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属于聚众类犯罪的一种,和相关罪有共同点也有有细微的区别,本文对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和相关罪名进行了比较,并为司法实践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违法和犯罪     
常常有很多人认为违法就是犯罪,其实违法和犯罪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违法是指一切违反国家的宪法、法律、法令、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行为,其外延极为广泛。而犯罪则必须符合我国《刑法》关于犯罪的规定,必须具备以下特征:第一,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质的特征。第二,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也就是说危害社会的行为必须同时是触犯刑法规定的行为,才构成犯罪。第三,犯罪必须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只有应受刑罚处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才被认为是犯罪。上述特征是确定任何一…  相似文献   

3.
与犯罪的一般形式作为犯罪相比,不作为犯罪是犯罪的特殊形式,它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不管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远比作为犯罪要复杂得多.不作为犯罪的成立必须以不作为人负有作为义务为前提,而其负有作为义务的根据之一是先行行为的存在.先行行为既包括合法行为也包括违法行为,但理论上对犯罪行为是否应包含其中,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从不作为犯罪和先行行为的相关理论入手,重点阐述一下故意犯罪行为不应包含在先行行为之中,而过失犯罪行为可以的根据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蔡豪文案的分析,提出在我国应把普通赌博行为犯罪化。在借鉴大陆法系关于普通赌博行为犯罪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目前赌博犯罪的新特点和立法的缺陷,论证了普通赌博行为犯罪的认定,并在现有关于赌博犯罪立法的基础上提出普通赌博行为犯罪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5.
梁康 《企业导报》2012,(18):184
不作为犯罪是相对作为犯罪而言的,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的法律义务,并且能够实行而不实行的行为。其与作为犯罪一样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因此,深入研究不作为犯罪的构成,义务来源等对我国司法实践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构建刑法中自动恢复行为理论的设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寅 《企业导报》2009,(10):150-150
自动恢复行为是在犯罪既遂后实施的一种弥补犯罪过失的行为,是一种罪后的悔罪行为,同自首立功一样有其得价值存在,通过对其得研究提出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7.
王瀛 《英才》2010,(6):75-76
一个大佬能创造一个优秀的企业,那么一群大佬能创造出什么?当年,为了聚众上市,虞锋曾经在一个会议上邀请同去参会的马云做聚众的独立董事,不过马云独立董事没做成,反而是虞锋在与马云交谈后,卖掉了当时与分众竞争激烈的聚众。  相似文献   

8.
万翠玲 《企业导报》2011,(14):183-184
不作为犯罪是相对于作为而言的,是指负有必须履行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在能够履行的情况下而不履行的行为。由于不作为犯在通常情况下没有身体的动作,那么不作为犯是否具有行为性的问题也就摆在了我们面前。正所谓"无行为则无犯罪",在这种理念下,如何理解不作为的行为性,各种行为理论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对不作为的行为性进行论证,但都有缺陷,只有能合理说明不作为的行为性的行为学说才是正确的理论主张。研究不作为犯罪的行为性,有利于确定犯罪范围,正确区分罪与非罪。  相似文献   

9.
群体性事件是指聚众共同实施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和公共财产安全的行为.加强对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分析总结其成因及特点,探索处理的方法和措施,对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新远见》2006,(Z1)
一个愿娶,一个愿嫁,但大家仍然关心:分众和聚众组成新家庭后,是否真正能合心、合力地过好日子事件回放:分众收购聚众楼宇广告一家独大2006年的第一个周六,江南春、虞锋首次在公开场合握手亮相,标志着分众和聚众电梯媒体竞争格局已然结束。纳斯达克新宠分众传媒拿出价值3.25亿美元的股票和现金,把一直紧随其后的老对手聚众传媒收入囊中,聚众传媒董事长兼CEO虞锋成为分众的联合董事长。新的分众传媒占有了国内98%的楼宇广告市场。  相似文献   

