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追随Evans和Krass(1996)的基于时间序列的随机收敛、随机条件收敛模型,以中国1952-2007年的全国人均GDP数据,东中西三大地带人均GDP数据为考察对象,并使用MonteCarlo模拟技术计算了判断随机收敛与随机条件收敛的统计量的临界值,应用面板单位根检验对中国全国及三大地带是否存在随机收敛、随机条件收敛进行了考察,发现全国及东中部内部不存在随机收敛,西部地区内存在随机弱收敛与随机条件收敛,本文首次对我国进行了随机条件收敛检验。  相似文献   

2.
针对中国区域"四化"协调发展水平的收敛性,采用σ收敛、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检验方法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的变异系数都呈逐年下降的趋势,σ收敛存在,地区间协调发展水平的差异逐年缩小。全国范围内,绝对和条件β收敛均显著存在,落后地区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先进地区,前者有追赶上后者的趋势。东、中、西三大地带内部β收敛显著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明显。东部收敛速度最快,中部其次,西部最慢。  相似文献   

3.
选用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2000—2012年的年度数据,利用Jeffrey Wurgler弹性系数模型测算我国工业行业资本配置效率,并对我国资本配置效率收敛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东、中、西三个区域的资本配置效率差异显著,且东、中、西三大区域依次呈递减的趋势。(2)从全国层面看,我国资本配置效率不存在σ收敛和绝对β收敛,但存在条件β收敛;从区域层面看,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存在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但东部地区仅存在条件β收敛。  相似文献   

4.
借助β收敛模型对中国区域增长效率水平及其变动趋势进行分析,可以考察中国区域经济规模对增长效率差距收敛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整体增长效率存在β收敛,其中东部和中部地区均呈现出区域增长效率收敛特征,而西部区域增长效率变化趋势是发散的。整体经济生产效率差异会随经济规模差异缩小而呈现发散趋势,东部和中部地区也表现为发散趋势,而西部地区会随着经济规模差距的缩小而呈现收敛特征。西部地区应实施局部均衡的发展战略,通过寻找自身优势和突破,避免落入低水平发展陷阱,更有利于增长效率提升和收敛;东部和中部地区应通过整体的区域和产业政策配合,加快打破区域联动发展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为合作重点,更有利于实现互利共赢和生产效率提升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FDI在我国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格局,这必然导致其对我国区域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出现差异。通过对东、中、西部地区FDI与产业结构的灰关联分析,发现FDI对三大区域的产业结构升级都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其影响程度是有差异的,对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最大,也最有利于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对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次之,对东部地区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6.
我国地区税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计算了我国1998~2003年间各地区宏观税负,并利用塞尔指标分析了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区之间及其内部税负差异的具体表现。研究表明,东部地区税负最高,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税负水平最低,且各经济区之间税负差异逐年递增;就各经济区内部税负差异而言,东部地区最高,中部地区最低,西部地区内部税负差异虽然逐年下降,但相比中部地区仍较大。本文将从地区经济经济发展状况、税收制度和税收征管三方面分析造成税负差异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财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针对我国三大地区能源消费水平空间差异和影响因素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方法/过程首先,选取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样本, 利用离差指标将省际人均能源消费总差异分解为东、中、西部地区间和地区内部差异; 其次,运用结构分解模型考察人均GDP、万元工业产值综合能耗、工业化率对能源消费空间差异的影响。结果/结论研究发现:能源消费空间差异主要来自东、中、西部地区内部差异;人均GDP能够解释空间差异的50%以上,三个影响因素对地区内部能源消费差异的贡献率随时间动态变化。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文章提出缩小能源消费空间差异重在平衡地区内部差异,应从监管、政策引导、结构调整等方面缩小能源消费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我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995—2010年期间的碳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分析了碳生产率在全国以及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差异,构造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区域碳生产率的收敛性。研究发现:在样本期间内,全国碳生产率水平逐年增加,东、中、西三大区域碳生产率水平呈由东到西递减格局。碳生产率收敛检验结果显示:全国和东部存在绝对β收敛,中部和西部不存在绝对β收敛,全国和三大区域均存在条件β收敛,东部收敛速度最快,其次是中部和西部,人均GDP、产业结构、能源强度、城市化水平对收敛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指标体系并对2005—2021年中国30个省份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进行测度,结合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分析其时空演进和分布格局,借助Dagum系数法和耦合模型识别区域发展差异与系统整体性,并运用障碍因子法对部分地区进行制约诊断。研究表明:中国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显示良好上升趋势,呈现东高西低、中部上升、东北停滞的分布特征;空间集聚性明显,未表现出极化倾向;组间差异是外贸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差异来源,尤其是东西差异;各区域新发展理念的系统整体性有所提升,除西部地区外耦合协调性均呈收敛态势;影响东北和西部省份发展的制约因素集中在绿色生态、科技创新和效益共享三个维度。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2001年到2020年我国省级年度面板数据,构建了绿色金融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指数进行测算,运用马尔可夫转移概率矩阵、泰尔指数和莫兰指数对我国区域绿色金融发展的动态变化、差异性以及空间分布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发现:第一,我国整体绿色金融发展指数呈现连年上升的趋势,且东部地区多年表现出高水平、高增长状态,与中西部地区发展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第二,绿色金融发展较为稳定,一年后大部分都维持在原有的等级水平,且较低水平区域向上转移的概率一般大于较高水平区域向下转移的概率;第三,从总体发展差异来看,二十年来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指数差异呈现上升趋势,说明发展差异不断扩大,并且地区内部的差异较地区间的差异对总体差异贡献较大,从地区内部差异比较看,东部地区差异远超中西部地区;从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指数的区域间分布状态来看,绿色金融发展存在着一定的空间溢出效应,呈现出“正向集聚”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根据全国和重庆市1987-200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VAR模型对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发展和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重庆市与全国具有很强的一致性(虽然在细微之处有所差别),即金融发展规模和城乡收入差距正关(服从Kuznets“倒U型”曲线),而金融发展效率和城乡收入差距负相关。金融发展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积极意义,特别是农村金融的发展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直接的作用。因此,重庆市应积极促进地区金融发展,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提高金融中介效率。  相似文献   

