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978-2007年的有关数据表明:贵州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占GDP比重从1998年开始明显趋于下降,且比西南邻省下降幅度大、速度快。这既与英美等国劳动报酬比重相对稳定的“卡尔多”特征事实不一致,也与日韩工业化过程中劳动报酬比重趋于上升相悖。贵州初次收入分配格局扭曲,已成为贵州加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关键瓶颈。贵州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导致劳动报酬比重下降的重要原因,而根本原因则是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与粗放型经济的增长方式。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公平的劳动力市场制度等深层次调整和改革,才能最终改变这种不利于劳动者的初次收入分配格局。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都偏低;分配关系不合理,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以及群体之间收入差距大;分配行为不规范,分配秩序比较混乱。体制性弊端是形成现有收入分配格局的根本原因,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劳资集体谈判制度缺失,劳动力价值被严重低估;经济社会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也导致分配不公。劳动报酬占比下降是公有制的比重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下降、政府和工会未能在市场经济中充分发挥作用的客观结果。因此,要明确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进综合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机制已成为我国经济体制的主要调节机制。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机制分配功能的直接体现。在这种分配方式大大提高经济效率的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收入上的巨大差距,我们应该努力加强在收入分配领域的宏面调控,使广大人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西部地区初次收入分配中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要明显高于东部地区和全国整体水平,资本收入占GDP比重则相反,另外,政府初次收入(直接生产税)占GDP比重保持相对稳定。但西部地区劳动报酬比重呈现出下降态势,不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导致这种变动的因素包括产业结构调整、西部地区相对富余而人力资本积累不足的劳动力市场结构以及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因而,西部地区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并构建促进劳动报酬比重持续提高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需求结构维度、分配结构维度和产业结构维度剖析宏观经济政策———劳动力成本———经济结构的作用机理,劳动力成本上升会对中国经济结构优化产生积极影响,宏观经济政策应顺应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机遇,顺势而为,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6.
劳动作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要素,其配置效率高低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优化劳动要素配置的过程。优化劳动要素配置包括劳动力总量提升、结构优化以及劳动力收入水平的改善。受经济发展阶段、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以及劳动力总量与结构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劳动要素配置效率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特征。总体上而言,我国劳动要素配置效率在不断提升;而近年来,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我国出现了劳动力收入增长缓慢、劳动力报酬份额持续下降,以及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与局部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有待于通过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提升劳动者人力资本水平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等措施予以解决,以不断提升劳动要素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7.
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演变、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几年来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持续下降,而企业收入比重和政府收入比重逐步上升。国民收入分配失衡加剧投资与消费不平衡和国际收支失衡,阻碍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因此,提出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现阶段居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财税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上理应有所作为。本文从财税政策的作用边界、重点、方式、手段、原则和战略视野等层面,探讨了如何发挥好财税政策的职能作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渤海湾地区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劳动力成本上升通过影响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进出口需求进而作用于整个经济系统。借助2001年—2010年数据,运用C-D模型定量分析了渤海湾区域劳动力成本上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劳动力成本上升对渤海湾地区总需求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即劳动力成本上升有助于促进渤海湾区域总需求的增长。因此,地方政府与企业都应牢牢抓住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地区经济发展和企业变革带来的契机,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发展低碳经济作为经济发展方式的创新性转变,必然波及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将引起收入分配格局的重大变革,成为逐步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重要路径。发展低碳经济将有利于消除对收入分配公平的隐性侵害,有利于实现经济从负外部性向正外部性转变,有利于实现“成本——收益”理论要求的收入分配公平原则。  相似文献   

