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农村公共品的供给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本文主要围绕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存在的问题诸如公共品供给不足、供给结构失衡等展开讨论。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促进我国农村公共品有效供给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2.
利益主体博弈与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困境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本文运用博弈论的分析框架,考察了农村税费改革以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民三个利益主体在农村公共品供给中的博弈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农村公共品供给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的博弈研究——基于行为差异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如政府、村级组织、农民等作为"经济人"通常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其目标取向均呈现出不同层次的多样性特征,进而决定了其在农村公共品供给方面的行为差异。农村公共品供给各主体不同的行为取向及相互之间存在的博弈是造成农村公共品供给滞后短缺问题的症结所在。政府是农村公共品供给最强势主体,是解决农村公共品供给难题的关键。地方政府的局部非理性特征决定了其供给行为的扭曲,中央政府应对其约束与激励并举。农民由于内生合作能力的贫弱较难成为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需要一个自上而下凭借行政强力的乡村组织介入到村庄秩序的建立中,同时也要健全农民的利益诉求机制和民主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4.
市场化供给、民间组织供给、政府强制性供给是我国理论界研究农村公共品供给方式领域的主要成果.该文章基于山东省文登市S村的主要状况,分析了上述三种方式为该村提供公共物品的可行性,并进而提出现阶段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机制的建立必须注重大环境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历史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概括分析了中国古代、民国时期和新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特征.古代农村公共品供给成本基本上由农民承担,民国时期农村公共品供给处于乡村自理状态.新中国建国初期政府采取以劳动力替代资本的方式保证农村公共品基本供给;改革以来至税费改革之前,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承继人民公社制度基本架构,但缺乏人民公社体制的强制性能力,未能适应农民主体利益诉求;税费改革后政府增加了农村公共品供给,而提高供给效率成为制度改进的关健.  相似文献   

6.
与我国城镇社会保障相比,兵团农牧团场社会保障在基金供给主体、保障对象和保障作用方面具有一些特殊性,这些特殊性决定了它作为一种俱乐部产品也必然存在公共品特性,而研究它的公共品特性对于兵团农牧团场社会保障这种公共品的高效供给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在分析团场社会保障的产生历史背景、特殊性的基础之上,运用公共品理论提出了团场社会保障的公共品特性,进而对当前团场社会保障所面临的问题从公共品供给的角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提出一些有益于团场社会保障改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与我国城镇社会保障相比,兵团农牧团场社会保障在基金供给主体、保障对象和保障作用方面具有一些特殊性,这些特殊性决定了它作为一种俱乐部产品也必然存在公共品特性,而研究它的公共品特性对于兵团农牧团场社会保障这种公共品的高效供给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在分析团场社会保障的产生历史背景、特殊性的基础之上,运用公共品理论提出了团场社会保障的公共品特性,进而对当前团场社会保障所面临的问题从公共品供给的角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提出一些有益于团场社会保障改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公共品多元化供给模式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品的多元化供给模式提高了我国公共品的供给效率,但作为参与主体的政府、私营部门和非营利部门却又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公共品多元化供给模式存在的问题指出:政府应在加强自身制度约束的同时,积极为市场供给提供制度激励和必要约束,并保证非营利部门的健康发展,切实解决公共品配置中的公平和效率问题。  相似文献   

9.
为什么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不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村公共品长期供给不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本文通过比较强势地方政府公共品供给行为与各部门公共品需求决定机制来探讨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不足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偏向的公共品供给配置内生于地方官员在追求政治晋升和维持社会稳定之间的权衡;而各部门的公共品需求则取决于二元经济背景下各部门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因此,部门间公共品供给配置的政治决定机制和各部门公共品需求的市场效率原则之间的割裂导致了农村公共品供给与需求之间的错配和不足。  相似文献   

10.
农村公共品的非政府组织供给与政策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目前我国农村公共品的供给仍处于高度匮乏状态,且供给主体单一。而非政府组织由于在组织方式、信息取得等方面的优势,政府应当鼓励其在农村公共品供给中发挥作用,这样,既可以弥补政府和市场供给的不足,又可以形成农村公共品社会化供给的多元化格局,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求。  相似文献   

