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媛  于英川 《财贸研究》2007,18(3):57-61
文章分析了中国利用FDI的业绩以及吸引FDI的潜力,并与其他几个国际投资热点国家进行比较,找出了中国的优势和劣势。分析表明: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在利用FDI方面一直是业绩优秀,但是不如捷克,也有被越南赶超的趋势;在吸引FDI的潜力方面,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稍低于俄罗斯和捷克,但远高于印度和越南。  相似文献   

2.
在过去的20年中,我国是世界上吸收外国直接投资(FDI)最成功的国家之一。FDI 对我国经济增长作出了很大贡献,中国入世后各方面都会发生变化。今后几年,受入世承诺的刺激和推动,我国吸收 FDI 将发生一系列新变化。本文从投资规模、产业结构等方面描述了 FDI 的现状,分析了 FDI 对 GDP 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FDI对中国就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吸引外商直接投资(FDI)最多的国家之一。随着外资的大量进入,FDI对中国的就业增长产生了不可忽略的积极贡献,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本文从就业数量、就业质量和就业结构三个方面辨证分析了FDI对中国就业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FDI对就业积极作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引进外资战略实施20多年来,FDI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目前中国FDI模式下,FDI战略的成本和收益孰大孰小,值得我们仔细权衡.本文拟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从FDI规模、结构以及国民经济对FDI的依赖性等方面进行国际比较,找出中国在利用FDI方面存在的缺陷和差距,从而为我国下一阶段的引进外资战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对中国外向FDI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中国外向FDI发展中存在着投资规模、投资结构、经营管理、制度法规和人才等方面的问题,并从投资主体、产业选择、区位选择、投资方式等方面综合考虑提出了中国外向FDI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构建多维度的FDI工业行业碳排放模型,对FDI对中国工业碳排放的影响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从FDI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和管制效应四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考察。研究表明,FDI增加了中国工业行业的碳排放,总效应是负的,但FDI的规模、结构、技术和管制效应存在差异。FDI通过推动行业规模扩张和资本劳动比的上升显著增加了各行业的CO2排放,其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为负,通过推动技术进步降低了行业碳排放,技术效应为正,但FDI的环境管制效应对各行业碳排放的约束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跨国公司在全球的迅速扩张使得发展中国家逐渐融入了全球分工体系之中。FDI作为跨国公司主要的投资方式之一,其进入东道国的动机多种多样。不同类型的FDI在促进东道国融入世界分工体系的效应方面也不尽相同,就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程度与FDI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流入中国的FDI类型极大的提升了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程度。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增长,中国吸引FDI也获得了长足发展。然而近年来,中国由国家层面所表现出来的吸引FDI的显性的决定性优势正在弱化为一种潜在的基础性优势。本文从要素成本因素、市场特征因素、贸易壁垒因素、政府政策因素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吸引FDI国家层面优势弱化的原因并作结。  相似文献   

9.
东道国政府之间对FDI的争夺主要在相邻的国家之间进行,且竞争主要集中于效率寻求型FDI中的低技术制成品及中技术和高技术中的简单终端产品。本文对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FDI竞争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中国虽然已成为了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但是中国并未成为所有外资的必选之地,在吸引外资方面,中国还面临着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激烈竞争。不过短期内,中国在吸引外资方面还能继续保持优势地位。从国际竞争的角度看,为了保持和提高我国对FDI的竞争力,我国目前取消外资优惠政策的时机还不成熟。  相似文献   

