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结果加重犯是否存在未遂以及存在何种未遂形态一直是理论界非常有争议的问题之一。在从结果加重犯的构成要素、犯罪未遂基础理论、结果加重犯是否存在未遂问题等方面分析结果加重犯是否存在犯罪未遂空间的基础上,对认定结果加重犯未遂的不同观点进行分析,对研究结果加重犯是否未遂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关于犯罪中止和犯罪未遂,一直是刑法理论中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在司法实践中,二者也往往难以区分,争议不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三条、二十四条,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而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所以认定犯罪是中止形态还是未遂形态,对被告人的最终量刑影响巨大.本文试对二者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盗窃犯罪的具体表现形式、手段、对象等因素也不断地发生变化,使得在判断行为是否构成盗窃罪时出现了困惑。实践中不断出现的盗窃各种代币券的案件,那么盗窃这些代币券如购物券、抵用券、提货券等,其犯罪形态应该怎么判断?笔者通过对中外刑法学界关于盗窃罪既遂与未遂标准的观点进行评析,从而提出观点,并进一步流通与否对盗窃财产性利益既未遂认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刑法对犯罪既遂的概念及判断标准未作出明文规定,刑法第23条关于犯罪未遂的规定,就成为理论界解释犯罪既遂在逻辑上的法律依据。由于对"未得逞"存在不同理解,因此围绕犯罪既遂的概念及其判断标准就产生了诸多主张。通过对现有犯罪既遂标准的分析论证,得出应当以体现对刑法所保护的法益造成实际侵害的犯罪结果作为犯罪既遂标准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控制下交付是应对日益复杂多样的毒品犯罪的侦查手段,严格法律控制的控制下交付,是对付毒品犯罪的有利武器,但是,控制下交付的犯罪嫌疑人,在被控制下交付完成以后往往被定为犯罪既遂,这和中国目前的犯罪理论是明显不符的,如果在侦查部门的控制监视下的犯罪嫌疑人的行为被认定为犯罪继续直到既遂,则肯定会推翻侦查行为的合法性。只有将控制下交付后的犯罪嫌疑人认为是犯罪未遂,才合法合理。  相似文献   

6.
腐败犯罪的刑法结构的设定原则必须根据腐败犯罪自身的特点来设定。腐败犯罪的权力依附性与其贪利性决定了对其设置刑罚时需要遵循前置性与后置性刑罚并存原则、惩罚性与预防性并存原则与合理刑种与合理刑度结合的原则。死刑从腐败犯罪的法益本质以及替代性刑罚存在的角度来看是没有设立的必要的。为了更好地进行腐败犯罪的打击与预防,增设后置型罚金刑以及资格刑可以针对腐败犯罪的特殊性进行有效的惩罚,在保证刑罚经济性的前提下实现刑罚的特殊预防。  相似文献   

7.
刑法学界关于我国刑罚体系历来流传着“重死轻生”的说法,然而这一说法未尽严谨,且易被公众与司法实务误读.生刑过轻的观点须要作出界定并限于特定情形下使用,这是由于我国刑法制度中多加重犯、多转化犯、犯罪未遂普遍可罚的特点导致许多情形下生刑并不轻.若绝对而片面的强调生刑过轻,则可能产生重刑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要求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体现在环境犯罪立法上,就是要重新认识和调整环境犯罪的立法归属,确定环境犯罪形态上危险犯的地位,同时,将无过错责任原则作为环境犯罪归责原则的补充。  相似文献   

9.
中国对单位犯罪的处罚实行"双罚制为主,单罚制为辅"的原则,对于该处罚原则在理论上一直存在争议,通过对中国单位犯罪处罚原则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完善的对策,以促进单位犯罪理论发展和便于司法实践的操作。  相似文献   

10.
环境犯罪构成由环境犯罪的主体、主观方面、客体、客观方面4个要件构成,而无过错责任原则是随着现代危险工业的发展而确立起来的一项新的法律原则,其含义是:无论侵权行为人在主观上是出于故意、过失,还是无过失,只要其行为造成了危害后果,侵权行为人就应承担法律责任。首先阐述了环境犯罪的内涵及其构成的因素,与此同时对部分国家的环境犯罪的主观构成加以分析,并结合例证推理的方法分析得出我国环境犯罪的主观构成应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  相似文献   

