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奚志宏 《中国外资》2013,(13):14-15
货币中性或非中性一直是经济学发展过程中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经济学家定义:如果货币供应的变化仅仅影响一般价格水平,即一定量的货币供应增加(或减少)只影响一般价格水平的上升(或下降),则称货币是中性的;反之,即一定量的货币供应变化能引起实际利率、产出水平等其他实际经济变量的变化和调整,则称货币是非中性  相似文献   

2.
近两年,随着轻纺等消费品工业的发展,市场商品供应逐渐好转,某些商品出现了滞销、积压。有些人认为,这是因为银行储蓄搞多了,影响了消费。储蓄存款大幅度增长究竟会不会影响消费?我的看法是: 群众收入增加是储蓄增长的主要原因储蓄是银行与城乡居民之间建立的一种货币信用关系,国家运用这种信用方式集中个人闲散资金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储蓄对个人来说是有计划地安排生活,留有后备,积攒货币的一种方式。人民群众收入货币是为了消费,储蓄则是群众货币收入与消费之间的中间环节,是收入与消费的“调节器”。能否参加储蓄,存多存少,主要是由人民群众的收入情况决定的。近年来由于落实了党的经济政策,调整了  相似文献   

3.
<正>一、储蓄的内容在扩大传统观点认为储蓄属于个人消费基金,是个人消费收入中未被消费的部分,参加储蓄的对象是个人或家庭,即各阶层的消费者.我认为现阶段,随着经济成份的变化,储蓄有了新内容.现在经营主体已由过去单纯消费单位转化为生产单位与消费单位的融合体.在经营与消费结合中货币收支运动与资金运动交织进行,所以在当前经营性与增值性的个体货币收支运动中,不仅是个人消费的节余或延缓,也是个人生产资金的准备.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县逐步推行了农业生产责任制,农村经济有了很快的发展,货币流通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货币投放不断增加,从投放渠道的变化看,增长最多的项目是农副产品收购、社员分配及社员的个人贷款。说明投放的货币多数流向社员手中。从回笼的主要项目看,增长最多的是社员个人储蓄和收回社员个人的贷款。但总的看,社员收入增多了,但个人贷款  相似文献   

5.
我国货币需求与收入分配差距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货币需求与收入分配差距的传导机制问题。收入分配差距通过三条途径影响货币需求:税收途径、消费途径以及货币流通速度途径。收入分配差距会通过税收途径和消费途径减少货币需求,但通过货币流通速度途径会增加货币需求。实证研究发现,实际货币需求与收入分配差距指标、实际收入以及实际利率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而且收入分配差距越大,货币需求越小。通过误差修正模型发现,存在短期到长期的动态调整过程。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发现收入分配差距对货币需求的冲击波动较大。并进一步对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影响货币需求的消费途径以及货币流通速度途径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符合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6.
储蓄持续大幅度虚假增加,部份储蓄形成没有物资保证的虚假资金储蓄增长的深层根源是我国城乡居民结余货币购买力和城乡居民货币收入大幅度持续增加。因此,我国城乡居民货币收入与结余货币购买力是否有相应的消费物品或生产资料做保证,是判断我国储蓄是否具有相应的物资保证的基本准绳。1980~1988年,我国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为9.54%,而我国城乡居民货币收入与年末结余货币购买力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01%和28.5%,与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相比,分别相差10.64%和18.6%。从农村看,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主要来自非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价格的提高,从而快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储蓄,作为一个经济学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西方经济学中,储蓄衡等于投资。设投资为I,储蓄为S,则I≡S。储蓄是作为广义的经济范畴来使用的,这里是从需求角度讲储蓄资金的运用。从储蓄来源看,储蓄等于收入减消费。设收入为y,消费为C,则S=y-C。储蓄额S,包括居民个人储蓄、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储蓄是宏观经济学研究国民收入均衡的重要因素和经济变量。  相似文献   

8.
在经济金融体制转轨过程中、个人储蓄行为受某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发生了用传统理论难以倾释循现象,本文仅从局部的角度观察这个变化,旨在弄清影响福州市个人储蓄行为变化的因素,并依此修定今后揽储工作的重点。一、个人储蓄行为的非理性变化表现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个人收入大幅度增长,这是个人储蓄增加的基础。个人储蓄随收入的增加而相应增加本不足为奇,问题是个人储蓄长期呈现一种不受制约的异乎寻常的(年增长率大体保持在3O%以上)高增长率状态,具体表现为:(一)据测算,福州市每百元个人当年货币收入的储蓄存款率从197…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经济中存在一个独立的经济规律,即储蓄规律.其表述如下:在社会主义正常的政治、经济条件下,居民在满足按照社会消费水准所确定的最低生活需要的基础上,将自己的货币收入中的一部分储蓄起来,储蓄数量与居民货币收入数量成同方向变化,与居民消费水平成反向变化.  相似文献   