11.
充足而有效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奈件的基本保障。当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缺口,公共资金投入不足、自上而下的供给决策机制、供给主体错位严重是产生供需不均衡的主要原因。为解决这一矛盾,应加大公共资金投入、合理界定不同供给主体的职责、建立完善的需求表达机制。  相似文献   

12.
Book reviews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4,31(1):107-111
Book reviewed in this article:
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the Role of Risk in US Agriculture Just Richard E., Rulon D. Pope (Eds.)
Providing Global Public Goods: Managing Globalization Inge Kaul, Pedro Conceicao, Katell Le Goulven and Ronald U. Mendoza (Eds.)
Agricultural Policy Reform—Politics and Process in the EU and US in the 1990s Wayne Moyer and Tim Josling (Eds.)  相似文献   

13.
林业分类经营模式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其理论基础是:分工与专业化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微观经济学理论。公益林和商品林具有不同经营目标、管理模式及资金运行特点。林业是一个具有公益性和外部性的行业,又是一个弱质产业。林业生态建设和发展需要公共财政的支持。  相似文献   

14.
我国生态公益林碳贸易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对生态公益林碳贸易的内涵进行诠释,对我国生态公益林碳贸易的可行性分别从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两方面进行分析,并分别从市场经济原则、公平性原则、透明性原则、计量客观性原则、监督保护性原则等方面对其应遵循的原则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我国进行生态公益林碳贸易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公共林业的性质与外部性问题解决途径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南 《林业经济问题》2002,22(3):151-154
本文以西方公共经济学理论为依据 ,对目前人们有关公共林业性质的认识提出了质疑。公共林业中的公益林并不是纯公共物品 ,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公共林业生产和消费性质 ,并从其性质出发分析公共林业外部性问题的解决途径 ,试图建立起一个我国政府干预林业的最佳模式 ,此模式下政府扶持的最终目的是让市场机制更有效地发挥出来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大林业观的提出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结果,是对林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重要地位的肯定。其重要意义在于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文章提出大林业观统领下政府层面、企业层面、个人层面和国际层面生态文化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Agriculture research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that transcends national borders has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enhancing developing country productivity growth over the past 50 years. The demand for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e research (IAR) continues to be strong today even while becoming increasingly differentiated by the stage of development that a particular country or region is in. The supply of IAR to developing country research programs is, however, becoming increasingly constrained by: variable donor support; a push toward downstream product adaptation and dissemination activities relative to innovation and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a lack of clear links between international public good research and national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priorities. Country‐level donor coordination and alignment mechanisms, specified in the Paris Declaration on Aid Effectiveness, do not explicitly account for the role of IAR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While the movement toward national ownership of its development agenda and donor alignment around it is unquestionably good, an unintended consequence could be a break in the R&D pipeline that supplies public good research and technologies for enhancing developing country agriculture productivity growth. The article presents options for rebuilding synergies between international public good research and national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priorities.  相似文献   

18.
Reduction in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constitutes a global public good; and hence there will be strong incentives for countries to free ride in the provision of CO2 emission reductions. In the absence of more or less binding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 we would expect carbon emissions to be seriously excessive, and climate change problems to be unsolvable. Against this obvious general point, we observe many countries acting unilaterally to introduce carbon emission policies. That is itself an explanatory puzzle, and a source of possible hope. Both aspects are matters of ‘how politics works’– i.e. ‘public choice’ problems are central. The object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ain the phenomenon of unilateral policy action and to evaluate the grounds for ‘hope’. One aspect of the explanation li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policy instruments that redistribute strategically in favour of relevant interests. Another is the ‘expressive’ nature of voting and the expressive value of environmental concerns. Both elements – elite interests and popular (expressive) opinion – are quasi‐constraints on politically viable policy. However, the nature of expressive concerns is such that significant reductions in real GDP are probably not sustainable in the long term – which suggests that much of the CO2 reduction action will be limited to modest reductions of a largely token character. In that sense, the grounds for hope are, although not non‐existent, decidedly thin.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生物资产计量属性的国际惯例和中国生物资产的计量属性,在对生物资产计量属性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指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谨慎选择;阐述了中国林业类上市公司已经具备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的条件,并以永安林业为例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20.
我国纸产品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指数和显示比较优势指数这三个指标定量分析了我国纸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结果显示我国纸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与世界纸业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纸业集约度低,产品结构不合理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我国纸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