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民间故事反映民众的价值观念。它架构起民众的精神世界,是他们接受或形成各种社会观念的渠道之一。耿村故事展现了民众社会伦理意识中成人观和地位观的矛盾,而矛盾的根源在于民众家庭联系模式的社会认知习俗。  相似文献   

2.
我国城市化进路中存在的资本和权力的勾连和“经济达尔文主义”,消解了人们传统的社会联结方式(村落和单位社会),但新的社会联结的建构相对滞后,导致从传统的社会联结中脱域出来的人们流离于制度之外。社会阶层日益分化彰显,且缺乏垂直流动的渠道和机会;个人之间、个人与公共领域之间、个人与政府之间缺乏必要的社会联结及渠道,原子化社会凸显;从而产生“挫折感”和“相对剥夺感”,使社会风险和矛盾集聚。应构建具有政府“合作者”功效的市民社会和非政府组织,以疏通国家和民众间的联结渠道,形成公民社会、市场经济和政治文明三者共同发展的现代社会文明。  相似文献   

3.
社会救助立法是当代重要的社会立法.民国时期的社会救济立法日益完善,象征着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由传统向近代法治化转型的萌芽.滥觞于民国时期的社会救济立法,在变革法治规则理念实现救助常规化、突破恩赐思想强调政府责任、创新救助方式发挥造血机能以及倡导规范化的救助管理等方面都做出了有意义的探索,对战乱时期民众权益的保障、社会矛盾的缓解、国家一致对外形势的维护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对转型期中国社会救助立法的建构和完善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当前社会救助法制化及其制度构建对此应当予以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中原地区6县(市)的调查发现,农村群体性事件多发存在的深层原因是:民众社会心理出现偏差;缺乏畅通的诉求表达途径和合理的利益博弈机制;群体性事件处置中存在"政府失灵"等现象。为此,应塑造公平诚信的社会环境,消解群体性事件多发的社会心理基础;构建合理有效的诉求表达与利益博弈机制,促使群体利益纠纷自我化解;提高基层政府的治理水平,妥善解决各类群体性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5.
利用CGSS(2010、2013)的经验数据,实证检验社会地位流动预期以及绝对收入和相对收入水平对我国民众社会公平认知的影响,分析表明:向上的社会地位流动预期、较高的相对收入评价都能显著提高民众的社会公平认知,绝对收入水平与民众社会公平认知存在倒U型关系;社会地位流动预期对中西部地区民众社会公平认知的影响显著大于东部地区。相对收入越高认可的不公平程度越高,乐观向上的社会地位流动预期能明显提高民众的社会公平认知。因此,建立和完善全社会公平自由的竞争流动机制,使民众拥有均等的向上流动的机会,有利于提高民众的社会公平认知,进而维护和增进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6.
社会冲突治理不仅仅是单纯的纠纷解决和矛盾处理活动,更是一个追求"善治"的过程。网络舆情是当前社会冲突治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的双重面相既有利于社会整合,也可能引发或放大现实的社会冲突。但网络舆情并非社会冲突发生的根源,在当前法制资源相对匮乏和不完善时期,网络舆情倒是社会冲突治理可加利用的一种较好资源。从公民社会角度来看,社会冲突治理对网络舆情的宽容,恰正反映了公权机构与民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当然,从社会治理角度而言,对网络舆情适当且适度的引导是其走向法治化不可或缺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体制转型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基于利益矛盾导致的社会冲突时有发生,维稳成为地方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在民众与地方政府对社会冲突的异向认知境域下.协商民主可以使得民众与地方政府做到经济上的牺牲或让步,并使双方达到程序性的同意,通过将程序性同意上升为普遍利益,最终解决了利益矛盾,维护了社会的相对稳定。但必须考量启动协商的主体、时空等条件.在理性选择协商代表下实现充分的讨论,才能发挥基层维稳中协商民主的应然价值。  相似文献   

