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本文构建了包含金融摩擦和价格黏性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研究了货币政策冲击对于产出和企业杠杆率的影响,及不同的企业融资溢价、杠杆率、高低风险企业比例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并对比了基准泰勒规则和宏观审慎的货币政策规则下的福利损失情况。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一是随着企业外部融资溢价的增加,单位货币政策冲击引起的波动增大;二是企业杠杆率的降低有助于降低货币政策冲击的影响;三是技术冲击短期内有利于降低企业的杠杆率;四是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会导致企业杠杆率的升高,而盯住企业杠杆率的宏观审慎的货币政策规则,社会福利损失下降得比较明显,企业杠杆率应成为货币政策对微观企业作用的一个"关注"变量。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2007—2019年我国276家商业银行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GMM广义矩估计实证检验了宏观审慎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并基于银行杠杆率和货币政策视角进一步分析其潜在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与紧缩性货币政策立场会显著降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但不同宏观审慎政策衡量指标的影响不尽相同且受到银行杠杆率的影响;银行异质性对宏观审慎政策效果产生了显著的不同影响,“双支柱”调控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冲突,适度的宏观审慎政策会缓解货币政策立场对风险承担的冲击。  相似文献   

3.
作为新兴金融业态,数字金融发展会对既有金融体系带来怎样的冲击和影响?聚焦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这一宏观命题,立足于我国以银行信贷渠道为主导的数量型中介,运用我国商业银行、A股上市公司的微观面板数据,本文深度剖析了数字金融发展与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传导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影响机理。研究发现:(1)数字金融发展显著弱化了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的传导效应,采用工具变量法克服内生性和控制影子银行变量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的结果依然支持该结论。(2)具体而言,数字金融削弱银行信贷渠道传导效果是通过改变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和弱化实体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而实现的。(3)上述弱化效应在以城市和农村商业银行为主的中小型金融机构以及低资本、低流动性和低报酬的银行中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4.
通过构建非对称NARDL模型和门限回归模型,文章选取2009—2021年中国114家商业银行实证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调控对银行风险承担行为影响的非对称效应及不同货币政策工具的交互作用效应。结果表明:我国金融市场存在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渠道,并且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长期和短期影响均存在非对称效应。其中,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调控的短期效应较显著,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调控的长期效应则更明显。当两种货币政策工具存在交互作用时,会进一步扩大银行的风险承担。建议央行需进一步完善利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在实施货币政策时将数量型政策工具的总量调控和价格型政策工具的结构调控特点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应对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速下滑和结构性杠杆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2013年第一季度至2020年第三季度39家上市银行的微观数据,从银行竞争的角度实证分析了结构性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宽松的结构性货币政策立场提高了银行主动承担风险的水平,银行竞争程度的上升提高了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传导效率。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发现,结构性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更多的是通过大型银行发挥作用,且就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作用效果而言,大型银行强于小型银行;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作用在经济增速较快的地区表现得更为显著,即使在经济增速较慢地区,银行竞争对结构性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也存在促进作用;在经济上行期,银行竞争会促使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传导更为畅通,传导效率明显提高。因此,在深化银行业市场化改革和采用结构性货币政策调控经济的背景下,鼓励银行业竞争将有助于提高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货币政策微观溢出效应的两国开放经济模型,提出企业结构性去杠杆需考虑开放经济因素,并在模型中引入企业融资约束机制,利用2002年第四季度-2018年第三季度中国沪深A股1023家上市公司平衡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美联储加息和缩表两类货币政策对我国企业杠杆率的差异性影响。研究发现,美联储缩表在初期对我国企业杠杆率的影响程度较大,但不存在长期溢出效应;而加息在初期影响程度相对较小,但对我国企业杠杆率存在长期溢出影响。在溢出方向上,美联储紧缩性货币政策会显著降低我国企业杠杆率。在溢出结构上,企业融资约束越严重,美联储货币政策对我国企业杠杆率溢出效应越明显。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16家上市商业银行从2014年第四季度到2018年第三季度的季度面板数据,采用差分广义矩估计(DGMM)方法实证分析了货币政策和杠杆率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货币调控在金融稳定方面并非风险中性,它与银行风险承担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货币政策放松会相应提高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第二,杠杆率作为资本充足率的有益补充是有效的,银行杠杆水平越低则其风险承担水平也越低,杠杆率监管会减缓或抑制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这也为2018年我国“宽货币紧信用”现象提供了合理解释。根据研究结论,本文就完善并协调货币调控、宏观审慎和微观监管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银行内部决策机制出发,建立银行两部门决策博弈的理论模型,分析结构性货币政策对银行信贷资源配置的影响,通过理论推导证明了结构性货币政策具有普惠效应。在此基础上,利用江苏省小微企业贷款数据,构建统计模型进一步从实证角度检验了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数量调控和价格调控对小微企业贷款规模、利率的引导效应,并从中确定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期限边界、目标边界和结构性效应边界。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引入银行和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和流动性创造功能,对传统的IS-LM模型进行修正来分析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并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选用我国2003年1月至2013年6月的月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影子银行的发展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如信贷、利率的传导效果造成影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难度加大,应执行更为谨慎的货币政策;影子银行的发展对经济具有扩张作用,但也存在影子银行资金不具有长期效应等问题,应客观对待,注意防控其风险。  相似文献   

