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长期以来,中国的贫困问题主要是农村贫困问题。到目前为止,仍有5000多万家农民仍未解决温饱问题。相对而言,城市贫困问题则很少有人关注。但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特别是最近几年,由于下岗、失业人数不断增多,城市贫困日益突出起来。消除贫困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我们应当避免国家在接近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同时又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贫困问题。从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看,城市贫困不同于农村贫困,它不单单是经济问题,而且表现为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因此,研究与解决城市贫困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赵娟 《经济论坛》2007,(8):47-49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反贫困上的效果是显著的,中国贫困人口1978年为2.5亿人,2004年已经迅速下降到2610万人。然而,在过去20多年,城市贫困并没有因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而有所减轻。我国的城市贫困人口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上升的趋势,进入20世纪90年代,城市贫困人口则数以千万计。按照联合国划定的每人每天消费1美元的最低贫困线标准,最低收入户和困难户人均每天只有0.84美元和0.68美元收入,都不够联合国划定的每人每天消费1美元的贫困线。因此,截止到2002年,其中最低收入户占城镇总人口10%,困难户占城镇总人口5%。2002年城镇总人口为50212万人,那么最低收入户约有5021.2万人,其中困难户约有2510.6万人。也就是说,到2002年底,中国城镇涌现出5000多万贫困人口,其中至少有2510万贫困人口需要救助才能解决生存问题。  相似文献   

3.
新城市贫民作为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贫困群体,其生成机理主要是社会结构的转型调整,导致在生存技能、文化适应以及资本积累等方面出现贫困危机。应针对这类群体的特殊性进行以能力救助为核心的社会救助。  相似文献   

4.
贫困并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问题,而是一个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都存在的普遍问题。就算在美国这样的世界第一强国也仍然有很多人生活在贫困中。对于不同的国家贫困也有不同的定义,在我国是用绝对贫困来定义的。  相似文献   

5.
邵亚伟 《经济师》2009,(11):271-272
为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精神,全国各地竞相提出建设创新城市的方案。平顶山市在第七届党代会上和市人大八届七次会议闭幕式上也强调指出了建设创新型城市,文章在充分分析平顶山市创建创新型城市优势与不足的情况下,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人们主要从物质层面和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贫困,但在注重贫困的经济行为分析的同时,却忽视了贫困者自身的精神心理特性和其社会文化的属性分析,以此为基础的反贫困和对精神心理贫困问题的研究,以及对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推进,显然是不够的。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内容一定要以贫困主体积极自主的脱贫精神为内在驱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说,精神、思想的进步及现代化对于落后地区的脱贫致富带有更根本性的意义,精神扶贫才是扶贫的根本。我们不能把欠发达地区的精神重构简单地理解为思想教育问题,而应深入到对落后地区农民生存方式和活动方式的根本转变上来。该文拟联系安徽西部欠发达县区的实际,对精神贫困问题进行经济学反思,探讨精神脱贫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7.
贫困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但农村贫困问题没有得到有效彻底的解决,我国的反贫困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必须继续坚持正确的开发式扶贫方针,建立政府、社会和市场相结合的反贫困机制,通过加大扶贫力度,加强贫困人口能力建设,完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等措施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扶持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8.
传统城市化片面追求人口集中度,导致城市就业难、道路塞车、房价攀升等许多城市问题。提出新城市化的评价指标:综合生产要素的合理利用、经济势力、资金势力等方面因素,绘制了一幅崭新的、向传统城市化革命的城市化方式蓝图。  相似文献   