11.
劳动力在地区之间流动,本质上是供求关系作用的结果.贵州因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就业弹性小,劳动力需求少于供给而呈单向流出.劳动力长期流出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贵州应按比较优势原则确定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增大就业弹性,扩大劳动力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赵祥 《产业经济研究》2013,(2):10-20,64
产业的集聚和扩散是区域发展的向心力和离心力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二者的大小又要受到行业关联效应和要素结构的影响。由于关联效应和要素结构不同,不同类型产业表现出不同的扩散特征:关联度低、劳动密集度低的产业扩散倾向不强,多在经济条件类似的地区之间扩散;关联度高、劳动密集度低的产业地区粘性最强,核心企业一般不会改变生产区位,通常会发生配套企业向周边邻近地区转移的的空间连续性扩散;关联度高、劳动密集度高的产业扩散具有一定的倾向,核心企业可能会迁移,并引起配套企业集体向要素成本较低的地区扩散;关联度低、劳动密集度高的产业扩散倾向最强,区位迁移通常会跨越较大的空间维度。各级政府在制定促进产业和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时,应充分考虑不同产业的扩散特征,增加区域政策工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劳动力市场变化影响产业结构转型,产业结构转型又反过来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本文通过构建劳动力市场变化与产业结构转型的联立方程,运用2001~2011年中国各省市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劳动力市场变化与产业结构转型的内生性,结果发现:资本、劳动和市场因素将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因素、宏观因素和政策因素对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起到决定作用,劳动力与资本供给达到平衡才能更好地促进产业结构转型;此外劳动力市场变化与产业结构转型是相互作用的,可以通过产业和劳动力的聚集与分散效应,实现劳动力市场完善与产业结构转型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与问题主要是,劳动力转移的变化基本上与经济周期波动相吻合;有较强的地域性;技能水平偏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成因主要有政策制度、科技进步、城乡收入差距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能促进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提高,改变居民生活方式,促进农村消费观念的改变,回乡投资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开放农村消费市场等积极影响。也有政策难以落实,土地抛荒,农村地区消费和经营收入较少等负面影响。应鼓励和帮助劳动力回乡发展,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投入,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利用转移劳动力智力优势提高农村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中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中国制造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竞争力不断提高。但劳动力优势在发展制造业中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这对于以低价格、低成本优势进入国际市场的制造业带来了很大的国际压力。因此,必须提高劳动力资源的经济效率,将我国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6.
作为人口净流失和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地区,泰州“十二五”时期会面临着普通劳动力与技术人才同时短缺的问题。因此,提高适龄人口受教育水平,加强培养区域发展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提高劳动力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必将成为泰州各级政府长期的重要目标。文章从纵深的角度分析劳动力就业数量和结构变化的趋势,以及对未来泰州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劳动就业变化的影响,并据此提出加强劳动力培养、优化劳动力供给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就业结构变化和劳均资本存量上升是经济发展质量提高的根本要求。本文搜集并利用近二十年相关数据,计算了我国各省区三次产业就业比例与劳均资本存量。分析发现,各省区第一产业就业比例急剧下降、劳均资本存量迅速增长,劳均资本存量与就业结构变化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资本存量上升促进了就业结构优化;省区之间就业结构、劳均资本存量差距很大。因此,政府应采取均衡投资战略,避免资本过度集中;发达省区应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本产出效率;中西部省区则应加强资本积累、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促进第一产业劳动力就近转移。  相似文献   

18.
资本投入、劳动力转移和农业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土地、技术、劳动力是农业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由于我国农村市场发育迟缓,导致获得外生农业技术的成本很高。这样,内生农业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的适时转移就成为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同时,在二元经济结构下,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也会影响到非农部门的经济增长。因此,建立一个基于内生农业技术进步的二元经济增长模型可以用来解释农业经济增长的历史过程,评价农业政策的绩效和效率。  相似文献   

19.
基于1997~2017年的跨国面板数据,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研究实际汇率对劳动参与率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1)实际汇率升值会降低劳动参与率,贬值则提升劳动参与率;(2)实际汇率变动主要通过影响劳动力需求,进而影响劳动参与率;(3)相比于高收入国家,中低收入国家实际汇率变动对劳动参与率的影响更显著。因此,汇率政策的制定需要考虑其对劳动参与率的影响。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应采取适当措施来抵消人民币升值对劳动参与率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