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演变及其最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浪潮下,区域经济增长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区域经济增长主要表现为区域经济均衡增长与非均衡增长,二者处于矛盾统一之中。因此,区域经济均衡和非均衡增长理论也就成为区域经济学研究和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一、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演变、发展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和主流经济学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先后出现了区域均衡增长理论和非均衡增长理论,以及均衡和非均衡的协调统一论。区域均衡增长理论主要由新古典区域均衡增长理论和发展经济学的均衡增长理论所组成,前者的主要成果是索罗—斯旺增长模型,…  相似文献   

2.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行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和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快速发展,被世界各国誉为"中国之谜"。从GDP、人均GDP和城乡居民三个层面对四大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多维度的分析,发现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是四大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这种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出台一些针对性较强、操作性较好的财政金融等政策。  相似文献   

3.
中外区域经济开发战略模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主要存在均衡发展战略,非均衡发展战略和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等三种理论模式,其在不同国家的区域开发中产生了各自实践效果,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应选择“非均衡-均衡”的协调发展战略模式,并在该模式下建立区域经济发展的调节机制,重点实施“大开发”与“大开发”相结合的发展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4.
基于要素适宜度视角的空间经济协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经济增长与空间位置相互关系的研究中,传统区域协调理论在现实经济中的指导性越来越难以把握。将区域经济的空间维度附载于要素禀赋的区域性和非区域性的统一之中,区域经济的发展必然表现为非平衡发展的特征,这取决于区域间固有要素禀赋的不同,以及区域性要素与非区域性要素之间的匹配程度。文章通过理论分析和模型推演揭示:要素适宜度在区域经济协调中的机理研究不仅足以澄清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本质,而且也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协调基准。  相似文献   

5.
中共三代领导核心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先后选择了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即毛泽东的均衡发展战略;邓小平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江泽民的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尽管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功不可没,但只有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才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最佳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6.
传统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主要包括区域经济均衡增长理论、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以及区域经济均衡增长理论和非均衡增长理论融合的理论,文章在阐述传统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新发展,最后对区域经济增长理论进行评析,以期对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建国60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变及基本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从建国之初便开始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不断摸索、不断创新,先后经历了均衡发展战略、非均衡发展战略、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三个阶段。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进历史轨迹,将为我们统筹好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与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新中国建国40年来,为发展经济,实现生产力均衡配置和消灭区域差别,我们选择了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政策一改过去单纯的“劫富济贫”、“为平衡而平衡”的思想,开始实施区域非均衡的发展战略,从近10年的实践来看,这种战略要明显优于原有的平衡发展战略,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甚至失误。我认为非均衡协调发展才是今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9.
区域经济发展新思路:由“三大部”到“三大块”的划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梯度推移和非均衡发展战略,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新形势下,如何解决日益加大的地区差距问题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五个统筹”面临的新课题。对此问题,理论界大多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期望通过经济的均衡发展以缩小地区差距。建立在自动平衡倾向的新古典假说基础上的区域均衡增长理论认为,只要存在完全竞争的市场,资本和劳动的双向运动最终将导致区域差距缩小。  相似文献   

10.
区域经济差异理论述评及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高志刚 《经济师》2002,(2):38-39
区域经济差异一直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文章对西方学者研究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区域差异问题所提出的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和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11.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正迎来一个新时期。如何借鉴西方主流区域经济理论为我所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对区域经济均衡增长和非均衡增长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蒋丽芹 《经济地理》2012,32(6):167-172
我国当前旅游经济总体运行良好,但仍存在着农民旅游市场增长缓慢、旅游安全保障和服务质量问题突出、区域非均衡发展现象明显等问题,其中区域旅游热点延展与区域旅游非均衡发展并存是当前中国旅游经济存在的主要结构性问题。文章将包容性增长理论引入到旅游经济研究中,提出区域旅游增长的战略和策略。并以泛长三角旅游区为例,分析了其非均衡发展的客观现象,在我国区域经济大发展的前提下,对今后如何实现包容性增长提出了具体措施。通过研究旨在对一个旅游区形成系统、和谐的旅游发展整体,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包容性增长,最终实现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人才布局不均衡现象明显,高端人才区域布局不均衡问题尤为突出,区域间人才流动秩序也有待规范。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产业发展层次高低不同,高校和科研院所布局不平衡,人才流动存在体制机制障碍。在新发展阶段,需要制定科学规划,引导人才在区域之间合理布局;建设全国统一市场,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进各地优势互补,提升相对落后地区产业发展层次;加强区域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均衡布局;规范人才流动秩序,加快完善人才区域流动制度。  相似文献   

14.
技术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的区域性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2000 ̄2003年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技术创新能力的相关数据为基础,研究了技术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水平所存在的地区性差异。结果表明,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对区域经济发展有较高的贡献度,但我国欠发达地区的技术创新水平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均小于发达地区,由此加剧了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欠发达地区要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缩小发展差距,就必须制定积极的技术创新赶超战略,将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作为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  相似文献   

15.
论文创新地采用一组经济指标结合一组衡量区域经济差异度的指标对四川省内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和差异度的量化分析,衡量四川省内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度,并提出了从基础设施、人力资源、产业等方面缓减四川省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论文创新地采用一组经济指标结合一组衡量区域经济差异度的指标对四川省内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和差异度的量化分析,衡量四川省内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度,并提出了从基础设施、人力资源、产业等方面缓减四川省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中观经济研究:增长极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再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观经济或称区域经济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本文借鉴西方经济理论界的前沿性研究成果 ,重点探讨了经济增长极的理论特征 ,及其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九点新进展 ,并结合中国具体国情提出了关于这一理论和相关政策的新思路 ,其中包括增长极定位新原则、非均衡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政策、都市圈增长极发展战略、牛肚子战略的再思考 ,以及关于区域差异和协调发展问题的新建议  相似文献   

18.
谋求社会经济的相对均衡发展,消弭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带来的弊端,是人类共同的理想和信念.但发展就会带来不平衡,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一直贯穿于人类社会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邓小平在领导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科学地分析了国际、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与均衡关系出发,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发展规律及过程作了精辟的阐述,形成了完整的区域经济发展思想.  相似文献   

19.
在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历史上,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世界各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规划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国改革至今,区域经济不均衡发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党中央与时俱进地提出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宏伟战略.对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的演变和创新进行总结和研究,对我国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将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20.
均衡与非均衡:基础产业发展的理论模式与现实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同总量问题比较起来,当代中国的结构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更为深刻、更为长远的。无论结构变迁中重点产业的选择基准的技术难度有多大、掣肘因素有多强,我们认为从宏观的高度审视有两点是可以明晰的:一是基础产业的发展;二是主导产业的发展。本文拟从理论模式分析中探寻我国基础产业发展的政策选择。 一、均衡与非均衡:基础产业发展的理论模型 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中面临的共同任务就是摆脱贫困,由不发达经济向发达经济迈进。可是在这一进程中又面临两个最基本的问题:经济基础薄弱和发展资金短缺,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可能导致发展的恶性循环。为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发展经济学家在选择发展道路时,曾经提出过两种相反的理论模式:均衡增长与非均衡增长。 1、基础产业均衡增长理论 均衡增长理论产生于本世纪40年代初。均衡增长是指在整个工业或整个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尤其是在基础产业部门和一般加工制造部门之间)同时进行大规模的投资,使工业或国民经济各部门按同一比率或不同比率全面地得到发展,以此彻底摆脱贫困状况,实现工业化或经济发展。 创立均衡增长理论的代表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