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志友 《魅力中国》2010,(7X):252-252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是世界各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知识不断传承、创新和积淀的成果,它既是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又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更是人类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当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仍然是以行政性的保护为主,以知识产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并未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我国现行的知识产权法律中尚欠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亟需予以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弥补现有保护方式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鄂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传统的保护方式不足以满足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需求,本文结合鄂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况及特点,分析了鄂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重点探讨了鄂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模式的构建,论述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框架下如何充分利用知识产权制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3.
于楠楠 《魅力中国》2011,(10):365-365
知识产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我国已经出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知识产权的,适用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知识产权在反对非法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如何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应该发挥服务作用.  相似文献   

4.
很多学者都明确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利用知识产权制度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具有一定的知识产权性,但是各类知识产权本质上都不能完全涵盖非物质文化遗产,更不能全面覆盖非物质文化遗产利害关系各方的利益,现行知识产权规则运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存在着不可逾越的制度障碍。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其与现行的知识产权制度存在着不相容,知识产权制度不宜直接接纳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客体。为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商品化过程中的利益均衡,促进发源地经济的发展,应在现有的知识产权框架内,在不破坏知识产权权制度的完整性,不伤害其基本原则的情况下,增加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并构建相关的配套制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间接保护。  相似文献   

6.
王采 《魅力中国》2014,(3):349-349
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国家悠久的历史文化,对民族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归属者的保护,政府对其的保护,鼓励广大群体自觉投入到保护工作中等方面提高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维护。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质,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现阶段的维护展开了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应是泛珠三角区域知识产权合作的重要内容。泛珠三角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类型多样、内容丰富、独具特色、价值珍贵的特点,有很高的经济开发价值。在泛珠三角区域知识产权合作的背景下开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协调统一区域立法,引入商标权保护模式综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建设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三是实行区域商标战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构建;四是建立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监督机制,防止破坏型开发、利用,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8.
王碧云 《发展》2016,(1):52-54
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已经有越来越举足轻重的作用了,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的知识产权竞争也愈演愈烈,准确界定权利属性对于权利的保护有决定性作用,通过对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权与知识产权的权利特征之上的差异,呼吁建立独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私权权利体系以及私权保护范式.  相似文献   

9.
青海省有着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南藏戏属于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民族特色,同时承载着人类漫长的历史,但是近些年来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失传的危机,情况不容乐观.本文以黄南藏戏为例,分析其现状、主要问题以及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情况,并对完善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提出几点建议,以期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在中华大地上闪烁耀眼的光芒.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以及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施情况,提出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从政府层面和知识产权制度层面提出了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1.
文章概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现状;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意义;要对新疆多民族、多元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发掘、整理,保护;必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知识产权制度保障范围.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权利"可以弥补传统知识产权制度的不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全面的保护。特别权利的主体应采用多层次认定的方式,整理者、改编者、代表性传承人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权利的权利人。应当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财产权中的许可使用权,强调利益分享权,权利人所获收益需有一部分用于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考虑到公共利益,需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权利进行限制。  相似文献   

13.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林启 《特区经济》2010,(1):249-25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维护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与物质文化遗产一道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文章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特征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基本原则,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模式,然后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完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中国     
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与中国作为一个时髦的名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国人的视听域不过短短几年时间,它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0年启动的“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项目(1972)的补充,“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每两年评选一次,旨在在世界范围内保护和抢救非实体性质的、民间与传统的文化表现和文化空间,包括口头传统和语言,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以及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2001年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评选出三批、90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国的昆曲、古琴、新疆木卡姆和蒙古长调(与蒙古国联合申报)名列其中。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故宫、长城、敦煌、泰山等文化与自然遗产一起,成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表征。或者说,它们都是中国作为一个“想像的共同体”的核心符号。受到世界范围内“申遗”运动的感染,以及中国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力度的加强,建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工程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该工程既延续了此前一系列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如“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  相似文献   

15.
钟薇 《特区经济》2013,(2):172-174
对体育知识产权和非物质遗产的性质、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表明,两者都是无形资产,同属智力劳动成果范畴。体育知识产权主体单一而明确,客体保密性好,属私权,侵权行为昭明;非物质遗产产权主体多为团体或不明确,客体多为公开性,属公权,侵权行为大部分难于界定。传统的体育知识产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客体存在较大差异,但二者又相互渗透和互补。作者针对其法律保护和加强体育软实力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张家界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张家界在旅游快速发展过程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的利用与开发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与保护带来了积极影响,同时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环境、原真性及传承人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应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建设、政府的主导与监督职能、有效的旅游利用模式等对策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选取青海省西宁市及海东市为例,以西宁市及海东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和旅游发展互动模式研究为论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与旅游发展的关系、西宁市及海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进行分析,探寻西宁市及海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与旅游发展互动的可行性模式,以弥补西宁市及海东市旅游业发展的不足,更好地促进西宁市及海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以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髓,20世纪中叶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重视,在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独特性以及活态性基础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立足我国实际,厘清二者之间的矛盾,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为着眼点,平衡博弈,唤起文化自觉,试图挖掘并总结旅游文化产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方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的提出 从世界范围内看,"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是一个全新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也属于全新的研究课题。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第30届大会决定设立人类非物质和口头遗产代表作名录,从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问题正式进入公众的视野,引起世界各国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20.
文章叙述了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特征及展示方式,认为可以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及展示形式,结合西安地域特征和非物质文化背后的人文、社会、民族信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展示设计相结合。提出对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设计理念、方法,解决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设计发展滞后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