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研究目的:构建“三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冲突融合研究框架,基于适度边界化解“三线”冲突,为调控城市扩张、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空间叠加分析识别“三线”冲突、价值测算模型、空间插值法提取适度边界。研究结果:(1)理论分析表明,“三线”冲突可划分为农田—建设型、生态—建设型和生态—农田型,基于价值均衡原理推荐适度边界作为化解“三线”冲突的空间界线;(2)在徐州市城镇开发边界内,农田—建设型冲突面积为34.06 km2,生态—建设型冲突面积为25.56 km2,生态—农田型冲突面积为4.60 km2,适度边界内的冲突区域(38.39 km2)应保留建设用地,其余冲突区域(21.33 km2)建议保留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3)冲突融合得到2025年徐州市城镇开发边界内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和建设用地的面积分别为55.21 km2、76.63 km2和378.54 km2。研究结论:本文基于价值均衡原理,采用适度边界解决“三线”冲突的新思路和研究结果,能够为区域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定量参考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城市增长边界预测——以北京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构建城市增长边界预测模型,以北京市为例,研究该模型的可行性。研究方法:尝试采用BP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结合GIS和RS技术,并选定绿地、建筑物、行政中心、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坡度、坡向和海拔8个对城市边界扩张影响较大的因子,建立城市增长边界模型(UGBM),并应用该模型预测了北京市2020年城市增长边界,同时用面积匹配值法评估了模型的精度。研究结果:使用UGBM模型预测城市增长边界,总的面积匹配值为106%,稍微高估了城市扩张面积。研究结论:基于BP神经网络的UGB划定方法对确定城市未来扩张方向有指导作用,可为城市规划和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空间增长边界的划定作为城市空间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有效缓解城市规模无序扩张、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方法]研究主要是根据乌鲁木齐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社会经济发展数据对城区空间增长边界进行划定和分析,运用BP神经网络方法和灰色模型对2020年乌鲁木齐市的建成区规模进行预测,依托GIS空间数据处理平台对乌鲁木齐市中心城区行政范围进行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根据建成区规模的预测结果和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综合分析获取中心城区空间增长的弹性边界及刚性边界,并分析其划定的合理性及建设用地增长的空间特征。[结果]到2020年乌鲁木齐市中心城区规模预计将达到5.227 6万hm~2。其中城区南部新增建设用地最多,但是城南区域对城市未来发展贡献的潜力较小;北部新增建设用地分布较为分散,主要是因为城区北部存在大面积的农用地。[结论]未来城市空间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北部,这就面临着建设用地开发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耕地保护不仅是为了粮食安全,更重要的是其承载的生态功能,完整的生态系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如何协调建设用地开发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外延式扩张发展模式产生的城市蔓延等问题对区域土地的有效开发,空间的优化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有效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控制城镇空间扩张是苏州空间规划改革的重点任务,有利于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以及弥补当前城镇开发边界的研究空白。本文以常熟市辛庄镇为例,在阐释城镇开发边界概念内涵及借鉴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方法的基础上,基于"多规融合"的规划理念新视角,按照"多规合一、划管结合"的思路探讨镇域层面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方法与流程,最后在此基础上针对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方法提出管理制度建议。因此,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是多项规划统筹的过程,也是平衡城镇发展限制和发展潜力,平衡空间和土地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从城镇用地外部条件对城镇扩张的影响和城镇用地内在发展规律两个方面出发,通过耦合最小累积阻力模型与Markov-CA模型,探讨了一种结合阻力分析与动力分析的城镇增长边界划定思路,并以新沂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首先,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选取相对阻力因子,通过MCR模型对城镇扩张建立最小累积阻力图, 从而获得城镇增长刚性边界;其次,以Markov-CA模型作为动力模拟模型预测2020年的城镇扩张,从而划定城镇增长弹性边界;最后,综合城镇刚性增长边界、2020年城镇用地扩张模拟结果,获得2020年最终的城镇增长边界。结果表明,研究区城镇增长边界内总面积为154.15km~2,占研究区国土总面积的9.7%。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是典型耦合空间模拟和优化的复杂地理问题,当前划定方法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还有待加强,引入地理模拟优化系统理论以期提供更好的辅助规划成果。研究方法:在回顾城镇开发边界相关概念及划定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地理模拟优化系统(GeoSOS)的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方法,并以珠江三角洲重点优化开发区域为例对城镇开发边界进行了划定。