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年来,基于国际金融风险程度的不断加深,IMF,BIS和许多国家的金融监管当局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信用评级的方法加强金融监管,产银行也开始注重利用信用评级机构的评极结构来改善银行的经营管理,信用评级的服务范围开始扩展到金融监管领域,目前,中国人民银行也开始着手将信用评级制度引入对商业银行的审慎监管过程,以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制度,提高监管效率,基于这一背景,我们对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磁于银行信用评级(包括个体评级,支持评级和债务评级)的原理和方法进行了总结,并对其局限性进行分析和评论。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IMF、BIS和许多国家的金融监管当局都不同程度的运用信用评级方法来加强金融监管,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人民银行也开始着手将信用评级制度引入对商业银行的审慎监管过程。本文旨在结合信息经济学的相关内容,运用申农的信息量计算公式,提出一种新的评级方法,为完善我国银行业的评级制度提供更宽阔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冉俊 《征信》2011,(3):35-38
此次金融危机中信用评级机构的拙劣表现表明,仅靠信用评级业的行业自律是不够的,信用评级机构应当被纳入金融监管的范畴.目前,我国信用评级机构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监管体系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与教训,我国应建立健全信用评级法律法规体系,尽快明确信用评级的监管组织体系,制定信用评级行...  相似文献   

4.
陈怡西 《金卡工程》2010,14(9):220-221
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信用评级业的信用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信用评级机构金融风险防范功能的薄弱性,亦暴露了现代金融监管制度缺位。本文通过分析建立监管制度的必要性,借鉴国际监管的先进模式,进而从完善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建立以政府监管为主、行业自律为辅的监管模式,确立监管部门职责,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等四个方面对我国监管制度的构建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在对现有研究进行简单评述的基础上,对信用评级的公共产品性质进行深入分析,指出信用评级是纯公共产品,信用评级机构在提供公共产品服务的同时也拥有了相应的公共权力,信用评级市场具有特殊的公共性、强烈的国家政治性与国际政治性并具备“准金融监管功能和准监管权力”.从信用评级市场的本原来看,要打破信用评级市场的国际垄断霸权,必须由非特定国家控制的超主权的非盈利性的组织机构来提供信用评级服务,彻底厘清信用评级公共产品性质与信用评级机构盈利性之间的纠结.在具体操作中,则应明确目标,循序渐进,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6.
现代经济理论和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银行信用评级制度是商业银行风险预警的基石.它不仅有利于金融机构提高信息披露标准和增强透明度,优化投资结构,控制风险,而且有利于促进监管部门提高监管效率。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加强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评级监管.促进信用评级业健康发展.对于强化风险为本的金融经营理念,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保护投资者利益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发展和完善主权信用评级业是维护我国金融主权和经济安全的重要举措. 以标准普尔、穆迪、惠誉三家评级机构为代表的国际评级机构,均通过综合评估政府偿还债务的能力和意愿来展示主权国家的信用状况. 此评级模式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评估方式,评级指标全面、准确、完整,但具有潜意识下的制度偏好,易受主观影响且透明度不高. 借鉴国际经验,我国应大力扶持主权信用评级机构发展,建立自己的评级标准和模式,并加强主权信用评级市场的规范和监管.  相似文献   

8.
银行业评级方法:综述与监管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部机构对商业银行评级的作用越来越大,这类银行评级已成为银行授信、风险管理和资本监管等决策依据之一,各国监管当局也都在不同程度运用评级体系强化对商业银行的有效监管。与国际上银行业评级发展历史相比,  相似文献   

9.
连立帅  朱松 《金融研究》2023,(10):125-144
如何完善对债券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从而提升信用评级质量、促进评级行业高质量发展,是国内监管机构迫切关注的问题。2021年开始我国调整了债券发行强制评级要求,在保留对主体评级强制选择的同时,将债项评级的选择由强制调整为自愿,这一政策的实施,将长期影响评级市场的竞争格局以及评级机构的迎合行为。针对强制评级政策的调整,本文研究发现:取消债项强制评级后,保留债项评级的发行人数量与债项评级质量均下降;而当评级机构声誉较高时,信用评级质量下降程度较低。异质性分析显示,上述关系主要存在于评级机构竞争程度高、客户重要程度高及首次发行的情形。本文还发现,取消债项强制评级后,保留债项评级的发行人评级膨胀,会降低债券融资成本,表明债券市场并未充分意识到信用评级存在膨胀问题,促使发行人寻求虚高信用评级。本文的结论表明,取消债项强制评级政策一方面会增强评级机构之间的竞争程度及评级机构的迎合动机,短期降低了信用评级质量,但另一方面债项评级的选择由强制调整为自愿之后,评级市场的声誉机制能够发挥作用,长期而言有利于“市场驱动”的信用评级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10.
金融市场评级失信的治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用是金融市场信用评级服务的灵魂,也是信用评级机构赖以生存发展的核心资产。金融市场市场信用评级失信破坏经济与金融安全,助推金融风暴,消灭社会财富,摧毁评级信誉。因此,必须通过牢固确立发展信用评级与构建评级信用的国家战略地位,切实提高金融市场信用评级的信息透明度,积极培育独立自主的民族品牌信用评级机构,根本扭转外资控制并垄断我国评级市场的被动局面,努力建立健全我国的信用评级法律制度,加速打造尽可能避免利益冲突的商业模式,尽快建立客观公正的评级立场、评级方法和评级标准,大力强化金融市场信用评级监管等手段措施来加以防范和矫治,倾力铸造我国金融市场的评级信用。  相似文献   