10.
一国的金融环境对于FDI发展质量和引资政策的制订都具有重要影响。从对FDI影响较大的金融市场环境、金融服务环境和金融政策环境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中国金融环境对FDI的影响,并提出改善中国金融环境的相应建议,以促进引资政策的合理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外国直接投资(FDI)对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2002年,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吸引FDI最多的国家。但是,在中国加入WTO,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一系列变化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和紧紧把握住FDI,特别是跨国公司投资战略性调整的动因和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吸收和利用外资。由于上海在吸引FDI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因此本文的政策建议将更多地以上海为例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2.
外国直接投资(FDI)对东道国提高生产率、增强国内产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贡献。FDI在对中国经济增长做出贡献的同时,是否也促进了中国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文章运用协整与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考察了1990-2005年流入中国的FDI和专利授权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FDI流量与专利授权量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FDI流量对专利授权量的贡献在短期内是不明显的。FDI流入类型、中国企业的吸收能力以及FDI与中国企业的互动关系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FDI对我国产业发展的负面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25年来,中国内地实际流入了5500多亿美元“的外商直接投资”(简称FDI)。然而围绕有关吸引巨量FDI的利弊争论亦日益激烈。在产业发展方面,FDI确实发挥了重要的输血作用,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略。本文在充分肯定FDI积极作用的基础上,就FDI对我国产业发展的负面影响进行分析,并针对如何有效利用FDI,优化我国产业结构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美投资关系正在变化。对中国直接投资资金流的分析表明,这种转型对于中美关系不仅在经济上,包括政治和安全方面都有广泛意义。中国全球投资资金流的转移重点是对外的FDI(OFDI)。过去中国提到FDI一般都是对内的,但尽管全球FDI的投资环境一度动荡,但中国的OFDI却从2004年的不到50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800亿美元。中国占全球OFDI资金流的份额从2007年的少于1%陡增到2012年的5%,中国也成为了全球第五大对外直接投资国。  相似文献   

15.
外商直接投资(FDI)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也对东道国产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而改变东道国的产业结构,一方面有可能促进东道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但另一方面,如果利用不当,也会对东道国产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本文通过探讨FDI对中国产业结构的负面影响,结合我国FDI利用的实践,提出对安全高效利用FDI以促进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从31个省市的2002-2009年的FDI和高新技术出口的面板数据出发,建立变系数面板数据模型得出:我国东部地区的FDI对高新技术出口的影响显著为正,对中部地区的影响也较显著,但是对西部各地区的影响差别比较大,特别是青海为负值。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是中国经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我国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弱化各地区吸引FDI的差异性,在加大各地区吸收FDI力度的同时,也使各地区FDI的吸收对贸易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7.
发展中国家地区流向发达国家地区的逆向型FDI不是基于产业技术与管理的所有权优势,而是以本国产业比较成本优势为基础的获取战略资源为目标的投资。对中国大陆逆向型FDI的实证研究表明:出口倾向、技术研发水平差距、华人数量等因素与中国逆向型FDI成正相关,而进口倾向、劳动生产率差距、距离等因素与逆向型FDI成负相关。研究还表明,中国当前的逆向型FDI的主要战略目标是促进出口和获得先进技术,验证了理论界提出的出口促进型FDI、学习型FDI或技术获取型FDI的理论假设。  相似文献   

18.
本文集中探讨了中国吸引大量FDI的原因并同时分析了相应的投资成本.本文主要以机会估量的角度从宏观和徽观两个大方面阐述了在中国进行FDI的可行性.通过分析在中国进行FDI的收益和成本,探讨了我国要保持对外资吸引所需注意和解决的问题,并对中国的贸易投资环境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9.
苏明华 《江苏商论》2020,(2):54-57,61
本文基于误差修正模型(ECM),从中国的消费、内资固定资产投资、成本、贸易多元化角度等,分析中国的FDI问题。研究表明,中国的消费对FDI产生需求拉动,内资固定资产投资对FDI具有明显挤出效应,成本增长会抑制国内FDI增长,合理的贸易多元化战略能显著促进FDI增长。由此可见,近年来中国的FDI增长放慢不但是中国的消费增速下降和生产成本上升影响的结果,更是中国内资固定资产投资持续扩张提高了内资企业竞争力产生影响的一个阶段性趋势。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将中国划分为八大经济区,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不同类型的FDI(水平型和垂直型1)对中国收入差距的影响。首先,选取泰尔指数作为衡量收入差距的指标。其次,将流入中国的FDI按流入国不同,分为水平型FDI与垂直型FDI。通过回归发现,水平型FDI促进中国收入差距的缩小,而垂直型FDI则会促进中国收入差距的扩大。由此得出结论,中国应当在不影响垂直型FDI流入的同时,促进水平型FDI的引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