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公司治理与有效银行监管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晓勇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5):27-34
近年来,特别是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反思表明,公司治理问题受到广泛关注,良好公司治理对于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一方面对公司治理的内涵、根源及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等进行分析介绍的基础上,就银行公司治理与银行风险管理的关系探讨,结论是:良好公司治理是银行风险管理有效性的前提。另一方面,基于对我国银行监管基本缺陷的分析,本文认为:主要由于制度原因,我国现行银行监管缺乏有效性。为此,本文提出:从关注银行公司治理入手,建立银行风险管理和银行监管硬约束,提高我国银行监管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由于中东欧国家银行业改革的起点是非常类似的,为研究多元化监管对银行业的影响提供了绝佳的研究样本。文章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中央银行对银行业的监管会显著降低银行的盈利能力,同时也降低了银行的间接成本,与此相反,多元化监管则会显著提升银行的盈利能力。而从其监管的效率和结果来看,中央银行监管银行业会削弱中央银行自身的独立性,而多元化监管则容易形成监管漏洞,导致政策套利。 相似文献
3.
寻找有效的银行监管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接连爆发的银行危机引起了全球监管界的高度重视,一些国际机构,如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相继提出了许多被誉为“最佳实践”的政策建议,呼吁各国监管机构尽量采纳和实施。各国监管当局也纷纷推出了一系列加强监管的措施。但是,如何判定这些政策的有效性、优越性和普通实用性,需要对大多数国家实施的监管政策进行总结研究。 相似文献
4.
为了考察银行监管、监管有效性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差异性影响,本文选取85个国家和地区1998-2011年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1)较强的银行监管增加了以Z值测量的银行信用风险;(2)较强的资本要求、业务限制监管降低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但监管权力的增强却会提高银行的不良贷款率;(3)由于银行监管对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依赖该经济体的监管有效性水平,因而表现出很强的异质性;(4)按人均收入水平标准将各经济体划分为高收入经济体和低收入经济体组别后,结果发现银行监管对银行风险承担、银行监管与监管有效性之间的相互影响在两组别上也存在很强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5.
一、主银行模式分析(一)主银行模式的优势及作用主银行模式作为一种主要的产融结合模式对日本的经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日本型企业体系的基本构成要素。在该体系中,银行是企业的最大债权者及融资者,银行与企业间不仅具有融资关系,同时还具有通过相互持股所形成的资本关系(如图所示,在日本的股票所有结构中,主要是主银行模式的法人相互持股形式)以及通过向企业派遣高层管理人员所形成的人事关系。正是由于主银行模式的这些特征,使其具有了以下优势及作用。1.信息生产及监管优势。金融市场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风险及道德风险… 相似文献
6.
对照巴塞尔委员会《有效银行业监管的核心原则》,我国的银行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憾或不足,对此,我国应未雨绸缪,按照国际通行的做法和标准,尽快完善我国的银行监管体系,从整体上提高金融监管的效率,确保金融安全。 相似文献
7.
8.
银行监管制度的设计有多种设计方案,每种方案都有自己的观点及理论依据.加强监管,是所有不同方案的共同出发点和逻辑上的最终归宿,但却不是其逻辑起点.单就某一方案来说,似乎都能言之成理,不逊色于其他方案,但是如果将其放在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中,不同理论方案之间的差异就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9.
10.
建立有效银行监管制度维护金融市场秩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效银行监管”这一概念是巴塞尔委员会在《有效银行监近的核心原则》中提出的概念。概括地说,有效银行监管尖当以重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为手段,以维护金融市场稳定为目的,以加强被监管者的信息披露和对风险的内部管理为中心,压缩监管成本,增旨监管收益,提高监管效率。而这种监管方式的获得,是近些年银行业为提高的有效性进行了广泛探索的结果。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金融风险因素在不断地积累,建立一套有效银行监管制度在迫眉睫。 相似文献
11.
在前不久发生的金融危机中,东南亚各国的银行体系表现得如此不堪一击。面对这种情况,人们分别从健全银行内部控制机制,强化市场约束机制,加强外部监管的角度出发,提出防范银行风险的意见。本文着重从外部监管的角度出发,通过比较各国银行监管机构的设置,市场准入监... 相似文献
12.
网上虚拟银行对当前银行制度的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边中炜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1,(5):71-72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虚拟银行呈现出蓬勃兴旺的发展态势,同时对传统的金融体系和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本文力图从网络银行的发展、特点、影响、问题及对监管的要求等方面,探讨网络虚拟银行这一新生事物的现状和前景,以及在我国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经历了金融危机或银行系统性支付问题。金融媒介、金融市场、金融工具的发展也使银行、证券和保险业的边界变得更加模糊,对银行监管制度安排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经济学界产生了许多新的银行监管理念。本文就此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会计监管模式的选择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会计监管的制度安排是社会基本博弈中的一种行为均衡,会计监管模式的建立与变迁是多种因素相互博弈的结果。本文首先探讨了在监管模式选择过程中参与博弈的五大因素,接着分析适合我国国情的监管模式,并对其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5.
银行监管成本界定的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行监管是有成本的,但对于监管成本的概念界定和实际理解却存在着值得商榷的地方。本文将从银行监管成本的定义分类和统计数据出发,并结合国外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的注资方式,对我国银行业监管中监管成本过高、需要逐步将其降低的说法的科学性提出质疑,以期通过对银行监管成本的正确界定,导出内在的政策意义。其结论不仅具有理论意义,同时亦富有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6.
17.
20世纪30年代以前,古典主义的自由经济理论占据着主流经济学的地位,银行监管理论以自由银行理论为主.20世纪30到70年代,大危机的爆发使得凯恩斯主义取得了经济学的主流地位,银行监管的基本特征是严格监管、安全优先.20世纪70到80年代,以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货币主义、供给学派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理论开始复兴,银行监管的基本特征是金融自由化、效率优先.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危机浪潮推动银行监管理论逐步转向如何协调安全稳定与经营效率,银行监管的基本特征是安全与效率并重. 相似文献
18.
银行内部审计是银行自身为实现稳健运营所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银行监管是国家金融监管体系对银行的外部监管,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性。本文从两者的共性分析入手,指出了银行内审成果中可供银行监管利用的部分,提出了银行监管部门使用银行内部审计成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会计国际趋同是经济日益全球化的客观需要,不仅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繁荣与稳定,也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据巴塞尔委员会《跨越电子银行活动监管指南》对电子银行的界定,电子银行(electronicbanking)是指通过各种数据网络方式提供零售或是小额银行产品或服务、大额电子支付服务以及其它批发银行类服务的新型银行体系。就目前而言,电子银行有两种发展模式,其一是虚拟银行,这一类型的电子银行主要或仅是通过互联网或其它电子传送渠道来提供银行类产品或服务;其二是在线银行,是传统银行与以网络为基础的支付渠道的结合。电子银行的出现,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效率,降低了服务成本,同时也带来新的风险。所以各国纷纷颁布相应的报告、建议和指南,以建立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