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丽娟 《数据》2011,(4):26-27
近年来幼儿入园问题成为公众反映强烈、社会高度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让家长倍感烦恼的幼儿园入园难、学费贵问题,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同样格外受到关注。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增加学前教育资源,抓紧解决“入园难”问题。  相似文献   

2.
为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有效缓解学龄前儿童"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陕西省政府根据实际制定了《关于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意见》。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努力下,通过三年建设,使学前教育的办园条件和办学质量得到了改善和提高,实现了乡镇级以上公办幼儿园全覆盖,缩小了城乡学前教育差距,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有效缓解了"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极大改善了孩子的入园环境,取得了比较好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3.
2012年,来自经济学家智囊团的《良好开端》报告从社会背景、可获得性、付得起、幼儿园教育质量等四项指标入手,对包含中国在内的45个国家和地区的学前教育发展水平进行了排名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学前教育在总分和各项指标上的排名均位于后列,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尤为突出.国际学前教育比较研究所采用的指标和结果,对我国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学前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教育是国家的底色,学前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其主要责任在政府,用好、管好学前教育经费是实现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目标、破除"入园难"、"入园贵"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王亚娟 《价值工程》2012,31(11):248-249
为响应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政策,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入园难"问题,保障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各地师范院校纷纷开办或筹办学前教育专业。不可避免,师范院校在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中会面临诸多困境,尤为关键的是专业定位、教学团队及教学设施建设。找到破解这些困境的应对之策,无疑将对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乡镇论坛》2011,(4):14-14
在广西忻城县城关镇小红帽民办幼儿园,幼儿老师正与孩子们做游戏。日前,广西被国家教育部列l入教育发展试点地区之一,忻城县作为广西学前教育改革试点县,将把学前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镇发展规划,学前教育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予以保障.3年内基本解决幼儿“入园难”问题,农村民办幼儿园将不再为生计发愁.  相似文献   

7.
基于现有关于"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之后,对2016—2025年江苏省学前教育在园学生数的人口预测数据,估算相应年份的园区面积需求、教师和保育员需求、学前教育经费需求。估算结果表明,对园区面积、教师和保育员人数的需求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并均于2021年达到峰值;而对学前教育经费额的需求则逐年递增,但在2021年之后增势渐缓。为应对增长阶段的资源供给不足和回落阶段的资源供给相对过剩问题,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人口监测和预警机制,为教育资源规划提供参考基础;优先考虑利用现有资源弥补需求缺口,然后在此基础上新增扩建;加强教师队伍的供给侧改革;提高理性、灵活调整教育资源配置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根据公共产品理论,不同纯度的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应有差异,纯度高的公共产品应由较高级别政府提供,纯度较低的公共产品应由较低级别政府提供。乡镇作为我国最终一级行政机构,担负着本地区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的任务。但是由于各乡镇的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不同的乡镇的公共产品的供给模式不同。本文拟分析资源依赖型乡镇的公共产品的供给现状及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价值工程》2017,(28):50-51
随着改革进程不断深化,国家层面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领域的决定性作用,然而,一部分地方政府仍然违背市场规律,通过一些过度干预的"类计划经济手段"开展经济工作,造成各类资源大量浪费,产品过剩严重。本文将通过实例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政府"放改服"改革理论,来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及后果,并提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服务型政府因其具有制度供给公共政策供给、公共产品供给等职能而成为我国政府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我国构建服务型政府应遵循分权、法制、责任、效能和竞争等原则,实现"顾客导向"、市场化、社会化等服务职能。  相似文献   

11.
建国初期,为了扶持工业快速发展,我国实施了"以农养工"政策,从农业中抽取资源支持工业的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工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反观农业,却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二元化结构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最大。在分税制和税费改革之后,这一现象也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本文通过新型供给模式的设计,从政府、村庄、市场力三个方面构建村级公共产品供给的渠道,以期对这一问题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我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开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能否实现政府制定的发展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而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手段.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普遍短缺,迫切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思考和认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对于促进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以及农村工业化的实现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量不足和结构失衡问题并存,政府供给缺位和越位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不合理有较大关系。因此,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推进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均衡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课题和历史任务。一、存在的问题(一)"自上而下"决策造成公共资源低效配置随着农村基层民主化程度的  相似文献   

14.
张毅  金璟 《价值工程》2011,30(4):328-328,F0003
境外罂粟替代产业发展充分体现了我国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方式寻求共同安全和共同发展的开放战略,具有禁绝毒品危害、维护国家安全,补充国内产品供给、缓解国内资源约束,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等重要战略意义,其动力机制是政府"推动力"和企业"拉动力"的共同作用,因而应当采取"政府扶持,企业主导"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和企业的作用,形成发展的合力是云南省境外罂粟替代产业良性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经济新常态已进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发展关键期,而空间规划则是这一时期政府主导公共政策和公共产品,进而配置资源的"牛鼻子"。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战略部署,京津冀协同发展空间规划已经启动,而其中的关键是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拓宽空间发展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以应对多重而复杂的严峻挑战,加快与"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环渤海合作规划、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等经济地理空间结构的有效衔接,提升京津冀协同区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与全国、全球互动的世界级城市群体系,从而实现开放型京津冀空间战略新格局。中国已经进入以空间规划体系为主导的"多规合一"、空间结构优化、空间秩序协同、空间力量重构新时期。  相似文献   

1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水平状况。当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过分强调政府财政供给,难以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供需结构失调等问题。本文通过对农村公共产品进行分类分析来论证了不同类型的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认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应该多元化,提出构建一个涵盖政府、社会、市场力量的综合供给体系。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因各级政府的财政能力极其有限,加之政府失灵现象的频繁发生,导致了农村公共产品在供给过程中出现了效率低下、结构失衡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繁荣、发展和稳定。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公共产品供给主体体系不健全,供给结构缺乏多样化。因此,我国要不断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体系结构,解决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政府转型已经成为"十一五"时期行政体制改革攻坚的中心和重点。本文梳理和讨论了服务型政府的理论渊源和内涵,借鉴西方新公共管理的实践经验,认为当前我国的服务型政府建设应强调政府主导,以政府与社会的互动和协调为基础,围绕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不断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构建政府公共服务和产品供给的公民导向制度、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制度、政务公开制度、政府绩效的评价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切实推进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9.
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可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石。而现阶段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却存在着供给总量不足、供给结构失调、供给机制有失公平以及供给监督管理体制缺失等不和谐因素。如何消除这些不和谐因素,主要应从转变供给理念,科学界定各级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职责,政府提供农村公共产品时应尊重广大农民的需求意愿以及重构乡镇政府公共财政运行体制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0.
教育是纯公共产品的理念导致教育由政府垄断供给,而财政不足必然出现教育供求资源配置失衡。为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提高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由于高等教育产品的性质决定着高等教育的投资资源配置方式,因此高等教育教育资源的配置首先必须对高等教育产品属性有一个正确的判断,进而提出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