11.
郎香香  田亚男  迟国泰 《金融研究》2022,499(1):135-152
本文以2008年至2017年的公司债券为样本,研究了发行人变更评级机构的影响,以此来解释评级市场上发行人频繁变更评级机构的现象。本文发现发行人变更评级机构后,其信用等级得到显著提升。发行人变更评级机构的行为对信用等级的影响在以下两种情形中更显著:一是当发行人所处行业或评级机构所在的评级市场竞争激烈时;二是当发行人主体评级位于AA信用等级的临界点时。进一步研究发现,考虑到评级机构变更与信用等级之间的交互影响,变更评级机构的发行人整体上可实现发债成本的降低。但该类发行人未来的违约风险增加、经营业绩下降。最后,本文发现债券发行规模较大以及非国有发行人更倾向于变更评级机构来提高信用等级。本文通过分析发行人更换信用评级机构的动机和后果,为监管部门构建以评级质量为导向的良性竞争环境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2.
信用评级与银行信用评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刚 《银行家》2004,(7):21-24
银行资信评级制度的建立为银行存款人、投资者、交易对手提供较为准确和全面的风险信息,给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建立了一个有效的外部约束机制。而外部约束机制的形成反过来又促进了银行的自律管理,使商业银行资产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大大提高,并增强了银行体系的抗风险能力。  相似文献   

13.
In this paper we analyse the source and magnitude of marketing gains from selling structured debt securities at yields that reflect only their credit ratings, or specifically at yields on equivalently rated corporate bonds. We distinguish between credit ratings that are based on probabilities of default and ratings that are based on expected default losses. We show that subdividing a bond issued against given collateral into subordinated tranches can yield significant profits under the hypothesised pricing system. Increasing the systematic risk or reducing the total risk of the bond collateral increases the profits further. The marketing gain is generally increasing in the number of tranches and decreasing in the rating of the lowest rated tranche.  相似文献   

14.
国际信用评级制度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评级是关于评级对象未来违约概率的估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运行不确定性的增强,信用评级在社会经济金融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经济学角度讲, 信用评级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是解决投资与筹资(债务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减弱投资风险;二是向投资提供筹资(债务人)或某一机构的违约概率,评价其履行金融义务的能力;三是拓宽债务发行(筹资)的融资渠道,帮助其降低筹资费用。由于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活动和行为模式不受股东的影响、评估对象的压力和政府的干预,具有较高的独立性、而且依靠专业技术和内部管理来保证其资信评估的客观性,所以信用评级尤其是权威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构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从而,信用评级的服务范围和服务领域不断扩展。  相似文献   

15.
Momentum and Credit Rating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is paper establishes a robust link between momentum and credit rating. Momentum profitability is large and significant among low‐grade firms, but it is nonexistent among high‐grade firms. The momentum payoffs documented in the literature are generated by low‐grade firms that account for less than 4% of the overall market capitalization of rated firms. The momentum payoff differential across credit rating groups is unexplained by firm size, firm age, analyst forecast dispersion, leverage, return volatility, and cash flow volatility.  相似文献   

16.
影响信用评级市场发展与评级产品应用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信用评级市场发展和评级产品应用受制于法律法规不完善、评级管理不统一、评级需求失衡、制度机制不协调等因素。应加快信用评级市场管理的法制建设,明确信用评级市场的地位与作用,理顺监管体制和管理机制,加强对信用评级产品应用的政策扶持,提高信用评级市场自我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与通货膨胀一样,评级膨胀具有持久的、螺旋上升的和影响深远的危害性。信用评级在本质上只是一个相对风险措施,典型的信用评级并不能完全反映宏观经济周期。对国家和投资者来说,信用评级所导致的风险与威胁主要来自于"信用评级膨胀"。而究其根本,评级膨胀的大规模泛滥最终得益于美国两大评级机构的双评级规范霸权,以及由美国评级机构所垄断的国际评级网络。由于存在激励促使他们逃避基于评级的监管,因此道德风险在所难免,并一定会催生评级膨胀。因此,评级膨胀只是表象和媒介,双评级规范和网络效应才是美国评级霸权的最终顶点。  相似文献   

18.
《Africa Research Bulletin》2012,49(9):19697B-19697B
  相似文献   

19.
We analyze credit rating effects on firm investments in a rational bond financing game that features a feedback loop. The credit rating agency (CRA) inflates the rating, providing a biased but informative signal to creditors. Creditors' response to the rating affects the firm's investment decision and thus its credit quality, which is reflected in the rating. The CRA might reduce ex ante economic efficiency, which results solely from its strategic effect: the CRA assigns more firms high ratings and allows them to gamble for resurrection. We derive empirical predictions on the determinants of rating standards and inflation and discuss policy i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20.
寇宗来  千茜倩 《金融研究》2021,492(6):114-132
考虑到评级机构拥有市场声誉的本质在于其可以通过扭曲评级从而对市场产生影响,本文分两步研究中国发行人付费评级机构的市场声誉:第一步,将信用评级对各种基本面因素进行回归,并以实际评级与回归预测值的差值作为评级偏差的量度。与既有文献相比,本文的重要改进是在基本面因素中引入了发债企业与各评级机构(分支机构)最短距离的均值和方差,这能较好地控制因发债企业私有信息可能造成的选择偏误。第二步,考察评级偏差和机构特征如何影响企业的发债成本。研究表明,中国评级机构作为一个整体具有显著的市场声誉,但各评级机构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最后,考虑到评级机构与发债企业在选址上可能会有集聚效应,我们基于高铁开通事件进行双重差分检验,研究表明本文结论是稳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