8.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个利益阶层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冲突是必然的,但社会矛盾积累过多,或者性质转化成敌对矛盾,就会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我国必须构建一个相互配合、运行有效的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将社会矛盾和冲突控制在"有序"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9.
国家正在着力构建食品安全监管三大体系,即行政监管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社会监督体系。食品安全的社会监督体系,是在政府监管和企业自律以外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参加到食品安全的监管中来的一种创新社会管理模式。但目前社会监督体系的构建还只是雏形,尚未形成有效的机制。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可以整合的社会资源包括:第三方检测机构、大众传媒机构、普通民众、社会团体等。通过对普通民众参与食品安全社会监督的机制进行专题研究,以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社会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0.
社会矛盾纠纷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在日常的矛盾纠纷中,都是以小矛盾、小纠纷的形式出现的,但如果小矛盾、小纠纷不能及时调节、化解,往往也会酿成大祸。社会矛盾纠纷的化解需要从矛盾纠纷产生的根源上有深刻的认识,还需要从化解矛盾纠纷的手段上下功夫。要发挥法治化解矛盾纠纷和德治化解矛盾纠纷的长处,把这两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为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社会资本理论将因背负创新社会管理的使命而更具活力,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践也将因社会资本的优化和支撑而更加有效。社会资本关注那些嵌入社会结构之中的社会关系以及信任、互惠规范和公民参与网络等社会资本形式,社会资本与社会管理良性互动,社会资本也具有负外部性。从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建设廉价服务型政府、实现制度供给的法治化、引导民间组织健康发展等维度探寻创新社会管理的进路,以期实现“公平、正义、和谐”的良序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12.
发展型社会政策建基于发展主义思路之上,把经济发展视为社会福利一项合意、必备的要素。发展型社会政策主张在发展的语境下开创社会保障的新局面,其社会发展及社会投资的理念对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有着重要启示:应从中长期发展战略角度入手制定社会保障政策,社会保障政策要以支持和满足社会成员的发展需要为出发点,针对老人和儿童等特殊群体实施一些普遍性的社会福利等。  相似文献   

13.
从社会资本视角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资本是和谐社会的内在特征,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有一定的社会资本为基础,对于社会资本缺乏的中国来说,和谐社会的构建,只能是在政府的引导下进行,同时还需要一定的民间社团加以支持。  相似文献   

14.
试论高等教育社会调剂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在所有制、参与分配要素、分配形式等方面出现了多样化趋势,社会成员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导致社会不同阶层的矛盾。为了保证社会的平稳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顺利步入小康社会,必须进行社会调剂。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普及具有营造公平发展环境、实现充分就业、提高人素质以及缩小收入差距的功能;具有开辟人力资源渠道、发展经济以壮大社会福利等社会调剂的核心价值,是社会调剂的基础。因此,加大教育发展的力度,加快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换,普及高等教育,是充分发挥教育的社会调剂功能的唯一路径。  相似文献   

15.
社会虚假性是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不良后果,其产生的原因为政治建设中对伦理道德的忽视、诚信缺失和文化的大众化倾向;其表现出来的特征为人的异化、信仰危机及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故唯有发展经济文化、完善社会制度、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才能化解这种虚假性。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人的本质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其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人的本质有着不同的论述。以往有的论者,常常局限于马克思的某 一经典论述来探讨人的本质,未着眼于马克思完整意义上的人的本质观。马克思认识人的本质的方法论原则:实 践——社会——现实的人。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多三十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但另一方面,社会道德滑坡,信仰缺失,并由此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严重制约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建国前的传统中国社会有着自发的运行规则,并不需要上层统治者假手而治,新中国各项制度的建立,一方面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从官方意识形态的神坛掀翻打碎,在形式上儒家思想不再是指导人民各种行为的规范和准则:而另一方面.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又使传统中国社会的运行机制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社会物质基础。当前中国社会出现的种种社会问题.正是由价值观念与经济发展间的失衡所致。社会价值的重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提出社会价值重建的具体举措会显得大而无当,而对传统社会价值作出建设性的检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若干重建原则才是具有建设性的。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关于下层工匠与基层社会如何进行互动,如何共组社会系统这一问题,目前尚未见知名学者的权威考察与论述。本文试图从传统文化下陕北的工匠组成入手,在科尔曼教授所提出的社会子系统形成及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析,并对科尔曼理论在社会文化和道德认知方面论述的缺失进行补充。  相似文献   

19.
政治哲学:治理社会的两种理论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的根本功能是治理社会,不同的理论模式和方法对于政治选择具有重要意义。从宏观分析层面区分,现代政治哲学主要有系统分析法和矛盾分析法,分别运用这两种方法分析研究社会的理论可以称为社会系统理论与社会冲突理论。人们选择理论模式与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相关,革命和战争年代强调矛盾和斗争,以社会冲突理论指导实践无可厚非;和平年代则宜采用系统分析,突出人与人之间和谐合作的一面。  相似文献   

20.
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社会诉求呈现多元化特征,社会治理难度也进一步加大。因此,正确把握社会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于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坚持统筹协调的工作方法,通过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同步、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