10.
在银行融资与企业融资两大市场均存在金融摩擦的条件下,经济转型时期的“投资潮涌”蕴含重要货币经济学含义。以货币政策调控行业过剩产能为例,本文为解释转型时期中国货币政策结构调控功能构建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并对相关理论假说进行实证检验。经验证据显示:当不同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在抵押能力信息传递上存在系统异质性时,货币政策具有显著产能调控功能,而调控作用的大小与企业产权结构以及货币政策工具类型有关。通过融合“投资潮涌”与BGG理论,本文将BGG理论中的货币政策效应异质性从企业层面拓展至行业层面,进而揭示了传统非结构性货币政策在转型经济背景下何以具有结构调控功能的理论机制。结论表明,进一步夯实金融市场微观基础,协同推进实体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于健全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体系至关重要。文章也为通过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分类调控政策思路,实现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的货币政策操作路径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及面板模型等方法,实证分析我国不同区域对统一货币政策产生的差异性效果,研究发现,无论是在影响时间还是在影响程度上,货币冲击对经济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在对货币政策效应区域差异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区域金融体系、缩小区域投资效率差异、发展外向型经济、建立结构调整型区域货币政策调控机制来缩小货币政策效应区域差异并维持货币政策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2011—2020年的沪深两市部分A股上市企业面板数据,探讨了数字金融发展对货币政策资产负债表渠道的影响及内在机理。研究表明:数字金融发展能够弱化货币政策资产负债表渠道,数字金融发展能够缓解中国传统金融系统的结构失衡问题,弥补传统金融体系的不足,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表现为在非国有企业样本以及西部地区样本中,数字金融弱化货币政策资产负债表渠道的效应较强;进一步的传导渠道研究表明,在数字金融发展影响货币政策资产负债表渠道的过程中,能够有效驱动企业融资成本降低、信贷融资占比提升,即数字金融的发展弱化了“货币政策紧缩—企业资产缩水(杠杆率上升)—融资成本上升、信贷融资占比下降—投资下降”这一传导机制。研究结论为当前中国实施稳定经济的货币政策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3.
随着近年来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利率在货币政策的执行和传导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本文使用1996年至2013年的月度数据,采用LSTVAR模型分析了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利率和货币供应量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影响效果和差异以及货币政策传导中的非对称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经济增长状态下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具有非对称性。在经济增速较高的状态下,货币供应量调控的短期效果较为明显,而利率调控则具有长期的调控效果;对于产出和通货膨胀而言,相同的货币政策在不同的经济增速状态下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性;相比在经济高增速状态下,利率冲击的通货膨胀效应在经济增速放缓状态下的效应相对较弱,而货币供应量的负向冲击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因此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利用利率手段对通货膨胀进行调控,效果将更好。  相似文献   