11.
郭磊 《企业文化》2006,(5):56-57
1月,在上海金茂大厦,“分众”传媒的江南春和“聚众”传媒的虞锋这对昔日剑拔弩张的竞争对手,第一次在公众面前并肩而立, 宣告聚众取消上市计划,两家正式合并。从此,“分众”和“聚众”这  相似文献   

12.
李海涛 《活力》2009,(5):39-39
群体性事件是指聚众共同实施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和公共财产安全的行为。加强对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分析总结其成因及特点,探索处理的方法和措施,对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审计犯罪是指审计工作人员在政府审计过程中所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审计犯罪是审计腐败的极端表现形式,要实现审计廉政,必须要预防和打击审计犯罪,而打击审计犯罪最关键的要靠证据。  相似文献   

14.
一、网络经济犯罪的概念及特点 (一)网络经济犯罪的概念 经济犯罪,是指在经济领域中,破坏社会主义经济,实施侵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行为.网络犯罪是指行为人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为工具或者以计算机硬件、软件及信息网络为侵害对象,实施的违反《刑法》且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网络经济犯罪可以认为是上述两者的复合形式,它是指以计算机及其网络为主要的犯罪工具或犯罪手段,利用计算机硬件技术、软件技术和网络技术而实施的经济犯罪.  相似文献   

15.
贪污与肃贪研究(续三)□林炳发第三篇贪污行为客体要件与客观要件研究一、贪污行为客体要件任何犯罪均有客体,不存在没有客体的犯罪,犯罪客体是所有犯罪构成的必要条件。研究犯罪客体,对指导司法人员在实践中正确区分此罪与彼罪、罪与非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贪污罪...  相似文献   

16.
一、掌握犯罪构成理论是发现和判断大案要案线索的基础   犯罪构成是指我国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总和。其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要件:第一,犯罪的主体要件。在我国刑法中,犯罪主体是指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并应承担刑事责任的人。同时,根据刑法第 30条的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也构成犯罪主体。除此之外,对于某些犯罪来说,行为人的特定身份或职务,也是…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刑法对洗钱罪的上游犯罪范围仅规定了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恐怖活动犯罪、走私犯罪、贪污贿赂犯罪、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以及金融诈骗犯罪这七类。但是现实生活中,洗钱罪中的"钱"绝对不只来源于这七类犯罪,其他非法所得或收益的存在使得洗钱行为更广泛的存在,但是针对这七类犯罪以外的非法所得或收益却可以不成为洗钱罪的规制对象,法律的空白和漏洞使得洗钱行为越来越猖狂,本文认为放弃洗钱罪的上游犯罪范围应该早日被立法所接受。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传统刑法学理论中,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属性。然而刑法理论研究的发展使这一理论基础产生了动摇,并陷入了一个两难的悖论之中。本文以此为背景,从刑事立法根源入手,结合语言学和逻辑学对定义的规定,对犯罪现象及其概念进行分析后,认为社会危害性仅仅反映的是行为的社会属性。犯罪作为一种法律行为,仅有社会属性是不行的,更为重要的是其法律属性,在深入分析具有社会危害性行为与法律规定的犯罪行为之间的差异后得出结论:犯罪的本质属性只能由二者的属性共同界定,即本文所说的“刑事危害性”。在此基础上简要分析了我国现行刑法犯罪定义与此结论的符合性。  相似文献   

19.
犯罪预备、未遂、中止和自首唐业继犯罪预备,是指实行犯罪而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状态。犯罪预备有两个基本特征;主观上,行为人有实施犯罪的直接故意。客观上在准备犯罪工具和制造犯罪条件。如,为杀人而购置匕首,为伪造发票而准备印刷器材等,这是准备犯罪工具。...  相似文献   

20.
徐玫 《集团经济研究》2007,(16):204-205
一、洗钱与网络银行的概念 洗钱是指将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恐怖活动犯罪、走私犯罪或者其他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通过各种手段掩饰、隐瞒其来源和性质,使其在形式上合法化的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