11.
环境犯罪构成由环境犯罪的主体、主观方面、客体、客观方面4个要件构成,而无过错责任原则是随着现代危险工业的发展而确立起来的一项新的法律原则,其含义是:无论侵权行为人在主观上是出于故意、过失,还是无过失,只要其行为造成了危害后果,侵权行为人就应承担法律责任。首先阐述了环境犯罪的内涵及其构成的因素,与此同时对部分国家的环境犯罪的主观构成加以分析,并结合例证推理的方法分析得出我国环境犯罪的主观构成应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  相似文献   

12.
在司法活动中,对抢劫既遂和未遂的量刑是有很大区别的。在刑法理论上,犯罪既遂有结果说、目的说和构成要件说三种。对同时侵犯财产和人身的抢劫罪应以抢得财物为既递的标准,因为我国刑法规定抢劫罪是以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非法占领公私财物,在抢劫中对他人人身的侵犯只是抢劫财物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根据从旧兼从轻原则,我国新刑法对在其生效前发生的犯罪一律没有溯及力:错误。所谓从旧兼从轻原则,即新法原则上不具有溯及力,但新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时,则按新法处理。因此,根据该项原则,我国刑法对于其在生效前发生的犯罪,应当按不同情况分别处理:(1)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即新刑法没有溯及力;  相似文献   

14.
学习刑法课程,应通读《刑法简明教程》一书,并掌握以下基本内容:总论部分,首先应了解刑法的概念、特征、目的、任务、基本原则等基本理论,明确我国刑法的适用范围,重点把握刑法的三大基本原则:罪刑法定原则、适用刑法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其次要系统掌握犯罪和犯罪构成等方面的理论,了解排除犯罪性行为、故意犯罪的形态、共同犯罪以及定罪等方面的内容;第三,应了解有关刑事责任及其实现方式(主要是刑罚)的内容,重点掌握刑罚的种类、刑罚的适用原则及相关内容。总之,通过对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应全面地、系统地、深入地掌握有关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史栋  杜红全 《经济论坛》2012,(9):174-176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互联网的使用越来越广泛,而利用互联网进行的犯罪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互联网犯罪作为新兴犯罪的一种,成本低,调查取证困难,危害后果较大,已成为危害社会安全的重大隐患。所以,在惩治网络犯罪时,正确区分在网络犯罪中不同犯罪嫌疑人的地位尤其重要,不仅能贯彻"罪责刑相适应"的刑法原则,而且能更好地执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行立法对商业贿赂犯罪的刑事处罚是不完善的,主要体现在财产罚力度不够、生命罚设置过剩、资格罚设置欠缺.商业贿赂犯罪的核心是获取不正当的商业利益,根据"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我国应对商业贿赂犯罪加大财产罚力度、废除受贿罪死刑、增设资格罚.  相似文献   

17.
论完善对商业贿赂犯罪的刑事处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长坪  高青松 《时代经贸》2007,5(8X):7-8,10
我国现行立法对商业贿赂犯罪的刑事处罚是不完善的,主要体现在财产罚力度不够、生命罚设置过剩、资格罚设置欠缺。商业贿赂犯罪的核心是获取不正当的商业利益,根据“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我国应对商业贿赂犯罪加大财产罚力度、废除受贿罪死刑、增设资格罚。  相似文献   

18.
融合传统大众传媒信息传播的单向性以及类似人际传播的双向交流特点的网络诽谤犯罪撼动了传统诽谤犯罪立案管辖的理论和规则。公诉案件的网络诽谤立案管辖存在对公安部解释的适用效力、标准、度的问题;自诉案件的网络诽谤案立案管辖涉及证据的收集问题。在公共言论与一般言论区别对待原则和审慎运用刑罚原则指导下,文章提出了网络诽谤罪立案管辖制度的完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所实施的危害社会、触犯刑律并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现从未成年人的犯罪原因、刑事责任认定、适用刑罚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根据刑法的基本原则和未成年人的特点,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罚,关键要起到教育和震慑作用,而不能适用死刑、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产,这样才能体现中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保护。  相似文献   

20.
对于能否对单位犯罪负责人处以罚金这一问题在社会上备受争议.笔者从:提高罚金的适用率,刑罚报应和功利原则,单位负责人的独立性和从属性,单位负责人是单位犯罪的受刑主体,单位犯罪是贪利性犯罪以及罚金的优越性等几个方面论证了对单位犯罪的负责人使用罚金刑的合理性.在罚金执行方面,对于个人,采取最低劳动报酬或月收入罚金制与最高限额的倍比罚金制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单位,应该采取倍比制等立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