14.
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与资本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文超  胡思玥 《会计研究》2012,(11):39-48,94,95
我国金融市场以银行体系为主,在企业融资研究中,考察货币政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依据"信贷观"下的贷款渠道及信贷配给理论,分析表明,当货币政策变化影响到信贷供给时,未受约束企业的资本结构在政策紧缩时受影响较小,而受约束企业的杠杆率随着政策的紧缩(宽松)而减小(增大)。考察我国2003-2009年的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在政策紧缩时经验证据与理论分析一致;但在政策宽松时资本结构的调整与"信贷观"并不一致,受约束企业的杠杆仍然较小,未受约束企业的权益及债务均较大。研究结论对于解释我国货币政策效应及企业融资决策,改进金融监管均具有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职能和银行监管职能分立的同时,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性问题开始显现.在众多的银行业监管指标中,贷存比监管弱化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问题较为突出.本文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贷存比对信贷增长的紧缩效应,并从宏观层面讨论了贷存比监管对货币政策的复杂影响.研究认为,贷存比监管不能随经济形势而进行逆周期调整,其货币政策效应缺乏弹性,即在货币政策需要宽松时,贷存比约束仍可能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扩张的制约因素,从而使货币政策调控的效力打折.同时,贷存比监管还会干扰货币信贷统计、货币供应量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对存款利率管制产生冲击,并阻滞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结合贷存比监管与货币政策的关系,我们认为目前不宜废除贷存比监管,但应当对贷存比指标统计口径进行调整,并根据经济形势构建逆周期的贷存比监管框架.  相似文献   

16.
李冀申 《新金融》2013,(9):16-20
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职能和银行监管职能分立的同时,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性问题开始显现。在众多的银行业监管指标中,贷存比监管弱化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问题较为突出。本文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贷存比对信贷增长的紧缩效应,并从宏观层面讨论了贷存比监管对货币政策的复杂影响。研究认为,贷存比监管不能随经济形势而进行逆周期调整,其货币政策效应缺乏弹性,即在货币政策需要宽松时,贷存比约束仍可能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扩张的制约因素,从而使货币政策调控的效力打折。同时,贷存比监管还会干扰货币信贷统计、货币供应量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对存款利率管制产生冲击,并阻滞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结合贷存比监管与货币政策的关系,我们认为目前不宜废除贷存比监管,但应当对贷存比指标统计口径进行调整,并根据经济形势构建逆周期的贷存比监管框架。  相似文献   

17.
陆婷  徐奇渊 《金融研究》2021,488(2):1-19
一直以来,企业部门杠杆率在中国宏观杠杆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构建企业杠杆率的动态局部调整模型,本文区分了经济周期对企业杠杆率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并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对二者进行测算。结果显示,用观察经济周期哑变量估计系数的方式来判断经济周期对企业杠杆率的影响,会显著高估企业杠杆率顺周期调整的程度,因为这只捕捉了周期的直接影响。在同时考虑了经济周期对杠杆率的间接影响后,我们发现:第一,中国企业杠杆率总体仍具有顺周期性。这表明货币政策在维护物价水平、熨平经济周期波动时,能够对企业杠杆率稳定产生一定的正向溢出效应。因此,双支柱调控框架具有内在一致性,可以形成政策合力。第二,中国企业杠杆率变动的顺周期性较弱,尤其是国有企业。因此,想要在保持物价和经济增长稳定的同时实现稳杠杆,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需相互协调配合。本文的研究为思考双支柱调控框架的分工与协调提供了有益的微观基础。  相似文献   

18.
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中国而言,原有货币政策操作范式存在较为明显的货币政策区域效应;而在对金融机构的各项贷款征收法定准备金的货币政策调控新范式下,通过对不同地区发放的贷款中央银行分别征收不同的贷款准备金率,就具有调整区域经济结构的功效,纾解甚至消除了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差异。并且,在存款准备金政策软化的国际背景下,这种货币政策调控新范式可以重塑准备金政策,强化货币政策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和独立性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调控空间进一步扩大,人们对货币政策执行效果的预期进一步提高。银行监管作为与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相对应的微观调控,逐渐上升为影响货币政策执行效果最重要的外部因素之一。准确掌握银监分设后货币政策执行与银行监管实施之间的关系,深入探讨构建二者之间长效协调机制的路径和措施,将对进一步提升货币政策实施效果,促进经济快速、持续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关系的理论分析货币政策是一国最重要的宏观调控政策之一,在政策制…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中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了货币政策调控、银行市场竞争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货币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行为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验证了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存在性;银行竞争与风险承担行为之间也存在负相关关系。而货币政策与银行竞争的相互作用对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并不明显,但其并未改变货币政策、银行竞争单独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进一步验证了货币政策、银行竞争的风险承担渠道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