9.
贫困定义的演化及对中国贫困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有关贫困定义的主要英文文献,回顾了贫困研究的早期成果,特别是对贫困的定义.评述了贫困和贫困线定义的演化;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种定义的优缺点;介绍了中国的贫困现状以及关于中国贫困问题的研究.最后根据上述讨论,提出了中国反贫困战略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是西方对其汽车时代郊区化蔓延所造成弊病的反思,新城市主义提倡从宏观区域的角度出发,创造出适于步行的、紧凑的、混合使用的城市,形成完善的针对大城市地区、城市、乡村及邻里单元的设计理念.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层面的许多基本背景与新城市主义的目标有着相似性,从建造环境和市民的居住、生活习惯上来说,有着美国不可比拟的优势和不同点.本文分析了新城市主义在我国的适用性以及带给我们启示:一是我们的城市规划者应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城市蔓延发展的经验教训,避免走弯路;二是认识到新城市主义在我国的局限性的同时充分发挥我国的自身优势,改造并利用新城市主义这一设计思潮中适合我国国情的策略来指导我国的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1.
治理我国城镇贫苦的难点在于:失业率居高不下,扶贫主体利益多元,教育投资不足,公共卫生事业落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因此,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引导盈利性组织参与反贫困事业,是缓解我国城镇贫困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其重点和难点在西部地区.本文认为,生态贫困是西部贫困的根源,消除贫困是西部新农村建设的基础,生态扶贫是西部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3.
14.
我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而农村贫困问题却成了这曲美好乐章里一个极不和谐的音符,并日益凸显,前景堪忧。这一问题对于我国的社会经济所具有的影响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这一问题的形成有其一定的历史根源和现实的人为因素但同时也是国家政策偏向的结果。为此,加大政府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城镇化率和发展第三产业、调整贫困地区经济结构走产业化经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政府提供政策保障加大政策扶持自然是我国新阶段解决农村贫困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基于CHFS数据库中个人和家庭数据,补充信息变量对中国老年人口多维贫困进行测度,对比了老年人口多维贫困的地区差异,分析了不同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障水平对老年贫困的减贫效应。实证研究表明,随着信息手段的不断深入,信息贫困呈现更显著的特征,信息维度对老年人口多维贫困的影响超过了传统贫困中的收入、资产、健康、消费和心理维度。在减贫效应方面,城乡居民养老金能够有效缓解收入和资产贫困,而城镇职工养老金对六个维度的贫困均能起到有效缓解作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对于老年人口资产、收入、心理维度的减贫作用显著,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则能够有效缓解六个维度的贫困。因此,随着中国老龄化的不断深入,应更加关注老年人口的物质贫困与非物质贫困的关系,尤其是扩大信息维度带来的减贫效应,同时对于城乡居民和职工两类老年群体,实施针对性的社会保障政策。  相似文献   

16.
转型期我国城市贫困与反贫困的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和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我国的社会阶层日益分化,城市中的贫困人口逐渐增多,而且数量庞大,这些城市贫困群体的出现不仅有悖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原则,而且也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实行有效的对策予以救助,保障他们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相似文献   

17.
根据国际流行的贫困距指数研究方法,在中国老龄科研中心1992年调查和2000年调查数据的基拙上,以城市老年人家庭作为计量单位,从支出口径探讨了中国部分省、直辖市的城市老年人90年代贫困的状况和发展趋势。对比了两次调查相同省份城市低收入老年人群体的收入变化情况。这一特定群体的老年人在90年代收入增长缓慢,有可能陷入以收入口径侧量的深度贫困。对如何改善城市贫困老年人的救助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根据国际流行的贫困距指数研究方法,在中国老龄科研中心1992年调查和2000年调查数据的基础上,以城市老年人家庭作为计量单位,从支出口径探讨了中国部分省、直辖市的城市老年人90年代贫困的状况和发展趋势。对比了两次调查相同省份城市低收入老年人群体的收入变化情况。这一特定群体的老年人在90年代收入增长缓慢,有可能陷入以收入口径测量的深度贫困。对如何改善城市贫困老年人的救助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选取了在证券市场已实施再融资的两类公司--处于成长中的中小企业板的公司和被编进上证50指数的有市场影响力的大型公司,采用数据分析的方法,从股权集中度、资产负债率、现金流、获利能力等方面详细分析了大型企业首选发行可转换债券而中小企业选择定向增发这一新现象背后的原因,对其合理性做出了解释,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Using synthetic data from the 2008 China Time Use Survey (CTUS) and the 2008 China Household Income Project (CHIP), this study estimates time-poverty rates and compares the profiles of time-poor men and women workers in urban China. In line with previous research, time poverty is defined as a lack of enough time for rest and leisure. Three time-poverty measures are adopted. By all three measures, women paid workers and low-paid workers account for a disproportionate share of the time poor. Regression analysis further shows that, other things being equal, workers who are women, low-paid, married, and who live with children or the elderly in counties with higher overtime rates and lower minimum wage standards are more likely to be time poor. Simulations indicate that enforcing working time regulations and raising minimum wage standards could be effective for reducing time pover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