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刑法修正案(七)》的公布施行使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得以设立,揭开了我国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新篇章.但本罪在理论和司法实践中还存在一些疑难问题亟待解决.在本罪的犯罪对象方面,应采用识别型和概括列举型定义相结合的方式对公民个人信息的范围作出界定并确保不同法律领域中个人信息的定义一致;在本罪的犯罪主体方面,应作扩张性解释,合法收集公民个人信息的单位均可成为本罪的犯罪主体;应尽快制定一部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完善本罪的前置性规范;在本罪的客观方面,应扩充本罪的行为方式,将“情节严重”具体化,以提高立法的前瞻性,避免在侦查、起诉和审判过程中出现争议.  相似文献   

2.
李兆利 《征信》2020,38(4):54-59
大数据时代,传统的以“信息收集”规制为着力点的个人信息保护出现适法性困境,以“知情同意”为框架的机理失灵,个人信息的利用对象从直接个人信息逐渐向间接个人信息过渡,其财产价值凸显,新型个人信息财产权呼之欲出。立法应顺应数字经济的发展,构建合理新型个人信息体系。具体而言:纵向层面,以“宽进+删除权”为具体保护策略;横向层面,在信息主体和信息产业者之间合理配置权利,即信息主体享有个人信息权和个人信息财产权,信息产业者享有信息资产权。  相似文献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稿)》的发布,推动我国统一社会信用立法进程取得重要进展,但其中针对公共信用信息的规范内涵阐释不清,归集范围界定不明,未能同个人信息保护体系实现融贯运作。从根本上看,公共信用信息归集逻辑正在由国家治理向个人保护嬗变。从公共信用信息“最大化”归集到个人信息“最小化”处理过渡中,应当以形式违法性和实质违反公德性作为公共信用信息二元关联标准,围绕公共信用信息私密度构建差异化归集机制,对不影响信用状况识别的私密信息或敏感个人信息予以脱敏处理,从而平衡个人信息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4.
冀志芳 《征信》2011,(2):21-24
各国征信立法都将保护个人信息主体权益作为重要的规范内容.在借鉴国外个人信息主体权益保护立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征信活动实践和立法进展,提出我国个人信息主体权益保护的整体框架设计和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5.
周健宇  周晨洋 《征信》2021,39(11):51-60
敏感个人信息的使用与授权随着网络技术的运用越来越重要,法律层面上的敏感个人信息与一般个人信息及隐私权的混同、立法体系存在疏漏、行政立法缺失等问题,导致敏感个人信息保护的行政实践、司法实践存在若干困难.为了解决上述敏感个人信息的界定与保护问题,结合域外的立法例,归纳其中值得我国借鉴的经验,并在运用问题分析法与比较研究法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调整敏感个人信息的收集范围、健全敏感个人信息使用的除外事项、界定敏感个人信息与隐私权的区别、加强各行政机关之间的联动与协作、敏感个人信息立法应有前瞻性等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行立法对个人信息的认定标准是能够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的“身份识别标准”。这种标准涵盖范围甚广,但却存在着以下问题:“可识别性”概念边界模糊、信息的识别区分度未被有效考虑、信息的结合性识别无法预判。在建立个人信息分类保护制度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的信息类型,单一的身份识别标准亦应当发展成一个差异化、动态调整的标准体系。应当建立个人信息分类保护制度,对不同类别的个人信息实行不同强度的外延式保护。对于目录内不同类型的个人信息,应当建 立有一定差异性的认定程序,最终由主管部门发布个人信息分类目录,并定期进行动态调整;应当结合外延式保护及内涵式保护的进路,对不同类型的个人信息提供有层次的界定方式;应当通过执法和司法实践的不断归纳总结,结合技术专家的意见,形成更具操作性的界定标准,或者进一步形成临时性的参考清单。  相似文献   

7.
卢炳权  石晓波 《征信》2023,(6):36-43
个人信息兼具人格属性和财产属性,民事立法应当为其“赋权”,最大限度地维护信息主体的人格尊严和自由,进而充分保障个人信息的正常有序流通。在信息社会里,个人信息侵权案件数量增多且呈现出传播范围大、危险系数高、不确定性因素强等特征,对个人信息权的保护不应局限于事后救济,还要注重事前预防。我国《民法典》第997条规定的人格权禁令应作为个人信息权的司法保护路径之一。人格权禁令横跨民事实体法与民事程序法两大法域,其适用与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行政监管的事前预防机制、个人信息损害赔偿诉讼不存在冲突,信息主体有自由选择保护路径的权利。司法机关应当以平衡个人信息权的保护和利用为基本准则来规范人格权禁令在该领域中的适用。  相似文献   

8.
卢智睿 《征信》2021,39(3):38-46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大数据产业对信息立法影响深远.通过对100款银行APP测评,发现每款APP都存在越界收集和过度收集金融消费者信息的情况,同时,还存在收集信息时未提示信息主体、变相强制转让金融消费者的信息使用权等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从法学和经济学层面对金融消费者信息进行保护,同时也兼顾到大数据...  相似文献   

