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欧美反倾销与反规避措施及其对我国的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拟从分析和评价欧美反规避措施出发,探讨倾销与反倾销、规避与反规避问题对我国入世后的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及国内产业发展的影响,并结合我国的<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规避征收反倾销税的行为使反倾销执法的有效性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反规避作为反倾销立法的延伸已越来越为各国所重视。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与地区已建立了较完善的反规避法律体系。我国急需借鉴国际经验完善现有的反规避立法。  相似文献   

3.
孙婧 《特区经济》2011,(3):247-248
反规避措施是国际贸易中的新贸易壁垒,是反倾销的扩展和延伸,是反倾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目前,欧盟、美国都建立了反规避法律制度。时至今日,中国已跻身世界贸易大国的行列,随着贸易摩擦的不断加剧,中国的反规避立法还显单薄与滞后。因此,研究、借鉴和应对国外反规避立法中的规则应成为我国国际贸易实践中的当务之急。同时,完善我国的反规避立法对于减少外国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反规避调查和收敛外国产品在华的倾销和规避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潜在效果。  相似文献   

4.
入世以来,我国企业面临各种产品关税不断降低的冲击,同时也不断遭受来自欧美的一些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实施的针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之诉。研究探讨WTO欧美反倾销法律制度成为我国企业应对西方国家反倾销之诉当务之急本文通过"改锥案"分析了反规避法律制度的合法性,其目的在于介绍目前欧美各国反规避法律制度的现状,通过分析研究WTO及欧盟反规避制度向我国企业提出应对欧盟实施的反规避措施的方案,同时对反规避措施存在的合法性进行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5.
应对国际贸易壁垒中国需要反规避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我国加入WTO以来。除反倾销之外。反规避也是发达国家常用的一种贸易壁垒形式。我国遭遇反规避调查的案件呈增多趋势。然而。我国并没有具体实施反规避调查的法律依据。被诉规避的中国企业只能处于被动地位。我国也没有针对国外的规避行为发起过一起反规避调查。从而使得规避行为进一步猖獗。因此,反规避立法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国外提起的对华反规避案件数量的逐年增加.我国企业出口在国际竞争中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甚至受到被驱除国际市场的严重威胁。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直面接踵而至的严峻挑战,深入研究倾销的规避与反规避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与必要。文章对倾销的规避与反规避制度的研究与分析就是在我国入世后.随着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和贸易摩擦的日渐频繁的情势下,从比较借鉴的角度所展开的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7.
论反规避的合法性与必要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郑玲丽 《世界经济研究》2005,28(6):68-73,84
反规避措施作为反倾销措施的补充和延伸,从其诞生起就引起了各国的激烈争议。以欧美等国为一方的支持者认为,反倾销与反规避措施均属国民待遇原则的例外,符合GATT和WTO的宗旨及原则;以日本、新加坡等国为另一方的反对者则认为,反规避措施实质上是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从反规避措施本身出发,结合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分析,反规避措施只要运用得当,是符合GATT和WTO的宗旨及原则的,具有合法性和必要性。WTO应尽早制定反规避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8.
欧盟反规避立法与实践对我国有关立法的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针对反倾销措施的规避行为大量发生,有必要制定反规避立法以打击规避行为、保障国际贸易的公平竞争秩序。我国的反规避制度非常简单、尚未成型、而欧盟有关立法较为完善,对欧盟反规避立法进行分析介绍,旨在发现对我国反规避制定完善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欧盟反规避中的原产地规则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滕玉华 《改革与开放》2004,(11):24-24,i001
<正> 一、欧盟反规避立法及原产地规则1、欧盟反规避立法对于反规避行为,欧共体一开始是以海关货物税则序号作为防止进口零部件在共同体内部装配,以规避反倾销税的方法。鉴于依靠欧共体原产地规则无法有效地防止零部件倾销这种规避行为,欧共体于1987年6月对其反倾销法进行修改,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反规避  相似文献   

