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异常丰富的国家来说,高度重视其经济价值,形成文化产业规模经济,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产业化经营管理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人类历史发展中留下的重要财富。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单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交叉管理缺乏共享机制,缺乏系统的非物质文化教育,保护意识淡薄。信息技术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竞争力,不仅产品研发、生产、销售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加深文化产业与科技产业的融合,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电子商务平台,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宣传黑龙江非物质文化资源,以实现黑龙江文化产业的信息化。  相似文献   

3.
《品牌》2015,(3)
在文化全球化和产业化的大背景下,为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创新和发展,提高地方的文化产业化进程,必须探索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融合的科学模式和途径。文章提出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的多种形式融合、政府支持引导与个体保护相结合、保护传承与创新经营相结合等方式,提高文化产业化升级,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承德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双赢"。  相似文献   

4.
潮汕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底蕴深厚,拥有潮剧、潮绣、潮州木雕、潮州陶瓷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多项,另外还有品类繁多的省市级非遗。本项目围绕潮汕地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通过研究新媒体背景下潮汕地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以及发展现状,基于对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基础上,充分开发其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推动其传承与发展,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相似文献   

5.
人物     
《市场周刊》2010,(8):8-8
刘延东: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8月19日出席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颁证仪式时强调.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资源.加大力度.建立健全科学有效保护体系.努力开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6.
李志丹 《北方经贸》2012,(5):125-126,129
"生产性保护"是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方式之一,也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的最直接和现实的途径。旅游开发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旅游吸引物。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文化价值高且区域分布不平衡。应确定保护性开发原则,明确开发定位和发展方式选择,以区域旅游发展角度进行开发。  相似文献   

7.
冯薇  王大本 《消费导刊》2014,(10):193-193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美学价值、传统文化精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引入校园,不仅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而且能更加有效的使广大青年学生切身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和美学价值,从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繁荣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校园文化建设“共赢”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各地都受到了高度重视,对其保护工作也日趋完善和成熟,如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业的发展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是各地非物质遗产保护中应该重视的一个问题.文章从内蒙古非物质丈化遗产特征及旅游价值入手,分析了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如何从旅游的角度科学开发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文化作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已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同与关注。新形势下发掘和发扬根植于乡村大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来培育乡村文化产业,不仅是振兴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现分析了乡村振兴的当代背景和国内及日照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状况,并提出了两点发展方案,其中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动能"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业;乡村振兴的决定性力量;乡村振兴的原动力;乡村振兴的保障等。  相似文献   

10.
传统手工艺技能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偏重于依靠技艺,能源消耗低,所生产产品的文化附加值高,不会污染环境等特点,非常适合今天及以后的产业发展结构和方向,适合于进行产业化。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传统手工艺技能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处于刚刚起步的摸索阶段,还存在很多问题。怎样才能推动其深入产业化和健康发展,无论从保护、传承传统手工艺技能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来说,还是从推动新型文化产业发展的方面来讲,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即以温州市传统手工艺技能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现状为例,逐一分析其在目前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于今后如何发展进行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我国优良的民族精神,是我国历经五千多年发展所留存的非物质瑰宝。而要想更为有效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借助《商标法》来参与构建完善的保护模式,以期形成立体化的保护体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顺利纳入我国知识产权领域。鉴于此,本文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标法》保护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2.
牛菁  李建红 《品牌》2014,(5):8-8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现代化脚步也越来越快,人们的物质生活提高很快。但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产业结构调整下却面临着被瓦解的困境。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在历史中积淀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数不胜数,大部分都流传于民间,经过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在继续传承着,然而本身这种传承方式要求极其苛刻,各种民间神奇技艺都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以及其与现代文化产业化相结合的可能性进行研究,探讨并研究可能形成的新型文化产业的结构和特点。  相似文献   

13.
《品牌》2020,(2)
当前,国家逐步加大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这促使民族文化产业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而龙江地域文化创意体系中的剪纸艺术,也成为极具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本文论述了龙江剪纸文化的核心内涵与优势价值,简要分析了剪纸艺术与旅游纪念品设计相结合的关键意义,并提出了具体的整合开发设计措施,旨在传承和保护龙江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旅游产业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各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民族记忆,对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保持非物质文化的活态性特征,只有传承主体(社群)的实质性参与,才能实现其生命的价值。只有正确理解保护与开发的内涵,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才能真正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让其焕发生机,璀璨盛开。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宝贵的资源与财富。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而临消失的危机,如何保护这此遗产资源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保护现状的基础上,科学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关系,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强调科学的旅游开发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价值,为了更好保护非遗法益,面对我国目前日益猖獗地非遗犯罪,刑法保护势在必行。但刑法在保护非遗时存在诸多不足,从完善侵犯民族风俗习惯类犯罪,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类犯罪,侵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犯罪以及对非遗传承人的刑法保护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我国旅游开发一项重要的资源。本文主要介绍了联合国以及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界定,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还阐述了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现状,提出了其旅游开发应遵循的原则和开发的模式。  相似文献   

18.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本文针对我国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出现的两个法律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提出完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近年来我国乃至世界的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都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文化实力的一项重要标志,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越来越多的地区也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华民族文化延续中的重要性,为了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的生活需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并且与新时期的旅游开发工作进行有效的集合,这样能够有助于使现代化的旅游开发工作更为良好,并且还能够有助于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20.
梁明珠  杨剑 《商业研究》2012,(1):168-171
历史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沙湾古镇为研究案例,分析沙湾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探讨了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层级保护和传承人保护,社区参与及多元化保护方式,旨在促进历史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