10.
储蓄是居民收入用于消费后的剩余。它同时联系积累和消费,在信贷政策配合下,它既有助于抑制需求总量,又有助于调节积累与消费比例,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实际也就对货币供应量实施了调节。研究并掌握储蓄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对中央银行制定货币信贷政策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加剧,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使政府面临沉重的财政负担,也引发了学者对基本养老保险最优替代率的深入研究。本文在跨期叠代模型基础上,结合最新、最合理的数据,实证分析出我国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最优替代率和均衡指标体系。通过研究分析,本文指出养老金替代率、人口增长率与成年人存活至退休期的概率这三个变量在决定社会均衡体系指标的重要作用。此外,本文还指出,社会统筹替代率提高将导致社会统筹养老金账户价值与退休期消费水平提高,但个人账户养老金价值以及工作期消费将下降,并对社会总储蓄起到了挤压作用,导致利率提升,工资降低,消费者总效用下降。而个人账户替代率与社会统筹替代率的作用正好相反,个人账户替代率提高导致消费减少与个人储蓄减少,但是社会总储蓄水平却有所上升。最后,本文研究了人口增长率与存活概率对最优养老金替代率的影响。人口增长率越高,最优社会统筹替代率就越高,个人养老金替代率越低;存活概率越高,最优社会统筹替代率越低,个人养老金替代率越低。  相似文献   

12.
在西方储蓄理论中,储蓄是未用于当期消费的那部分收入,其目的是为了应付未来消费或某些大宗支出;利息是对人们推迟当期消费的补偿;由于不同时期物价水平不同,利率有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区别(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预期通货膨胀率)。由此可见,收入、消费、利率、预期通货膨胀率是影响人们储蓄的基本因素,这被大多数经济学家所公认。  相似文献   

13.
这几年由于生产发展,群众的货币收入逐年增加,储蓄存款迅速发展。临沂地区1983年底城镇储蓄存款余额达10,200万元,比1978年增长368.3%。为了研究储蓄增长的因素和对市场消费的影响,掌握新的交化,探索储蓄发展的规律,更多地积聚资金,支援国家建设,我们在全区13个县就储蓄来源、储蓄目的、储蓄结构进行了较详细的调查。一、人民群众货币收入的增加是储蓄存款增长的主要因素第一,职工货币收入来源多,节余能力增  相似文献   

14.
<正>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至今,其内在要求和外部环境已基本具备。 构成金融市场的内在要素主要是:1.良好的国民储蓄;2.金融资产多样化;3.信用与投资证券化;4.资金价格浮动化;5.专业银行的企业化;6.宏观调控机制间接化。在这方面,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是:1.国民储蓄有很大的增长,收入分配趋向藏富于民。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1990年全国职工平均货币工资2150元,比1985年增加1002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年均实际增长2.5%;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4.2%。国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是储蓄存款急剧上升的根本来源。有关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及总储蓄构成变化的资料表明,收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 居民储蓄是指居民当期税后可支配收入与当期消费之间的差额.从微观层面来说,居民储蓄的产生,是居民推迟当期消费的结果,由于货币具有时间价值,因此居民在进行储蓄时可以获得利息收入作为补偿.  相似文献   

16.
<正> 我国《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住房公积金有如下定义:“住房公积金是指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以下统称单位)及其在职职工缴存的长期住房储金。”住房公积金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职工个人每月按规定从工资中扣除缴存的部分;二是单位每月按规定为职工个人缴存的部分,这部分是住房实物福利分配向工资货币分配转换的部分,视同职工工资,两部分都归职工个人所有。住房公积金定向用于职工购建住房,职工离退休时本息余额一次付偿,退还给职工本人。住房公积金是一种义务性的长期储蓄,但本质上又不同于个人储蓄,具有普遍性、强制性和义务性、补贴性、专用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正> 近年,我国储蓄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到1990年11月末,新增储蓄存款达1784亿元,这一数字将使“七五”最后一年的城乡储蓄余额突破7000亿元大关。这与我国目前经济回升缓慢、市场结构性疲软和消费基金增长下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何评价当前的储蓄形势,本文试图谈几点看法。一、储蓄大幅度增长的原因储蓄是居民货币收入在扣除各种消费支出后所剩余部分的转化形式之一。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当  相似文献   

18.
张燕  郑竑 《福建金融》2011,(8):27-30
本文通过分析福建省个人收入与消费支出数据,认为当前居民消费总体水平处于小康到富裕之间;不同收入群体消费水平差别悬殊;消费倾向逐步下降;消费结构和意愿相对落后;消费结构部分超前以及出现“高储蓄、低消费”等微观经济特征。上述特征的形成是收入水平、收入分配结构、社会保障制度变化、消费环境和消费观念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宏观...  相似文献   

19.
在理论界,人们倾向于认为工资的增长率应长期小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从工资的投向来看,事实上工资收入除了用来消费更多地用来储蓄和直接投资。从工资的构成来看,过去许多的隐性收入都要转化为显性收入,由于这部分收入过去一直存在,不会引起真正的工资增长和消费等积累的比率变化。从供需总平衡的角度出发,如果要使工资增长率小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易造成需求不足而影响GDP的增长。故工资的增长率不应一成不变,而是应随宏观经济的形势发展而变化。事实上,工资的增长率与GDP的增长率的关系确定只是一种手段,而实现经济的长期平衡增长才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以政策利率来表明货币政策立场、影响市场利率和货币环境,最终影响GDP、就业率及货币稳定。货币环境和利率的波动会改变金融机构的借贷行为及居民和企业的消费、储蓄和投资行为,从而改变总需求和通胀水平。本文将探讨利率的变动如何影响居民、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行为,从而改变总需求和一般价格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