10.
倾销的经济学和法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际经济加速一体化的当今世界,反倾销已成了各国保护本国工业、规避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保护条款的一大利器。本文从经济学和法学的角度,研究了倾销的认定和倾销的成因,倾销行为以及反倾销规则,从而对完善我国的反倾销立法以及企业的反倾诉讼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章围绕国外对我国出口商品的反倾销现状,阐述了国内不少出口企业"借道"出口所要面临的反规避调查,并提出了我国出口企业如何应对国外反倾销及反规避法律对我国出口贸易造成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2.
日本反倾销政策及其特点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利芳 《亚太经济》2006,27(6):101-104
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实施反倾销制度的国家之一,其反倾销政策具有自身的特点。同时,在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纷纷采用反倾销手段保护本国产业、国际反倾销摩擦愈演愈烈的大背景下,同为发达国家的日本却很少发起反倾销调查。本文从日本反倾销政策的基本内容出发,考察了日本反倾销政策及其实践的特点,并分析了形成这些特点的相关原因。  相似文献   

13.
正常价值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图通过对WTO《反倾销协定》、欧美反倾销立法有关规定作一比较研究,提出我国反倾销立法中关于正常价值的立法建议;正常价值是反倾销立法中至关重要的概念,是决定倾销是否存在以及倾销幅度大小的关键,亦是反倾销程序是否得以继续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确定正常价值的标准和依据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14.
吕仕法  姚立国 《特区经济》2009,(11):233-235
我国《反倾销条例》与欧盟的反倾销法存在着不少区别,实体法中存在着非市场经济国家出口产品"正常价值"的确定、进口商品价格的可比性因素、损害确定方面、倾销与损害之间因果关系的确定方式、反规避措施、公共利益的界定等六个方面的主要区别。究其原因,有的是立法技术、经贸水平等方面的原因,还有的是立法价值取向的原因,欧盟反倾销调查的价值取向是满足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并不是追求贸易自由和中低收入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15.
华欣 《港口经济》2003,(5):36-36
一、我国企业规避倾销嫌疑的策略选择 1.在企业战略中渗透倾销规避的理念.我国近年的出口产品,数量虽大但附加值不高、国际知名度低,因而在国际市场上价格必然偏低,很容易被国外当成反倾销的对象.  相似文献   

16.
黄晓喆 《特区经济》2010,(6):256-258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速,同时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发达国家近几年出现了一种"社会倾销论",并由此作为反倾销的理由。我们应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反社会倾销的原因分析,对社会倾销问题进行科学评估,并从逆向采购等角度,提出了我国应对反社会倾销的总体性策略。  相似文献   

17.
朱向红 《北方经济》2004,(10):25-26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然而,在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企业却不断受到反倾销调查,我国已成为反倾销调查的最主要目标.倾销是一种不公平的贸易行为,如果一种产品从一国出口到另一国的出口价格低于正常的交易过程中其本国国内消费的相同产品的可比价格,则该产品将被认为是倾销.在国际贸易中,跨国公司采取转移价格或者由其所在国政府采取影子价格补贴等优惠政策来鼓励出口,即使出口产品价格低于成本,企业仍然有利润.为避免此类不公平竞争,世界贸易组织制定了相应的反倾销反补贴反规避条例来保护正当的竞争.但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一些国家和地区为了保护其经济利益,以反倾销为由,阻碍正常的贸易往来,使反倾销变相成为贸易保护的工具,借反倾销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国际贸易领域,许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一方面极力倡导自由贸易,其出口产品以低价在他国倾销,另一方面又竭力利用WTO反倾销的有关规定并通过国内反倾销立法的不断完善来保护本国的贸易和工业利益.我国自从1978年遭遇欧盟对我国出口的糖精和盐类进行的反倾销调查以来,每年国外对我国出口产品提起的反倾销调查呈急剧上升趋势.甚至于进入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将反倾销的矛头主要指向中国,这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反倾销已成为中国产品出口的"拦路虎",因而值得重视与研究.  相似文献   

19.
李畅 《魅力中国》2010,(23):53-53
入世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额逐渐加大,对世界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加,但与此同时也遇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及国外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本文首先结合目前的情况阐述了我国遭遇反倾销的现状和原因,其次分析了反倾销对我国对外贸易带来的不利影响,最后对我我国如何规避反倾销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倾销是指一国(地区)的生产商或出口商以低于正常价格将其商品销往另一国市场,并对该国同类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或产生实质性损害威胁的行为。受到倾销商品损害的进口国为此采取的措施称之为反倾销。在国际贸易中,我国出口产品一直成为欧美等国反倾销的重要对象。他们以中国并非真正的市场经济国家,产品价格不反映真实的产品价值为理由,屡屡对中国出口产品提起反倾销,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