9.
刘红熠  杨妮妮 《征信》2016,(6):43-46
我国互联网征信自起步以来快速发展.但由于互联网征信具有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业务特征,互联网征信业务与个人信息主体权利保护之间存在不可回避的冲突.如何平衡好行业发展与个人信息主体权益保护,成为互联网征信健康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此,应通过加快推进个人信息权利保护立法、完善互联网征信监管办法、建立行业自律机制等方式,在合理保护个人信息主体权利的前提下,推进互联网征信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迅速发展,个人信息的传播和使用日益增长,个人信息被滥用的现象也日益增多。如何在个人信息保护和信息有效流通间取得平衡,各国都进行了广泛探索,并以欧盟和美国为代表逐步形成了相对完备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2009年2月《保险法》和《刑法》修订后,保险行业的个人信息保护也进入了新的阶段。本文着重借鉴国际经验,对我国保险业相关立法实践进行分析,对未来立法和监管实践进行探索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自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展试点数字人民币工作以来,在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共同作用下,法定货币数字化将对我国金融制度和结算体系产生重要影响。但是,在提高交易效率、节约交易成本、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如个人信息泄露的金融风险,例如:监管层的信息泄露与权力滥用风险、交易层的信息处理风险以及应用层的交易信息泄露及二次侵权之风险等。金融监管一直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核心途径,能够有效弥补法律法规出现的供给制度不足。为此,应当及时在立法层面完善制度机制、采取先进的监管科技手段、改良知情同意规则等,最终为国家层面提供良好的制度借鉴与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快速推进,个人理财业务逐渐成为银行业务发展的新方向和竞争焦点所在。虽然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已取得一定成绩,但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机制流程以及后台支持体系的欠缺,大量高素质理财人才的缺乏等问题。本文提出了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纳税人税务信息与个人信息(个人隐私)概念在逻辑上属于交叉关系,它们之间的共性意味着保护个人隐私或个人信息的法学理论与法律制度,可以直接运用于保护自然纳税人的税务信息;但是,它们之间的差异决定了保护个人隐私、个人信息的法律制度并不能全部、充分地保护纳税人的税务信息,必须建立专门的保护纳税人税务信息的法律制度。为此,可借鉴保护个人信息的做法,以隐私权、一般人格权等理论为基础.建立纳税人税务信息权理论作为我国保护纳税人税务信息的法理路径。  相似文献   

14.
翟泉明 《征信》2021,39(2):16-22
向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报送个人不良信息需事先告知信息主体本人,是我国《征信业管理条例》赋予信息主体知情权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对青岛地区接入机构进行全面调查,分析个人不良信息事先告知义务履行现状、存在问题及带来的不利影响,揭示充分履行告知义务面临的实际困难,探索推动规范履行告知义务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15.
公司金融业务与个人金融业务捆绑销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商业银行同质化竞争进一步加剧,社会金融需求日益多元化的外部环境下,推行公司金融业务与个人金融业务捆绑销售是商业银行适应市场发展,提高营销效果,增强竞争能力的现实要求和必然趋势.以中国工商银行江西省分行为例,捆绑销售作为一种新的营销模式,尽管目前具备了一定的现实基础,也作了一些初步尝试,但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需要从营销理念、运行平台、作业流程及保障机制等方面综合着力,以充分发挥工商银行综合资源优势,凝聚两大主体业务市场联动营销合力,全面打造核心竞争力,带动并促进各项业务规范、高效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夏沅 《征信》2020,38(2):40-44
阐述开展征信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通过对人民银行征信信息系统资产的统计、分析系统可能遭受的威胁和系统的脆弱性,提出开展征信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主要方法、实施步骤和加固系统的原则,期望通过风险评估能够最大限度保障系统安全,降低系统自身风险。  相似文献   

17.
随着金融交易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金融信息也成为税收征管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税资料之一。但金融机构基于金融隐私权的保护而承担的信息保密义务,却已成为制约税务机关获取金融交易信息的重要法律障碍之一;这一障碍即便是《税收征管法》明确规定金融机构的第三方协助义务后也无法予以清除。因此,如何在金融隐私权的保护与税务机关金融信息的取得之间实现一定的平衡,如何促进金融机构积极履行其在税收征管中的第三方协助义务,便成为《税收征管法》修改的重要内容。为此,有必要构建税务机关获取金融信息的渠道、确立金融机构协助义务的履行,并明确税务机关获取信息的法律界限。  相似文献   

18.
本文简要叙述了智慧金融的概念,讨论了智慧金融在我国的发展趋势,认为我国金融行业正处于从金融电子化、网络化向金融信息化、智能化转变的关键时期,其特点是信息技术与金融业务的高度融合,并将迎来新一轮的高速发展。本文分析了智慧金融对金融信息人才的新要求,对如何培养适应智慧金融需要的金融信息人才提出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9.
郝嵘  关伟 《西安金融》2014,(8):77-80
本文结合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根据信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在对影响我国地区信用环境的各个要素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比较科学的信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含7个准则层、15个领域层以及54个指标,为下一步构建信用环境评估模型,开展信用环境实例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