“五育并举”举措,为国家、为人民培养有用之才。文章从目标、人才培养、育人体系、机制等四个方面提出了职业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四个路径,即把握立德树人的总体要求的目标路径;实现职业教育“一好三高”人才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路径:职业教育构建“四融驱动,五化育人”育人体系的育人路径:从“四维”角度分析落实职业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机制路径。  相似文献   

12.
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渊源;对中国 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文化渊源;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党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以及应 对新世纪挑战的深层思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渊源。  相似文献   

13.
一个时代催生一个时代的伟大精神,一个社会造就一个社会的杰出标杆。以"牢记使命、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绿色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塞罕坝精神造就了我们新时代的精神标杆。塞罕坝精神自提出之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得到了一致好评,塞罕坝精神具有强大的理论、实践、时代价值,弘扬塞罕坝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根基。青年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在青年大学生中弘扬以及践行塞罕坝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初心意识、艰苦奋斗意识、创新意识等,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为新时代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与路径。高职院校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理应自觉、主动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要结合师范教育专业学科大类,思考如何立足人才培养,下行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于对学院学前教育师范专业学生传承延展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官窑肘骺戏的社会实践为例,探讨地域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梳理学院结合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城市精神,创新传统文化传承记录方式的探索的路径,总结了地方高职院校完善传统文化教育,打造区域文化特色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5.
美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彰显其重要价值。结合视频图像时代背景,高校美育存在三方面意义:顺应视频时代背景,契合社会发展需求;提升学生审美素养,促进身心协调发展;匡正文化认知偏差,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然而,在实践过程中高校美育却存在思想方面、课程方面、教师方面、评价方面的突出问题,想要突破这些难题,实现美育育人价值,可以从培育师生美育理念、开发美育校本课程、加强美育师资队伍、完善美育评价体系等方面探究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天人合一、自然和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这种观念,可以说代表了我们传统文化的宇宙观,它对中国历史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法文化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也形成了浓厚的以追求“和谐”为目标的法律传统,内乡县衙中的法律文化正是传统的“和谐”法律文化在这个方面的体现。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挖掘历史现象背后存在的深层次规律为当今的和谐社会建设服务,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7.
高职闲暇教育落实"五育并举"方针,整合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四方力量,以社会为根本,加强闲暇思政教育,贯彻德育要求;以学校为基础,培育各类学生社团,拓展智育路径;以学生为主体,丰富课外体育活动,弘扬体育精神;以行动为导向,传承中华优良传统,增强美育熏陶;以家庭为桥梁,实施家校沟通协作,引导劳动实践。构建以"学生为主体,家庭为桥梁,学校为基础,社会为根本"的"四位一体""五育并举"闲暇教育路径。赋予闲暇教育新的内涵,实现"五育"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全方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为税制结构的绿色化转型提供了夯实的理论基础与根本的价值遵循。基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统分析其与绿色税收体系辩证关系,总结梳理我国目前绿色税收体系的发展情况及现存挑战,探索我国环境友好型绿色税收体系的改革趋势与未来的优化路径,以期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过程中充分发挥绿色税收力量。  相似文献   

19.
中华传统生态思想,以“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为理论根基,延伸出人与自然是“并生一体”关系,奠定了人与自然的认识论基础。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立足当前人与自然的矛盾以及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价值追求,把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实践的前提,以为人民服务作为直接目的,在实践的深度、理论的高度等诸多层面继承并超越了中华传统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20.
《周易》"太和"哲学思想与当代社会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思想史上“和谐”思想源远流长,代代相传、历史悠久。《周易》提出了“太和”哲学思想,将“太和”思想作为世界观、方法论,以此建构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和谐”自然观、社会历史观和价值观、审美观的理论基础。自先秦以降,汉、唐、宋、明等前贤,不断阐发丰富了“太和”哲学思想,使“太和”哲思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内蕴,亦是理想的价值目标和审美境界。“太和”思想是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理论的民族思想文化渊源,具有重要学理价值和实践意义,是理应继承弘扬的宝贵思想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