研究结果:基于GeoSOS的多目标空间优化方法界定了研究区的生态、农业和城镇空间,并通过城镇扩展数量和农业生态双重约束的CA模型预测未来城镇扩展格局,最终利用形态学方法划定城镇开发边界。研究结论:基于GeoSOS的划定方法能够优化这三类空间,并基于底线约束预测未来规划期的城镇扩展格局,从而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为划定实践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有利支撑。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分析2000—2020年徐州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规律,模拟多情景下徐州市2030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当量因子法与PLUS模型。研究结果:(1)徐州市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2000—2020年耕地面积持续下降,湿地与水体面积先减后增。(2)2000—2020年徐州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先减后增。(3)在三种情景模拟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出现损失,调节服务价值损失最大,耕地、草地面积减少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的重要原因。城镇发展情景下,建设用地侵占其他地类速度加快,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趋势最为明显。生态保护情景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量最少。研究结论:资源型城市在未来发展中应均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同时加强规划引领,促进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8.
以广东省云浮市中心城区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多因子综合评价法、灰色系统模型预测法以及GM(1,1)模型,通过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城市空间扩展指数耦合的弹性开发适宜指数,最终在禁止开发建设区域的约束下划定城市开发边界。研究发现云浮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布局不合理,城市用地拓展边界未能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管理过程中存在规划边界类型繁多、管理成本高、管理手段单一及刚性过强的问题。在当前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和空间治理现代化的政策背景下,未来应促进多规整合,有机结合边界管理的刚性与弹性,建立边界内外差别化管控机制,完善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五期遥感影像解译数据,借助ArcGIS10.2的空间分析等功能,利用城市扩张速率、城市扩张强度、景观扩张指数等研究方法,测度、描述与揭示合肥都市圈城市用地扩张过程及时空特征。研究表明:(1)合肥都市圈各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数量特征:2000—2020年合肥都市圈建设用地面积扩张约3.5倍。2000—2005年,合肥都市圈的城市用地从520.27 km2增长到629.55 km2,净增长109.28km2,扩张速率为4.20%,扩张强度0.03%。2006—2010年、2011—2015年和2016—2020年分别净增长352.48km2、388.69 km2和445.46 km2;扩张速率分别为11.20%、7.92%和6.50%。(2)合肥都市圈各城市的建成区扩张速率与扩张强度在2000—2005年、2006—2010年、2011—2015年以及2016—2020年四个阶段中,除了桐城市在200...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探索一种基于地价均衡视角的城市扩张新命题,为美丽中国建设尤其是城市发展边界、基本农田和生态红线划定提供决策参考和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案例分析法、逻辑推理法。研究结果:(1)研究范式对比发现,与国外"预留空间"范式、更为关注城市质量提高和生态环境品质提升的新研究假说不同,国内研究假说大都基于"遏制扩张"范式、更为关注城市经济增长、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影响,并且未来城市扩张调控选择"预留空间"范式要比"遏制扩张"范式更具可行性;(2)理论命题分析认为,全球城市扩张具有惯性"动量增生"特性,惯性边界与现状边界之间构成城市扩张的"惯性空间",新时代运用中国独特的理想、适度和极限三条边界、在惯性空间范围界定城市扩张的"绿色理想"、"黄色代价"和"红色警戒"三类调控区,是城市扩张调控策略选择的基石和关键。研究结论:在理论命题指导下,美丽中国建设应该依据新时代现实国情和可持续发展要求,构建多要素层次城市协同发展模型,为城市扩张预留绿色理想、黄色适度和红色极限三个预留空间,并建议将未来城市扩张惯性空间范围调控到适度预留空间内是当前较为理性和现实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1.
在2017年北京市五环路范围以内1052位受访市民的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多元Logit模型对市民的偏好进行了实证分析,探究了不同城市园林绿化布局方案与包括市民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市民化特征以及园林绿化特征在内的诸多因素之间的关联及影响关系,并就北京市民选择各种园林绿化布局方案的概率进行了估计。研究结果表明:⑴北京市民普遍偏好于以自然形态实施建设的园林绿化布局方式,而市民对于园林绿化的人为管护的需求同样客观存在;⑵市民的年龄越大、收入越高,每年在京居住月份越多、每年去公园次数和在公园支出越多,他们就越偏好于自然形态的园林绿化选择,反之越偏好于人工形态的园林绿化选择;⑶市民的学历越高、家庭规模越大、距公园的距离越远,他们就越偏好于人工形态的园林绿化选择,反之越偏好于自然形态的园林绿化选择;⑷性别和居住年限因素未产生显著性影响。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建议:应统筹城市园林绿化布局建设的自然与人工属性,增强城市园林绿化布局建设的实用性,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政策制定的市民参与程度。  相似文献   