12.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郴州建设"湖南最开放城市、湘粤赣省际区域中心城市"战略目标的实现必须优先构建省际区域物流中心。郴州市构建省际区域物流中心既存在地理区位优越、陆路交通发达等优势和货物量增长迅猛、商贸流通活跃等机遇,同时也存在物流软硬件条件仍不够完善、物流企业实力弱小等挑战。为实现郴州市构建省际区域物流中心城市的目标,应着力采取构筑物流运输、物流信息和物流政策三大平台,实施物流园区和物流配送中心体系建设等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不仅需要注重“量”的增长,更要注重经济发展“质”的提高。本文通过构建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测度了华东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实现程度。研究发现,华东地区经济发展质量总体趋于优化,但各省市阵营之间的差距始终存在,进而通过横向比较,分析了华东地区各省市在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社会总需求、经济结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和社会福利等方面存在的差距。进一步的收敛性检验发现,华东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差距在逐渐缩小,尽管收敛趋势并不十分明显;华东地区东部沿海省市与华东地区中部省份区内经济发展质量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电子商务在各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加深了业已存在的"东西部数字鸿沟",加剧了地区间的差距,引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对于西部地区而言,发展电子商务,既是缩小地区间差距的基本途径,也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西部地区应正确认识电子商务的本质及其发展效应,着力推进电子商务发展,化数字鸿沟为数字机遇,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为给物流产业融合提供理论架构和政策支持,在对产业融合理论归纳的基础上,提出了物流产业融合的基本概念框架,并进一步研究了物流产业融合的驱动力:即对商业利益的Ψ求、物流服务供需关系、物流服务创新和全球价值网络嵌入;探索了物流产业融合的主要模式:"价值模块镶嵌"型融合模式、"纵横交错渗透"型融合模式以及"价值网络重组"型融合模式;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物流产业融合"三位一体"的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计算1952~2008年我国工业总产值地区变异系数,发现我国工业布局经历了“均衡-非均衡-收敛”的变动趋势。文章利用1980-2007年省际面板数据研究了影响工业布局变动趋势的主要因素,得出以下结论:区域政策是影响工业布局的重要因素,优惠政策可以促进地区工业发展;越高的投资水平,越有利于地区工业集聚;经济对外开放度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对地区工业集聚也有显著正的影响;劳动力成本对工业布局也有重要的影响。这些结论对于缩小地区工业发展与经济差距有重要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文章定量分析了自1996年以来新疆五大区域间外贸差异情况:新疆外贸主要集中在天山北坡区和北疆西北部区,其中北疆西北部区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将是未来新疆外贸发展的核心区域,其他三个区域外贸所占比重较小,但是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南疆东北部区和南疆西南部区外贸发展均具有较大潜力。而通过五大区域间外贸差异程度分析得出,五大区域间外贸绝对差异在不断扩大,相对差异则呈缓慢下降趋势,其中外贸水平最高地区和最低地区的绝对差距与相对差距均呈扩大趋势。这种差异的存在与各区域的基础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优势产业发展情况、外商直接投资,以及技术和人才等因素的影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以中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为基本地域单元,利用1996—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定量分析了国际旅游收入的时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①省级行政区间的国际旅游收入的绝对差异不断扩大,且速度不断加快;相对差异逐年缩小,下降幅度较小。②国际旅游收入地域空间集聚态势显著,国际旅游收入发达省级行政区全部集聚在东部沿海。③根据其相对发展速率和收入水平,可以划分为高高(HH)、高低(HL)、低高(LH)和低低(LL)4种空间发展类型,低低型(LL)数量及比重占绝对多数。④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客源市场距离、区域开放程度、区域发展政策和基础设施,是影响国际旅游收入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了优化省级行政区国际旅游收入差异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资源效率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基于DEA模型的资源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对中国1995年~2007年30个地区的资源率进行了测度,将测度结果按照东、中、西、东北四个区域进行了时空差异分析,并对资源效率变化趋势进行了收敛检验.结果显示:1995年~2007年中国的资源效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效率均值的高低排序依次为东部、西部、中部、东北,其中东部、中部呈资源效率上升趋势,西部、东北呈下降趋势,只有东部地区资源效率均值高于全国均值,其余地区资源效率均值都低于全国均值;通过收敛检验可以看出1995年~2007年间,中国资源效率呈发散趋势,即差距在逐渐增大,其主要原因在于东部地区资源效率变化差距的影响,其余地区差距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20.
1992—2011年间,我国区域内的差距是扩大的,而区域间的差距是缩小的,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区域发展差距呈收敛趋势。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因素:技术效率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政府干预的制度环境,然后是资本投入。而人力资本的影响又超过了物质资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