12.
首先,从空间布局、运作机制、组织管理、合作领域等方面阐述了国外城市群一体化的基本模式。进而,概括了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实践探索所取得的成效。最后,构建了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未来发展的"圈层式动态一体化模式",并对该模式内涵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分析。  相似文献   

13.
国外市地整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研究目的:介绍和分析国外的市地整理模式,为我国开展市地整理及其研究提供借鉴。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国外的市地整理广泛地应用于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具有不同的组织和管理模式以及适用于不同城市土地类型的应用模式;不同的模式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和条件,采用灵活的管理方式和实施程序,有效地协调政府、土地所有者、开发商等多方利益人的关系,高效地实现城市土地结构的调整和生态环境的改善,防止城市的无序扩张。研究结论:我国应尽快开展市地整理研究,探寻适合我国的市地整理模式。  相似文献   

14.
本文借助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运用生态学中的健康距离模型,对大连城市居住用地安全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大连城市居住用地安全空间差异性明显,普兰店、瓦房店、甘井子和庄河城市居住用地安全良好,沙河口、旅顺口和金州属于临界安全区,西岗、中山和长海属于敏感区。城市居住用地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包括与地震断裂带的距离、与地质灾害易发区的距离、与泄洪区的距离、与海岸带的距离以及其周边土地生态敏感度、水土流失程度等。  相似文献   

15.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框架,采用2015年北京市五环路范围以内的3 000位市民实地调研问卷数据,利用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SEM),从小区绿地、公园以及古树名木3个典型区域出发,研究了北京市民对城市林业的支付意愿及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市民的主观规范、行为态度和知觉行为控制均会对其支付意愿产生正向影响,其中知觉行为控制发挥的作用更大;市民的支付意愿会对其支付行为产生促进作用,但总体幅度较小。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加强对公众参与城市林业的宣传和引导,深化市民感知,营造全民支持城市林业的社会氛围,充分发挥公众作用;完善城市林业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环节,提升政策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夯实发展城市林业的基础,完善城市林业的各项功能。  相似文献   

16.
国有林业企业改革的立足点在于企业边界的调整。对国有林业企业组织形式的研究,可以从突破企业边界刚性着手。公司制改革可以使国有林业企业通过市场机制调整企业边界,通过这种方式调整企业边界的成本小于通过国家行政命令来调整企业边界。经过边界调整后的国有林业企业建立现代国有企业制度,而退出国有部门的林业企业则实行现代企业制度。  相似文献   

17.
城市理性发展理念对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启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研究目的:概要介绍城市理性发展理念在美国的应用及其保障措施一:法律保障和经济政策激励,以期启示中国的土地利用规划工作.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研究结论:中国应转变现有的土地利用规划思路,借鉴城市理性发展理念,应用城市发展边界(UGB)技术、建立土地监控系统以及设立并促进土地开发权的流转.  相似文献   

18.
城市洪水资源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合分析城市缺水、城市灾害和洪水资源化,提出城市洪水资源化的概念,并以华南师范大学社区为例,分析洪水资源化的经济效益,建议城市在遵循生态效益最大化的原则下,化害为利,通过城市雨洪收集利用,利用水库、湖泊蓄水,引水输沙,引水冲污等措施实现城市洪水资源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